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思箴妇科经验

2022-03-14孟宏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女科傅青主香附

孟宏伟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殷思箴(1902—1974),又名殷佩铭,定州市朱谷乡庞家佐村人。殷思箴为定县医院名老中医,擅长妇科,在定州及保定地区有着深远影响。殷思箴世传中医妇科三世,行医数十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殷思箴自幼就读私塾,后随祖父和父亲学医。通学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及其他专著。又得父辈实际经验之真传,对中医内科特别是妇科有较深造诣。1955年参加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治疗妇科病经验交流会,介绍了他辨证施治妇科病经验[1]。1960年6月殷思箴在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修养期间,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郭中元、张风池整理殷思箴口述治疗妇科病经验,以内部刊物发行交流,目前已难得一见。为了完整体现殷思箴妇科学术经验,此次整理以口述整理资料为底本,结合其他文献,力求全面,介绍如下。

1 月经不调

1.1 月经先期

1.1.1 先期量多

“经期赶前,月经量多而带紫块,脉数有力者,为血热。宜凉血,用清经散治之。

“处方:炒丹皮9 g,地骨皮24 g,生地15 g,白芍12 g,青蒿9g,茯苓12 g,盐黄柏2.1 g,焦黄芩21 g。水煎服。

“服本方血止后,白带多的,原方中的茯苓,加至30~60 g。每月行经前服5~7剂。连服二、三个月即愈”[2]。

按:殷思箴擅于运用《傅青主女科》方剂,对于傅青主方剂运用有独到心得。殷思箴认为清经散以凉血为主,重用地骨皮清热凉血,以生地代替熟地凉血滋阴,白芍补血敛阴,加入焦黄芩清热止血。殷思箴认为黄芩可清热安胎,故可清胞宫之热,炒炭后寒性大减,兼具止血之功,为妇科实热出血要药。黄芩炭能显著减少出血时间[3]。“清经汤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主治:经期赶前,高烧,脉象洪数。处方:丹皮9 g,酒炒白芍9 g,熟地9 g,青蒿6 g,地骨皮15 g,茯苓3 g,盐炒黄柏1.5 g,焦黄芩9 g。加减:如经期赶前兼腹痛,加川楝子9 g。用法:水煎,空肚时服。禁忌:禁房事,忌辛辣生冷与荤腻等食物。治验:此方屡试屡验,治愈者不胜枚举,只是没有登记病例,故无从报告验案。此方主治肾中水火交旺,药品虽多属清火,然仍是滋水之品,用意周到,对于血热经多的经水前期症,的确疗效很高。据殷大夫说:‘此方屡试屡验’,信不疑也,故此方可以临床应用。又血热经水过多,用黄芩一斤酒喷炒焦,研为细面,每服6 g,日服两次,一料可愈,乃屡试屡验之方”[4]5。殷思箴口述经验较早期更能体现其经验特色,结合早期经验中用法及禁忌,清经散运用经验更为完整。方中炒丹皮活血化瘀,使全方凉血止血而不留瘀滞,痛经加川楝子行气止痛,白带多则重用茯苓,均为殷思箴对清经散运用经验。

1.1.2 先期量少,血热水亏

“经期赶前,经水量少色黑,身上发烧,脉象细数,为血热水亏,津液不足。

“处方:生地30 g,地骨皮21 g,寸冬18 g,元参21 g,白芍12 g,沙参9 g,丹参9 g,香附6 g。水煎服。

“服用本方,于每月行经前服5~7剂。连续服二、三个月”。

按:殷思箴认为两地汤以凉血生津为主。原方去阿胶,阿胶滋阴补血,但有止血功效,有碍血行;加入沙参生津增液;加入丹参、香附调和气血,凉而不滞,利于经血下行,二味伍用为调经要药;如虚热较著,则加入青蒿、炙鳖甲、丹皮养阴透热。“两地汤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主治:经期赶前,经来很少,口渴发热,脉象洪大。处方:生地30 g,元参30 g,麦冬15 g,白芍15 g,阿胶9 g,青蒿6 g,炙鳖甲15 g,丹皮9 g,地骨皮9 g。用法:水煎,经前服。经行前期且来少者,乃火热而水不足。此方用地骨皮、生地以清骨中之热,骨热由于肾热,清其骨髓则肾气自清,且不伤胃气;又方中诸药多补水之品,水盛火自平。傅氏创此方可谓至妙至善。今殷大夫推崇此方不无见地”[4]7-8。殷思箴口述经验脉象由洪大改为细数,本证津液不足为本更为明确。《傅青主女科》书中对于方证脉象无明确记述,殷思箴重视脉诊,对于傅青主方证脉象记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3 先期量少,虚热

