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融合平台建设研究

2022-03-14王云嘉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王云嘉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将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部署落实,其中对大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出版企业、期刊集群等提出工作要求,包括开发运营学科资讯、知识服务和虚拟学术社区等新媒介平台,推动出版资源整合及打造数字出版平台等[1]。据此来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平台已成为当前国家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且尤其强调功能齐备、结构合理等要求,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促进知识和文化科学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2]。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在线检索、电子化阅读等模式兴起,海量资源共享技术的成熟给传统学术期刊的发行和传播带来了巨大冲击。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实践还停留在表层。

笔者发现,国内许多学者已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实践上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在媒体融合基础上,如何构建一个高质量、无壁垒的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平台仍需作更多思考。鉴于此,笔者梳理归纳我国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现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从内容理念、传播渠道、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就推动新型学术期刊平台融合重构的建设路径展开讨论。

1 我国学术期刊融合平台现况

在现有的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实践中,主要形态表现在数据库、期刊网站和社交媒体三个方面:

1.1 数据库

纵观国内综合性学术期刊网络数字出版平台,发展成熟且业界影响力较强的多为出版社,它们与国内权威知识服务平台如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万方等均建立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截至2022年笔者完成该文,中国知网收录学术期刊数达8580余种,刊载高校硕博学位专业论文逾500万篇,还有350万余篇重大学术或科研项目成果论文、资料信息,目前CNKI产品已出口到了美国、欧盟、亚太地区的8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大型机构用户已超过1600余家;涵盖亿万中高端群体,平均每天浏览量1600万左右,平均每日全文下载量达到3万次;万方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目前拥有了国内外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国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专利公示文本等十多种优质学术资源;维普核心资源库目前拥有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2000多家大型机构用户,期刊总量15 200余种,收录文献达7200多万条[3]。

上述多个平台近年来都已逐渐向数据内容信息服务和生态学术信息服务平台转变,面向读者对学术信息的多样性要求,制订了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方案,以形成生态信息服务体系,向着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融合平台方向不断发展。

1.2 期刊网站

在坚持与国外大型专业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出版运营平台进行合作的同时,一些具有较大技术优势和相关经济实力的优秀学术期刊社也通过积极探索与技术开发商深度合作,独立自主建设发展自己的期刊网站,向数字化网络出版推广和数字网络内容出版营销等领域拓展业务,大大推动了学术期刊媒介信息融合进程,提升了国家学术期刊数字媒体出版质量。自建网站定期发布或推出各种杂志文献知识资讯让网络读者自主查阅,并以多形式协同办刊组织加盟。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刊物、中华光学杂志网、学者在线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刊网等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走自主专业化发行路线。目前,在所有专业学术期刊网站数据库中,科技类学报和其他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数据库独立建站比例较高,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网站独立数据库网站建设比例较低。

1.3 新媒体出版平台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手机阅读期刊软件(Application,App)等,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多终端轻松查询资料论文,阅读下载全文。

当前国内学术期刊越来越多地关注起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传播作用,其中主流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主要包含基本信息、期刊目录、内容精选等[4],集中体现在提供稿件检索及刊物网上订阅等信息咨询服务。但现有期刊网络资源的网络信息动态实时传播的服务功能和社会学术热点、话题研究探讨交流等其他学术互动性版块有待加强。移动客户端App开发也成为学术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移动阅读应用App程序的开发主体以期刊编辑部或知识服务或出版单位为主,如《中华病理学杂志》版App、图书馆建设App、中科期刊App等;二是CNKI手机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超星移动电子图书馆、超星学习通等综合性学术资源数字平台及服务内容App;三是丁香谷知识园、医脉通、梅斯医学、SCI期刊助理等专业学术资源检索服务功能App[5]。

2 我国学术期刊融合平台存在的问题

2.1 战略定位不高

期刊建设和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的客体局限于国内学术资源,未能对标国际各学术领域、专业门类研究的前沿学术创新成果与知识内容,同时,未能涌现出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流学术期刊品牌。总体而言,学术期刊融合平台国际学术认可度较低,暂不具备提供跨文化学术成果交流、知识服务的能力。

