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2-03-14陈果
陈 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学术期刊是生产传播科研成果和实现学术合作创新的载体。核心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水平与影响力较高的刊物,更具内容引领性和出版指导性,承担着学术交流和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出版数字化的产物,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工具,更是促进全球学术合作和人类文明互鉴的关键纽带。中国作为世界期刊大国,所拥有的核心学术期刊尚缺乏足够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滞后于我国领先全球的学术水平。基于数字互联的时代和期刊建设的背景,本文通过分析核心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困境,尝试为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提供可行性路径,对我国核心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1 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基础
1.1 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
核心学术期刊是指被收录于核心学术期刊库的刊物。目前全球七大核心学术期刊库分别为SCI科学引文索引(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EI工程索引(美国工程信息公司)、SSCI科学引文索引(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SCI中文社科引文库(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1]。“国际化”指跨越国家或地区范围的活动过程和状态趋势,包括逐步参与全球治理、深入进行国际交流、持续提升世界影响力等[2]。结合杨志华和高虹的观点,本文将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理解为核心学术期刊的内容、评审、出版、经营等融入世界市场的趋势和过程。
1.2 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标准
针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评价标准,部分学者从刊物的内容、形式、编辑、出版、评议等方面进行考量[3-4],亦有学者从实质性特征、非实质性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5-6]。本文认为,核心期刊国际化的标准可以划分为:
1.2.1 实质性标准
内容优质特色。质量上,期刊应当体现出对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话题的洞察与思考,刊登的论文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价值。类别上,期刊稿件源自全球多个国家,既有研究全球议题的内容,也有基于区域本土的特色话题。目前国外稿件占据总稿件的比例较高。
品牌知名主流。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从论文的参考引证和刊物的收录评价两个方面考量。被国际学术文献引证的比例,即国际引用率,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期刊及稿件的国际认可度和学术创新力[7]。同时,期刊被主流国际数据库录入,或获得国际组织和同行认可,亦反映出其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
受众横纵拓展。期刊的国际化表明其面向的读者群必然是全球性而非区域性。大量、多元、定期的读者群表明期刊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双语、多语的形式和本土化的专栏特刊反映出期刊不拘泥于抢占市场的横向延展,还进行挖掘海外细分市场、打造特色圈层用户的纵向深耕。
1.2.2 非实质性标准
团队多元卓越。期刊具有国际化的审稿团队和双语性编辑队伍,所属编委和审稿专家具有较高的跨国交流能力、学术热点策划和经营能力、国际化出版和发行能力等,同时有专属的国际签约作者甚至优秀学者集群。
出版规范高效。期刊按照国际统一学术规范要求进行编辑管理,严格遵守出版要求,实施固定的出版周期,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实现论文投稿、编辑、印刷、发行、营销的网络化,拥有高效透明的出版流程和科学完善的传播机制。
经营商业集约。期刊能敏锐感知国际市场的走向,及时响应海内外读者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具有强烈的版权意识和法律常识,恰当处理交易贸易中产生的纠纷矛盾。此外,期刊在集群化发展和规模化运营上具有一定积淀。
2 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挑战
2.1 “一家独霸”: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
由于科学技术和现代出版业滥觞于西方的历史背景,以及欧美国家强大的媒体宣传能力等因素,自启蒙运动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基本价值、知识结构、科技应用由西方主导[8],西方国家在学术研究和期刊建设上拥有话语霸权。在西方独握学术主导权的单极格局下,其他国家总体处于依赖性的“学徒状态”,为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而将西方国家的标准作为主要参考,期刊的设计、选稿、编辑、出版等都借鉴西方主流期刊的流程[9]。这看似有助于本国核心学术期刊为西方国家认可,实则易造成盲目跟风、丢失本土特色和学术不自信的“水土不服”现象。已有研究显示,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学术期刊都面临着国际显示度低等问题[10]。
当然,随着近年来经济文化全球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与研究能力的迅速崛起,西方独霸的格局受到一定冲击。据Scopus数据库统计,2018年亚洲首次成为全球学术贡献力最大的地区,数量上远超欧美[11],然而亚洲地区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低,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学术贡献与科研成就的世界影响力尚不匹配。可以预见,短期内西方掌控学术出版话语权的形式难以改变,非西方国家的核心学术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
2.2 “道阻且长”: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困境
由于目前国际社会西方核心学术期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非西方国家的核心学术期刊分析其国际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2.2.1 内容组织乏力