“经期赶前,经水淡黄量少,脉细无力,为虚热。

“处方:生地15 g,熟地15 g,白芍12 g,当归6 g,茯苓9 g,地骨皮15 g,盐黄柏1.5 g,焦白术9~12 g,焦黄芩12 g。水煎服。

“服用本方,于每月行经前服5-7剂。服二、三个月”。

1.1.4 骨蒸劳热先期

“柴胡清骨散来源于〈医学心悟〉。主治:经期赶前,手足心热,头晕发烧,脉象洪大。

“处方:炙鳖甲15 g,秦艽6 g,酒炒白芍9 g,黄芩6 g,知母6 g,青蒿6 g,丹皮6 g,柴胡4.5 g,地骨皮12 g,胡黄连4.5 g,甘草3 g。用法:水煎,经前数日空肚服。加减:少腹疼加川楝子9 g,香附9 g,五灵脂9 g;腹满加焦神曲9 g;如手足心不发烧者去胡黄连。本方为治骨蒸劳热之要方,非专为经期赶前而设,必须审定经期赶前是由于骨蒸劳热所引起,投之方合病机。手足心热,头晕发烧,正是此症”[4]8-9。

按:殷思箴把月经先期分为三种,较《傅青主女科》分型更为明确实用。先期量多,治以清经散加减。先期量少分为二种,经少色黑、脉细数,治以两地汤加减;经少淡黄、脉细无力,以清经散加减,可与先期量多清经散加减方相互比较加减运用异同。骨蒸劳热先期,为独特的类型,并明确此型主证有手足心热及头晕发烧,此型不除外为结核病,柴胡清骨散来源于《医学心悟》卷三,名清骨散,为殷思箴治疗本证型经验有效方剂。

1.2 月经后期

1.2.1 温经摄血汤

“温经摄血汤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主治:经水后期,色紫,量多,杂有血块,脉象迟缓,两尺虚弱无力。

“处方:熟地30 g,川芎15 g,白芍30 g,续断3 g,肉桂2.4 g,柴胡3 g,白术15 g,五味子1.5 g。加减:少腹掣疼加巴戟天9 g,香附9 g。用法:水煎,温服”[4]23。

1.2.2 连附四物汤

“连附四物汤来源于〈医方集解〉。主治:经期错后,血少色紫,脉浮无力。

“处方:熟地15 g,当归12 g,酒炒白芍9 g,川芎6 g,黄连3 g,附子2.1 g。加减:此方用时加丹参15 g,香附9 g也可。用法:水煎服。温经摄血汤着重大补肾肝脾三经,又加肉桂以祛寒,柴胡以解郁,是补中有散,散而不耗气;补中有泄,泄而不损阴,实调经、摄血之妙方;凡经来错后者皆可用之。惟连附四物汤对于阴虚血热之经水后期症可以酌用。此方虽有附子,乃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用之最妙,勿以为热而不敢用。”[4]23-24。

按:殷思箴把月经后期分为二种,较《傅青主女科》分型更为细致。月经后期量多,脉迟缓无力,治以温经摄血汤;月经后期量少,脉浮无力,治以连附四物汤。连附四物汤出自《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过期色紫有块,亦血热也,必作痛,四物加香附、黄连”,名见《医方集解》。殷思箴认为阴虚血热经水后期如见脉浮无力,原方去香附,加附子。方中重用四物汤补血调经为主,少用黄连清心经之火,清热而避免伤损阳气,少用附子鼓动自身阳气,振奋阳气而避免助邪生热,则邪热得清,阳气得振,深得阴阳并用之妙,故而对于脉象无力之月经后期有效。如脉无虚象,仍宜用香附。殷思箴重视脉诊,所述经验多附脉象,对于妇科脉证有独到经验,可于诸案中仔细体会。

1.3 月经先后无定期

“定经汤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或续或断,不能受孕,脉象时数时缓。

“处方:酒洗当归30 g,酒炒白芍30 g,熟地15 g,酒炒菟丝子30 g,炒山药15 g,茯苓9 g,柴胡1.5 g,炒荆芥穗6 g,香附6 g。用法:水煎,经前服。

“按:殷大夫报告,他以往用此方治好患者很多,只是没有病例记录。查此方不仅为殷大夫所惯用,而且为医界常用的效方。这是因为此方着重舒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使气舒而精通,精通而经定。确为治疗经期无定的妙法,故疗效颇高,很可推广试用”[4]28。