2.2 规模化整合程度不够

与美国艾思唯尔、施普林格数据库等数据库在线发布平台,抑或是WOS、CrossRef、Ingenta、J-stage、SciElo、Proquest等国外大数据分析技术与集成的应用数据分析平台相比,我国领先的大规模国际学术交流的科技论文出版数据平台、国际期刊论文数据资源数量不足,内容资源质量较低。大数据所驱动形成的在线数字化学术期刊体系不单单是简单机械地完成传统纸质期刊向在线数字化知识期刊模式的转变,其重点在于打造与数字化时代学术科研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在线学术交流平台与内容制作智能平台,使之兼具论文在线发布、学术成果查询、学术前沿、学术论坛、增值服务等多重功能。但囿于资源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限制,国内学术期刊要发展为国际一流的期刊融合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任重而道远,各学术期刊官网彼此独立成为学术资源整合的重要障碍,规模效益无从谈起,更直接削弱了期刊传播力。

2.3 知识服务和创新服务能力不足

无论是纸媒期刊网络化,还是加入大数据库,现阶段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与传统纸质版本没有太大区别。在这样庞大复杂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中,学术期刊网站的自身特点实在难以完美彰显,期刊网站栏目设置过于雷同,期刊文章在进入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发布前也缺乏二次整理加工排版和编辑,且展现形式单一,较少使用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平台缺乏固定的维护运营,普遍缺少与读者的互动;没有进行学术期刊品牌出版衍生,科技研发、科技服务等知识衍生物缺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4 缺乏平台独立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数字学术期刊市场经营总体水平还不高,大多处于微利缺损经营状态,我国学术期刊数字网络化出版服务产业链也尚未形成,数字网络出版发行管理方式简单,绝大多数纸质学术期刊只将出版的纸质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之后以极低廉的市场价格直接卖给数据库经营商。因而,完善独立的网络数字出版发行系统和数字化网络出版管理平台,有助于出版商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市场盈利模式。当前国内学术出版领域知识服务产业规模位列首名的是中国知网,年收入达到十几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平台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规模,差距显著。

3 学术期刊融合平台建设路径

3.1 理念:增强融合科学战略意识

学术期刊平台建设的定位无论是对标国际权威高端还是集成融合发展方向,最为关键的问题都在于准确定义平台发展思路,提升战略定位,鼓励支持各专业领域平台统筹布局,专注服务国内外前沿领域学术交流,以国家规划的科技战略为发展指引,持续投入与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全面持续提升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综合能力。要拉高标杆,以培育国际顶流期刊、繁荣活跃学术氛围为目标,为数据出版和知识服务平台业务拓展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学术出版优势资源整合,鼓励应用“互联网+”,加速行业、区域资源聚合,打造对标高端的学术期刊融合平台。

3.2 平台:驱动内容融合的智能学术平台

构建智能化大数据学术期刊平台,优化简化学术文献编审出版程序,数据赋能期刊平台发展,使之兼具在线投稿、编审、发行、信息定制、成果发布、学术研讨等多重功能。由此打造形成虚拟空间的学术圈,使作者、编辑和读者等主体共同参与进来,妥善解决论文发表步骤烦琐、稿件编审策划难、读者筛选文献耗时、各学术期刊存在资源壁垒等一系列问题。

学术期刊要重视生产机制创新,要具有用户思维,满足读者、作者的多元化需求。这就对期刊文本内容资源的二次创作加工提出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要求,包括立足平台对应的受众属性和期刊用户特点进行内容创新,丰富视听图片资源,以此适应受众读者愈发个性化、多元化的期刊阅读体验要求,在内容平台打造方面兼顾学术期刊本质特性和大众读者碎片化阅读的客观需求。