论文是学术期刊的立身之本,也是期刊国际影响力和全球传播力的决定性因素。相对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学术积淀和科研能力总体相对薄弱,学术期刊建设滞后,缺乏敏锐的学术热点洞察力和完善的筛选与审稿机制,难以把关论文质量。此外,目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和“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构成的世界公认三大索引系统均由美国建立,而该系统更偏向收录西方学术期刊。非西方国家核心期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以刊评文”的导向难以吸引国内外优质论文[12],使得期刊缺乏优质稿源和特色内容。
2.2.2 开放合作不足
英语是学术界期刊出版的主要语言。大部分的非西方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多立足于本土学术传播,未进行英语翻译或双语编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传播力度。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出版单位缺乏对外合作意识,跨区域、跨学科的学术人才交流和期刊联盟较少。根据Li等[13]对中国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的调查和Wu等[14]对ABS经济学机构编委的抽样调查可知,发展中国家学术期刊的国际编委占比较西方国家更低,并且发展中国家的编委在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核心学术期刊数量也较少。
2.2.3 数字建设滞后
欧美的核心学术期刊数字化起步较早,以Elsevier、Springer、Thomson等为代表的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在20世纪末便进行数字化转型,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并形成网络传播机制[15]。Nature于2006年借助新媒体手段建立视频实验期刊,成为世界首例科技视频期刊[16]。非西方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数字化知识生产和出版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数字出版和融合媒体意识薄弱,尚未借助数字网络拓展海外市场来获取国际用户的关注与支持。
2.2.4 运营模式保守
近年来,西方学术期刊市场呈蓬勃发展态势,出版社合并重组,超级期刊和期刊集团快速扩张[17]。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出版单位多呈小而散的分布模式,市场化经营程度总体较低,出版单位难以从再生产活动中获取利益,使得核心学术期刊出版缺乏竞争和革新动力。部分出版社为加快国际化采取的合作出版模式,却易被国际出版商垄断而丧失独立自主权。因此,目前非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出海形成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3 核心学术期刊国家化发展路径
基于对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不均衡、非西方国家国际化明显滞后的困境分析,本文从以上提到的四个原因入手,探究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3.1 挖掘优质独创稿源,树立本土学术自信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品牌塑造的基础和国际传播的原动力。核心学术期刊必须坚持质量制胜的理念,深入挖掘研究前沿领域和重大领域,抑或是具有研究特色和创新价值的稿件。核心学术期刊首先应从本土入手,动用一切资源挖掘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创新性的优质论文。期刊应当具有敏锐的国际学术进展洞察力和开放持续的科研成果研究力,悉知国内外学术情况和国际规范标准,组织建设专栏专刊,邀约和鼓励行业专家与顶尖学者进行深入拓展研究,源源不断地产出兼具本土特色和引领世界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和论文,进而提高学术期刊整体的学术质量。
同时,由于大多数国家对于本国核心学术期刊的评议基本依赖西方国家的引证报告和索引系统,因此各国有必要建立全面反映本国核心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从而使本土核心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如此才有可能吸引优质的稿件尤其是本土稿源投刊。本土评价体系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准则和系统明晰的评价标准,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开展同行评议,同时设置申诉机制,及时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保证评价体系的公信力,从而为本国核心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科学的参照标准,并通过基于主体性和本土化而形成的评价体系来提升国际话语权,进而增强学术研究和期刊建设的学术自信。
3.2 锤炼双语编译能力,深化多边开放合作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在可预见的将来,英语仍是全球通用语言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18],更是学术期刊出版使用的通用语言。非英文核心学术期刊直接转变为英文期刊极易流失本国读者,丢失国内学术市场。因此,为破除语言壁垒造成的知识传播障碍,非英文核心学术期刊应高度重视英文编译和双语出版工作,满足海内外读者需求。既要强化双语编译能力,又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双语出版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双语编译和出版拓宽核心学术期刊的销售和传播渠道。
当今学术研究复杂性和交互性持续提升,跨学科、跨国界的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已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模式。在打破语言交流的屏障后,核心学术期刊需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推进海内外人才的支持与跨区域合作。不仅要拥有一批来自各个领域的国际顶尖研究学者持续为期刊提供优质前沿的学术成果,还要组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编委队伍,聘请外国专家提供多方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期刊和出版单位应强化周边合作和区域合作,开放并共享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广袤的用户市场,构建发展中国家的学术期刊命运共同体,以应对西方主导的单极学术格局下的不利与偏见。
3.3 搭建数字出版平台,优化融合传播机制