2 痛经

2.1 温脐化湿汤

“经水如黑豆汤,腹痛如刀刺,痛不可忍,脉弦,为寒湿。用温燥药能立即止痛。

“处方:白术30 g,巴戟21 g,炒扁豆15 g,白果10个,茯苓12 g,香附9 g,炒山药15 g,葫芦巴6 g,杜仲炭6 g,白芍15 g。水煎服。或加肉桂2.4~4.5 g,补骨脂6 g”。

按:殷思箴经验,寒湿所致经前痛经,经来如黑豆汁,脉弦,治以温脐化湿汤加减。“温脐化湿汤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主治:经血将来,脐下作痛,状如刀刺;或寒热往来,下如黑豆汁,脉迟有力。处方:白扁豆15 g,白术30 g,巴戟天15 g,茯苓9 g,建莲子9 g,山药15 g,生白果10个。加减:原方无效时再加白芍15 g,五灵脂6 g,川楝子9 g,但须审症酌用。用法:水煎,在经前十天照原方连服四剂。温脐化湿汤为医者所常用,疗效很好。今殷大夫独立思考,又钻研出加减的方法,而且经他屡试屡效,这对于医者帮助很大,可谓善于运用成方者,很可推广试用”[4]21。《傅青主女科》认为巴戟天、白果可温通任脉之寒,扁豆、山药、莲子可除冲脉之湿,白术利腰脐之气,诸药均为通而不降之品。殷思箴由本方认为,巴戟天为温通任脉要药,可广泛运用于任脉虚寒诸证。据一安国药商述巴戟天为殷思箴常用药味。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巴戟天具有抗抑郁、抗痴呆、抗衰老、促进血管生成、抗炎等作用[5]。《傅青主女科》运用巴戟天补肾助阳以调经,补肾填精治不孕,温肾摄精疗产后[6]。本方以白术、巴戟天、白果、炒扁豆、炒山药为主,加入葫芦巴、肉桂、补骨脂、炒杜仲增加温通功效,白芍、香附和营理气止痛,疼痛明显可加入五灵脂、川楝子。

2.2 逍遥散

“小腹隐隐作痛,白带甚多,小腹感觉抽状,为虚寒不足之症,用逍遥散加减。重用白芍,可用15~21 g;炮姜可用3~4.5 g;柴胡必须适量,多则发表,少则疏气。

“处方:柴胡3 g,当归9 g,茯苓15 g,炮姜3~4.5 g,巴戟12 g,香附12 g,白芍15 g,白术15 g,炙甘草6 g。水煎服”。

按:殷思箴经验,虚寒不足所致小腹隐隐抽痛,白带较多,逍遥散加减。并明确认为柴胡“多则发表,少则疏气。”方中白芍为虚证抽痛要药,炮姜、巴戟天温通冲任,白术化湿利腰脐。

2.3 加减宣郁通经汤

“加减宣郁通经汤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主治:经前腹疼,疼后数日经水始行,多有紫黑血块,脉象弦紧迟数不定。

“处方:当归15 g,酒炒白芍15 g,炒山栀子9 g,柴胡3 g,醋炒香附6 g,丹皮15 g,郁金4.5 g,酒炒黄芩3 g,甘草3 g,白芥子6 g。用法:水煎,经前空肚服。加减:少腹疼加川楝子9 g,延胡索9 g,桂枝2.1 g,小茴香1.5 g。如脉数有热去白芥子”[4]20-21。

按:经前痛经,紫黑血块多,脉象不定,为肝经郁火之证,治以宣郁通经汤。疼痛明显,可加川楝子、元胡、桂枝、小茴香。

2.4 少腹逐瘀汤加白术

“腰痠小腹发坠,为实中挟虚,用少腹逐瘀汤加白术。

“处方:炒小茴香7粒,炒干姜0.6 g,元胡3 g,没药3 g,当归9 g,川芎3 g,官桂3 g,赤芍6 g,蒲黄9 g,炒灵脂6 g,白术9 g。水煎服”。

2.5 膈下逐瘀汤

“行经时,少腹拧着疼,如脉弦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处方:川楝子3~6 g,炒灵脂6 g,当归9 g,川芎6 g,桃仁9 g,丹皮6 g,赤芍6 g,乌药6 g,元胡3 g,香附4.5 g,红花9 g,甘草15 g,青皮6 g。水煎服”。