3.3 评议:创新多元化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大数据为中国学术期刊进军国际知识型服务领域带来重要契机,学术期刊评价机制要坚持“人工+智能”相统一的改革思路并不断完善。在新媒体的驱动下,外国期刊界已经率先将社交网络文章中的传播、浏览、下载、转发、收藏率等核心指标综合应用于期刊评价系统,但大多数国内知名期刊评价仍然把每篇文章中的实际被引率、转下载量等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因此,可以进一步借鉴现有国外期刊经验,构建以影响因子评估为主,多影响因素交叉参与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智能学术期刊平台建设上为学术讨论分享预留空间,公允客观地引用专家意见、文摘率、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收集读者反馈评价意见,这样既有利于用户与作者的双向互动,提高作者积极性和完成质量,也保障了期刊的学术水平。

3.4 人才:打造高质量复合型期刊编辑队伍

培养与引进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现阶段学术期刊建设的当务之急,要着力打造一支适应知识共享时代办刊要求的编辑团队。一方面要加大对编辑的培养力度,定期对在职编辑开展学科知识和新媒体编辑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出台招才引智的优惠政策,专设融合出版岗位并配备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为期刊融合出版建设注入新生力量,助力学术期刊持续发展。

3.5 传播:多渠道学术期刊媒体矩阵

主流媒体多元化矩阵建设的实施,为我国学术期刊信息宣传发布提供了有益经验。知识共享是融合媒体时代的主题,学术期刊内容推送要在内容创作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发布[6],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使学术期刊实现良性协调发展。依托新媒介高效传播优势,学术期刊还能够进一步发挥学术阵地的传播功能,在微博、豆瓣、贴吧等社交媒体上搭建学术平台或学术圈,以此为平台载体,鼓励学者间进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分享,在此基础上,推动学术共同体加速有序形成,为打造期刊融媒矩阵奠定坚实基础。

3.6 交融:集约化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平台

布局分散、产业化转型滞后、知识服务平台规模实力偏弱是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通病,由此更直接影响到“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造成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及预期。故政府鼓励支持知识平台创新应用基础设施,使之适应和满足各产业、学科门类乃至国家经济治理模式,打造数字化时代创新生态链及与之匹配的系统平台,为国内居于全球第一梯队的权威科研知识服务企业参与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使其高效整合科技、文化、出版、金融等专业领域优势资源,打造对标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论文数据库和前沿学术动态交互平台。

此外,如果中国学术期刊产业集群整体向信息数字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方向进行转型还仅仅是其整个发展战略路径的初级版本,那么国内学术期刊与媒体进行全过程联动合作,并能进而形成共同产业联盟则是更上一层的版本。学界和业界应该打破传统思维限制,共享学术资源,建立起一个自由开放共享的期刊知识资源传播管理新平台,在保留一定编辑权限的基础上,由各行业协会统筹管辖、联系撰稿人、审稿组织和有关专家、读者及品牌传媒资源等,让知识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真正不受任何束缚或限于某一机构组织,与各期刊编委会或其他各期刊组织进行学术界整体交流、共享。学术期刊机构在未来业务及成长规划进程中也可以选择与国内第三方网络平台运营商一起携手组成一个面向国内外学术期刊市场领域的第三方新媒体产业联盟。也有学者一直在研究内容服务方(学术杂志)、技术提供方(新媒体)、网络运营商三者之间进行深入紧密的合作型服务合作。相互间高度合作、共同参与推动构建传播产业链[7],可使传统期刊与现代数字媒体实现信息互联以及共生、立体的交叉信息传播,完善未来全球学术期刊社会组织和文化交流信息融合与传播两大生态系统,提高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

4 结语

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学术期刊首先要以内容为王,在内容二次创新加工的基础上为各类用户群体提供细分化学术知识服务;其次要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与其形成产业联盟,建立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最终使各类学术期刊在更加多元化的内容互动平台中相互交流探讨,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学术视野的高质量中国学术期刊融合平台。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