在数字互联迅速推广与新兴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核心学术期刊唯有积极开展“互联网+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全面升级编辑出版流程和传播营销体制,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形成自主品牌优势。借助互联网广泛搜集和整合学术资源,密切联络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搭建规模化的数字学术成果资源库。将人工与自动化编辑相结合,缩短出版周期,规范出版流程,便于及时抢占世界科研领域先机[19]。利用数字应用和在线电商等平台拓展发行网络,建设世界性网络销售渠道,形成核心学术期刊的集全球性征集、编辑、发行于一体的数字模式。
核心学术期刊还应强化服务意识,借助网络终端和新媒体工具优化用户的消费体验,实现移动终端出版与全媒体传播的有机结合。考量不同媒介形式和调性,设计期刊的多元化版面形式,增强内容的易读性和便携性,开发各类移动终端的定制服务和互动功能,丰富读者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具,通过各大社交平台进行全媒体融合传播并辅以精准投放,通过生动的语言、客观公正的阐述,增强期刊及其刊载的学术话语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把握全球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和舆论领导权。
3.4 探索集群联合模式,悉知国际市场规则
分散、独立的个刊布局形式存在信息孤岛、竞争力弱的弊端,难以形成出版合力和规模化经济效应,整体缺乏学术期刊出海动力[20]。诸多核心学术期刊的“小、散、弱”现象源于国家出版管理体制的保守和运行机制的落后[21],因此破除此困境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应实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深化期刊管理体制改革,增加资金支持和经费投入,盘活出版资源,调整优化学术期刊的布局与发展,运用“无形之手”促进学术期刊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并支持核心学术期刊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进行期刊出版资源的重组,形成规模化集群和品牌化发展,增加核心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底气和谈判筹码。
核心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和品牌在出海过程中,应当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和统一交易规则,熟悉国际版权业务和市场动态,勇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积极调整商业运营策略,合理获取市场收益。同时,在与国际商业主体进行合作来加快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应强化法律意识和主体意识,声明和维护合法诉求,避免过度出让利益或受到外方控制,保障自身国际市场权利和长远发展。
4 我国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展望
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顶尖期刊脱颖而出,并组建了高素质编辑队伍。但不可否认,中国目前仍处于“科技大国”与“期刊小国”的矛盾局面。2021年国家发布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22]强调,要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因此,推动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打造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品牌,提升中国学术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的重要议题。基于对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的分析,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可从“立足中国”和“面向世界”两方面入手。
4.1 立足中国
即立足本国国情,回应社会需求,打造民族特色,服务中国发展。我国核心学术期刊需发挥学术引导作用,引导围绕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现实和历史问题,将期刊品牌落脚于中华文明和优势学科基础上,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魅力和科研成果。积极构建适应中国国情并契合国际标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引导国内学者树立学术自信,减少本土优秀稿件外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出版体系,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和权利。
4.2 面向世界
面向世界,即紧跟世界前沿,强化对外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全球发展。我国核心学术期刊应不断提升开放办刊水平,洞察学科前沿进展和最新成果,深化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和商业竞争能力,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本土化运营,深耕垂直领域和细分市场。期刊要保证刊载论文既具有中国风格,还能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方案,便于海外学者理解和认可中国话语和理论体系,这样才有助于中国学术成果造福全球,使中国科研价值辐射世界,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的传播力和知名度,引领世界学术期刊发展。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系统梳理了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标准,分析得出核心学术期刊“西方独霸”的现状与非西方期刊国际化“道阻且长”的四个原因,并针对主要因素分别提出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解决方案以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未来展望。但由于学者学术能力和研究时间有限,本文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1)本文暂未进行系统量化研究,缺乏大量数据作支撑,导致部分论点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2)本文未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的核心学术期刊进行针对性研究,所得结论不够聚焦,有待后续学者进行补充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