按:殷思箴也擅用《医林改错》方剂,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多用于行经腹痛。小腹痛经,多伴腰腹下坠感,少腹逐瘀汤为主;小腹痛经,小腹偏上脐部或脐下处拧痛,下坠感不明显,多用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来源于〈医林改错〉。主治:经行腹疼,脉涩或弦数。处方:桃仁9 g,延胡索9 g,丹皮6 g,当归9 g,甘草3 g,五灵脂6 g,川芎4.5 g,红花4.5 g,乌药4.5 g,赤芍6 g,枳壳4.5 g,香附9 g。用法:水煎,食远服。加减:如腹剧痛加川楝子9 g,蒲公英4.5 g,麦芽6 g,盔沉香3 g。治验:经用多年,屡用屡验。惜未登记医案,无法追述。此方素为医者所推崇,气滞血瘀之症,用之屡验,可以推广”[4]16。张锡纯镇肝熄风汤认为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合用可导引上冲之肝气下行,殷思箴以蒲公英代茵陈,加入沉香,入小腹理气清热止痛。

3 崩漏

3.1 血崩

“血崩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老年发病多,青年发病少,几十年的临床所见,绝大多数是四十岁左右的妇女”。

3.1.1 老年妇女血崩

“老年妇女血崩的治疗规律,一般是:凡血崩暴下,失血过多,病人脉微欲绝,昏不知人,牙关紧闭,气息不足者,急煎生脉散徐徐灌下。十数分钟后,患者神识稍清;当自觉心中闷乱难受,心跳,再以鸡蛋黄调朱砂琥珀散灌下(不神昏心乱者不用),同时煎黄芪苦酒煎,频频任意饮下,以止血。在饮用黄芪苦酒煎时期,随煎止崩汤,煎好后,每6小时服1剂,服8~10剂,血渐止,如尚淋漓未断时,改用加减归脾汤调理。

“生脉散:人参15~24 g,麦冬60 g,五味子9 g。水煎服。

“朱砂琥珀散:朱砂、琥珀各等分,共研细面,每服3 g,用鸡蛋黄2枚与药调匀,以白开水冲开,服下。

“黄芪苦酒煎:黄芪轻者240 g,重者360 g,好醋240 g。兑水适量,煎成一大饭碗,使患者任意饮之。

“止崩汤:黄芪120 g,焦白术24~30 g,台参24 g,茯神12 g,枣仁9 g,炮姜炭2.4~3 g,丹参21 g,熟地30 g,荆芥穗炭6 g。水煎服,每6小时服1剂。注:熟地须用最佳者,如无佳品,用生地炭15 g,但不要烧透。

“加减归脾汤:人参15~21 g,黄芪30 g,土白术21 g,龙眼肉30 g,枣仁12 g,茯神12 g,炒远志肉4.5 g,炙甘草3 g,香附6 g。水煎服。腹疼加炮姜炭1.5 g,灵脂炭6 g(炒至烟小即可);口渴加麦冬15~24 g,五味子3~9 g;发烧加地骨皮15 g。

“以上各方:重用参芪,不多用当归(用时至9~15 g),不用炭剂,因补无形之气,即能止有形之血,故不用炭类涩止。用炭剂涩止,多有后遗症。有时用荆芥穗炭,是为了引血归经;用姜炭是为了化旧生新并非涩止。

“患者刘xx,女性,忽患血崩,暴下斗余,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黄汗出,呼吸低微,脉微欲绝。余先用苏醒法(用铁烧红放醋内熏鼻),醒后继服汤药。

“处方:黄芪360 g,醋、水煎,随煎随服,病减轻,患者喊大渴,即改用生脉饮(人参30 g,麦冬60 g,五味子9 g)水煎代茶饮。经6小时后,患者感心悸不安,即与琥珀面3 g,鸡蛋黄2个,碗内搅匀开水冲服。经过以上治疗血崩已止,但仍不净似漏,继服傅氏固崩汤(黄芪加至60 g)而愈”[7]85-86。

按:以上为殷思箴运用固本止崩汤经验。“止崩汤主治:经血忽然大下。处方:熟地30 g,焦白术30 g,当归15 g,黄芩15 g,人参9 g,炮黑干姜6 g,贯众炭6 g。制法:将贯众炭研末,不同药煎。用法:水煎,用药汁冲贯众炭末服之。殷大夫报告,‘当患者血脱之后,如不省人事,脉象微细欲绝时,先用生黄芪360 g,好米醋一斤或半斤。兑水同煎,一次服下,服后一二小时就能清醒。清醒后再照止崩汤服药。’此法为了敛阴固阳以防危险,然后再照方服药以止血崩,正是治病的妙处,可以效法”[4]60-61。殷思箴对于固本止崩汤的适应证及运用时机记述较详。殷思箴经验,本方重用黄芪益气止血;去当归,加丹参养血活血而无温燥动血之弊,且可除烦安神;加入茯神、枣仁,安神定悸;荆芥穗炭引血归经。

3.1.2 青壮年妇女血崩

“妇女血崩之症,多属虚症,故有十崩九虚之说。但青壮年妇女血崩,往往发病多日,体质不虚,面色不衰,脉象不弱,这是‘实热型’血崩。应按实热治之。

“处方:地骨皮24~30 g,丹皮15~24 g炒焦(或用焦黄芩亦可),生地15~24 g,生白芍12~15 g,青蒿9 g,盐黄柏6 g,茯苓21 g,焦白术15 g,丹参9 g,荆芥穗炭3 g。水煎服。病情正在严重的时候,1日可服2剂。症状减轻后,药量可适当减轻,连续服至痊愈为止。对本方的一般运用规律是:出血过多,体力有显著衰弱现象时,加黄芪15~24 g;血止后,身体衰弱,用归脾汤去当归加丹参9~15 g,生地12~24 g,地骨皮9~15 g,焦黄芩调理。(各药用量可临时酌用)”。

按:殷思箴青壮年妇女实热血崩以清经散加减。殷思箴认为,实热为标,阴虚为本,故以大剂地骨皮、生地黄、焦丹皮、白芍养阴清热,青蒿、黄柏清热,茯苓、丹参安神定悸,焦白术健脾益气,荆芥穗炭引血归经。殷思箴认为,重用黄芪对于虚性出血过多有止血功效;生地、地骨皮、焦黄芩养阴清热。生地、地骨皮重用养阴以治本。地黄化学成分类型主要包括环烯醚萜类、紫罗兰酮类、苯乙醇苷类、三萜类、黄酮类及糖类等,对人体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显著作用[8]。丹参无温燥动血之弊,可代替当归。此方为殷思箴对清经散适应证扩展运用。

3.2 漏下

“膈下逐瘀汤加减。主治:经漏下血,时多时少,终年累月淋漓不止者。

“处方:桃仁9 g,延胡索9 g,丹皮6 g,赤芍6 g,白芍6 g,五灵脂6 g,乌药4.5 g,当归9 g,炒枳壳6 g,川楝子9 g,没药6 g,红花4.5 g,香附9 g,海螵蛸6 g,牡蛎9 g,青皮3 g炒炭,丹参15 g,生地炭12 g。加减:此方内加柴胡炭1.5 g,芥穗炭1.5 g也可。用法:水煎,空肚服。

“按:此方于破滞逐瘀药中又加补血止血之品,对于有瘀滞的慢性经漏症确属有效;但无瘀滞者用之不宜”[4]58。

按:膈下逐瘀汤来源于《医林改错》,殷思箴本方以膈下逐瘀汤去川芎,加入川楝子、没药、海螵蛸、牡蛎、青皮、丹参、生地炭,主治血瘀漏下。加入丹参化瘀止血,川楝子、青皮炭、柴胡炭理气,生地炭凉血止血,海螵蛸、牡蛎收涩止血,荆芥炭引血归经。合用有良好的化瘀止血功效。本方为殷思箴药味较多的方剂之一。

4 妊娠病

4.1 恶阻

“疏肝化滞汤。主治:妊娠恶阻。

“处方:党参9 g,白术6 g,茯苓6 g,扁豆12 g,山药12 g,陈皮3 g,神曲6 g,黄芩2.4 g,当归6 g,白芍9 g,香附6 g,紫苏4.5 g,薄荷1.8 g,砂仁4.5 g。加法:右方加苏子也可。用法:水煎服”[4]97。

按:疏肝化滞汤见于《傅青主女科》批注。殷思箴本方去甘草,加山药、紫苏健脾益肾,理气安胎。傅青主原方重用当归,殷思箴运用此方改为小量当归,以免活血太过导致胎动不安。全方量小药轻,用于妊娠恶阻可舒畅气机。山药、紫苏健脾理气更有安胎功效。山药、扁豆合用功同白术,可固冲脉,有补胎功效。经殷思箴加减后,用于妊娠恶阻更为合理。

4.2 子肿

“补中益气加腹皮汤。主治:子肿。

“处方:人参3 g,蜜炙黄芪4.5 g,甘草3 g,白术1.5 g,陈皮1.5 g,当归1.5 g,柴胡0.9 g,升麻0.9 g,腹皮3 g。用法:水煎服

“按:此方着重补中益气,另加腹皮作向导,是以正压邪之意,对于虚弱患者可以试用”[4]104。

按:傅青主治疗妊娠浮肿以加减补中益气汤,殷思箴去茯苓,加入大腹皮,适用于气虚气滞所致妊娠浮肿。本方均用小剂量,拨动气机,药力可以上升外达,气行水自消。殷思箴熟谙轻剂的运用,同时可见其对于妊娠期用药极为谨慎。

5 产后病

5.1 产后感冒风寒

“产后三、四日,产妇体虚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项强、脉象浮洪无力,用生化汤加风药治之。

“生化汤原方:当归9~15 g,川芎6~12 g,炮姜1.8~3 g,桃仁1.8~4.5 g,炙甘草3 g。对本病使用生化汤加减化裁的规律是:加用炒荆芥,用量3~4.5 g;如恶寒及体疼甚重,加羌活1.2~1.5 g;寒热往来,加柴胡2.4~3 g,台党参4.5 g,或用黄芪尖3~9 g代台党参(必须用尖);有汗或多汗发热甚剧,加地骨皮12~15 g(原因是:气虚则寒,血虚则热;头疼剧烈,川芎可用12~15 g)”。

按:此方量小药轻,轻透外邪。轻者用炒荆芥发表兼可引血归经,重者用羌活散寒除湿,寒热往来用柴胡、台党参和解少阳。发热汗多加地骨皮,头痛加川芎。殷思箴认为,产后恶寒多因产后气虚,产后发热多因产后血虚,故以生化汤为基础方养血消瘀,散寒不可耗伤正气,故小量使用解表剂,发热多以地骨皮滋阴除蒸。

5.2 产后暴崩

“产后血崩是气不摄血,或因跌闪,或用力太过,以致突然下血,昏不知人,目不能视,急重用峻补气血剂治之。

“处方:黄芪60 g,红力参30~45 g,焦白术30 g,当归24~30 g,山萸肉15~21 g,山药15 g,荆芥穗炭3~6 g,黑附子0.3 g。水煎服。一般服上方1剂即能言能视,2剂即能痊愈。然后再将原方拆为小方,服3至5剂,以善其后。

“方中附子借以为引,忌多用,以助回阳之力,多用则血因辛燥而更妄动。使用本方的一般规律是:口燥渴加麦冬21 g;发烧多汗加地骨皮15~24 g,五味子3 g;心跳不寐加枣仁12 g。如产后见血较多,并非大崩,只是淋漓不断,可用生化汤加参芪,分量不必大,酌量开方,数剂可愈”[2]。

按:本方为傅青主救败求生汤加减。殷思箴减去方中熟地、枣仁,加入黄芪、荆芥穗炭。大剂量黄芪益气固脱,小量荆芥穗炭引血归经止血。方后加减可以看出殷思箴用药经验端倪,口燥渴为津液亏虚,以大量麦冬生津;地骨皮、五味子退热除蒸止汗固脱;枣仁用于心跳不寐。本方量大力宏,经殷思箴加减后,峻补气血功效更强。

5.3 产后抬肩大喘

“产后抬肩大喘,系因气血两虚所致。病人脉象洪而芤虚,同时兼有大汗淋漓,口干不能饮等症状(血伤则液少,故口干,肺气不降,饮水不下,故不能饮),急服独参汤以救脱;然后再服滋阴补血之剂。近年共治3例,一般服1剂后汗减喘轻,2剂即愈。

“独参汤:人参30 g。煎好后兑入米汤半碗,徐徐饮下。或用人参15 g,台参30 g。兑用米汤,为了助胃气。

“滋阴补血药方:人参30 g,沙参15 g,酒洗当归30 g,熟地30 g,杭萸肉21 g,枸杞24 g,枣仁12 g,麦冬30 g,上桂心2.4~3 g,荆芥炭4.5 g,地骨皮15 g,茯神6 g,阿胶珠7.5 g。水煎服。根据病情,方中人参、麦冬均可增至45 g,地骨皮可增至21 g。服第二剂时,须减少人参剂量。渴甚者,第二剂药内加五味子4.5 g。喘止即停药”。

按:笔者曾见一例产后抬肩大喘,查床旁胸片、心脏彩超、氨基末端pro脑钠肽(NT-proBNP)等,确诊为产后急性左心衰。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过度体力消耗为急性左心衰的诱因之一,殷思箴所述抬肩大喘为急性左心衰可能性较大。殷思箴以独参汤治疗产后抬肩大喘有效,人参益气生津,补气救脱,能够较快补充体力消耗,有治疗过度体力消耗所致急性左心衰的功效。由此,独参汤也应可以推广运用于与妊娠无关的过度体力消耗导致的急性左心衰,对于独参汤的适应证把握更为准确。滋阴补血药方为傅青主救脱活母汤加入沙参、枣仁、茯神、地骨皮。沙参养阴生津,可加强人参益气生津功效,枣仁、茯神养心安神,地骨皮退热除蒸凉血,渴加五味子生津兼能收涩,为运用救脱活母汤加味经验用药。

5.4 产后大汗亡阳

“产后一、二日内大汗亡阳、口渴、咽干,用生化汤合生脉散,服一、两剂即可烧去汗止。

“处方:当归9~15 g,川芎6 g,桃仁3 g,炮姜2.1 g,人参15 g,麦冬至少用30 g,五味子4.5 g,地骨皮18 g,浮小麦一大把,炙甘草1.5~2.4 g。水煎服。口内干,服药后不轻者,加枸杞子12 g。对产后大汗亡阳之证,曾治疗数例,一般服药两剂后,疼痛即止,服三剂后皮色即可变为正常;然后原方减去苏木,参量酌减,连服三、五剂,予以善后调理”。

按:殷思箴以生化汤合生脉散为基本方,产后气血亏虚,治以益气生津止汗。生化汤为产后疾病基本方剂,生脉散生津止汗。地骨皮合五味子可清虚热,止汗固脱。浮小麦性力平和,可益气除热止汗。

5.5 产后恶露流入经络

“产后恶露流入经络,多在产后的二日内发现。本病初起,患妇感觉腹痛发胀,逐渐周身皮肤发红,脉络红紫色显出肤外,肉皮着被即痛,伴有发烧等症状,以生化汤合参苏饮治之。

“处方:酒洗当归24 g,川芎12 g,桃仁3 g,炮姜炭2.4 g,炙甘草1.5 g,人参9 g,苏木15 g,乳香4.5 g,没药4.5 g,失笑散9 g(内用溏灵脂焙干),荆芥1.5 g。水煎服。

“方中苏木,本为产后禁忌之药。本方以苏木为主的原因,用以活瘀,并加人参以助其力,故人参可用至9~15 g。荆芥散风的功能,本方则取达其于血分,疏通血路之力。产后瘀血流入经络,往往聚于肩臂四肢,形成疙瘩,皮肤颜色不变,大小不一,疼痛剧烈,亦用上方治之。惟苏木只用3~6 g,人参用4.5 g,去失笑散,乳香、没药各用6 g。如产后已六七天,可加紫草1.5~3 g。

“产后儿枕痛,用生化汤加失笑散,乳香、没药各6 g,引用黄酒15 g,童便半杯。一般1剂可愈”[2]。

按:产后恶露流入经络,症见周身皮肤发红,皮肤可见红紫色脉络,肉皮触碰疼痛明显,发烧等,殷思箴经验治以生化汤合参苏饮。参苏饮见于陈自明《妇人良方》,即二味参苏饮,“治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人参一两,苏木二两,用水煎,顿服”[9]。苏木产后应慎用,产后恶露流入经络,殷思箴以参苏饮为要方。苏木适当多用,人参用至半量或略多于半量,以收敛苏木走散动血之性。失笑散治产后恶血上攻,心腹作痛;乳香、没药走窜善行,散瘀止痛。全方以生化汤治恶露不行。肺主皮毛,二味参苏饮入肺与皮肤使逆行入经络的恶露顺行,以乳香、没药增加疏通经络功效。失笑散用于恶露上攻心腹,殷思箴经验,失笑散配乳没可加强治疗腹痛功效;二味参苏饮配乳没可加强治疗肢体疼痛功效。诸药合用,可使向内逆行进入心腹中的恶露,向外逆行进入肺与皮肤经络的恶露,归于子宫,导之而出。本方为殷思箴治疗恶露不行,向外向内逆行诸症的经验效方。“恶露入于经络,验方一则。主治:产后恶露不下,入于经络。处方:酒洗当归30 g,酒洗川芎12 g,炒桃仁9 g,炮姜炭2.4 g,炙甘草1.5 g,人参9 g,苏木15 g,乳香4.5 g,没药4.5 g,生蒲黄9 g,荆芥1.5 g。水煎早晚服。治验:黄xx之妻,25岁,产后2日,腹胀满,周身疼痛如蝎蜇,皮肤不敢近被,遍身血管紫色,皮肤红色,伴发烧,小便赤濇,经余诊断为恶露流入经络之症,服此方四剂即癒。恶露流入经络,亦有肩臂或四肢有大小不同的疙瘩,皮色不变,剧痛,亦用此方,苏木用3~6 g,人参用4.5 g,乳、没各6 g,去蒲黄。余用此方曾经治3例”[7]93。此为殷思箴后期经验,对于原方用药及药量稍有变化,更趋完善。

6 子宫瘤

“子宫瘤的症状,凡患者平素带下赤白而有臭味,有时下血者,按崩漏带下症治之。崩漏重时采用下方。

“处方:生黄芪60 g,焦白术24 g,台党参15 g,白芍12 g,生牡蛎30 g,海螵蛸9 g,海浮石15 g,丹参21 g,蒲公英30 g,杜仲炭9 g,醋香附9 g,茯苓15 g,五灵脂炭6 g,炙甘草3 g,银花24 g。水煎服。

“使用本方时,根据上述症状,遇有下列情形时的用药规律是:心气弱加枣仁15 g;腹痛不止加乳香、没药各9~12 g;发烧加地骨皮15 g,制鳖甲9 g,焦黄芩12 g;不下血时将方内黄芪减去30 g,余药不变。

“服用上方,症状减轻后,亦可改用下方。

“处方:生龙骨15 g,生牡蛎30~45 g,丹参24 g,银花15 g,蒲公英30 g。水煎服”[2]。

按:殷思箴认为,黄芪60 g有益气止崩功效,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白芍、香附疏肝理气;生牡蛎、海螵蛸、海浮石咸能软坚,丹参、金银花、蒲公英解毒活血,两组药物为治疗子宫瘤主药;五灵脂炭化瘀止崩,止血而不留瘀。心悸失眠、心气弱为枣仁适应证;发烧加地骨皮、制鳖甲、焦黄芩。殷思箴擅用地骨皮,广泛运用于妇科阴血亏虚有热诸症。地骨皮滋阴降火,收敛虚浮之阳,50 g以上治疗肺癌发热效果好[10]。现代研究认为地骨皮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抑菌抗炎、免疫调节、解热镇痛等药理活性[11]。殷思箴经验中地骨皮出现频率较高,对于地骨皮使用经验可仔细体会。

7 小结

运用《傅青主女科》经验医家众多,殷思箴为较为典型的河北医家。通过整理,体会其重视方证脉证,多为临证心得经验之谈,具有世家传承简洁实用的特点。《傅青主女科》为妇科名著,如能精通书中病证病机,擅于运用书中方剂,是临床取效的捷径,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殷思箴对《傅青主女科》有深入研究,集家传经验及个人体会,擅于运用《傅青主女科》方剂,从产后疾病治疗看,殷思箴除擅长使用生化汤外,未运用傅青主《产后编》相关疾病方剂,可见其主攻《傅青主女科》一书。殷思箴擅以《傅青主女科》原方加减变化,灵活变通,经验独到。从上述经验可见,殷思箴对于《傅青主女科》证型及方剂均有所发挥,分型更为符合实际临床运用,方剂功效扩展至相同病机所致的其他病证。殷思箴对于《傅青主女科》阴阳为纲的理解比较深透,着眼点重在阴阳的盛衰。如认为妇科热证,多为虚火,故多以补阴生津,擅用地骨皮、生地、麦冬等;妇科寒证,多为命门及心包络之火不足,故多以温润助阳,擅用巴戟肉等,阴阳气血平和,则诸症可愈。

尚收集到殷思箴诊治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臁疮、肠梗阻、钩虫病经验,可见其对于杂病治疗也有着丰富临床经验。“老年中医是祖国医学遗产的继承人。他们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遗产之一,”“我省有很多五十岁以上到九十多岁老年中医,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不仅要继承他们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整理他们的经验和学术理论,如著作、医案、平生治病经验的积累,甚至一病一方、一药、一招疗法等等,都是极宝贵的”。

猜你喜欢

女科傅青主香附
傅青主,一代妇科大家
柴胡女科之用
中医名言拾粹
《傅青主女科》经前泄水考*
治胃寒痛
傅青主保产无忧散的临床应用进展
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的探讨
补中益气丸合七制香附丸治疗产后便秘26例
HPLC-ELSD法测定中药两头尖中竹节香附素A
沈尧封与《女科辑要》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