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盏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2-03-14连志华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兔毫建盏油滴

连志华

南平市建阳区圣福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南平 354200

建盏是华夏文明早期时兴盛的一种陶瓷制品,其文化历史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可以说,贯穿了许多繁华世纪,也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建盏文化的兴盛,与其制作技艺密不可分,不同于青瓷、白瓷多了许多人工加工的痕迹,建盏的艺术则是完全诞生于自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因此,建盏多了许多不稳定性,但同时,也多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突破,能够产生无与伦比的绚烂姿色。对于建盏而言,制作工艺直接关系到最终成品的质量,也是人类能够探索建盏中自然之美的唯一方式,是人类在建盏艺术上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时间久远,很多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及现代化的传承与创新,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一、建盏概述

建盏是我国陶瓷器的一种,建盏的功能主要用于饮茶、品茶和斗茶,因此和茶文化密不可分[1],但在建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大众的喜爱与青睐,建盏除了饮茶外,还有重要的收藏价值,主要流通于古董市场。建盏的釉色、纹理在我国的陶瓷制品中可谓是独一无二,但这样独特的特性却并非人为,建盏素有“一色入万彩出”的美名,其在入窑前单调朴素,却能在烧制后变幻出千万光彩,而这种光彩,却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也是即便在数千年后的今天,建盏依旧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二、建盏的发展历史

建盏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建盏的盏身颜色整体偏深色,与唐朝时期的陶瓷器审美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一开始,工匠们十分苦恼,想尽办法祛除这种深色,后来索性变换了思路,将深色作为建盏的特色发扬光大。到宋朝时,一方面,宋时艺术文化产业发达,茶文化也十分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伴随着茶文化被大众熟知的建盏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另一方面,宋朝时期,社会大众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地,而建盏恰好符合这一思想潮流,因此被视为瑰宝,受到大众的追捧,又凭借宋时发达的海运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推动世界陶瓷工艺进步都做出了瞩目的贡献,影响日韩等地的茶盏文化至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审美发生了变化,建盏文化也于明清时期逐步走向没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建盏文化又于现代被发扬光大,再度焕发活力,不但被评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地理性标志产物,许多工匠传承人更是被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共同推进建盏现代工艺和文化的发展。

三、建盏的艺术奥妙

(一)釉色

建盏的釉色具有独特的魅力与美感,建盏盏身整体呈现深色,多以黑、紫、青为主,虽然颜色较深,但在阳光下却泛着蓝色的幽光,宛若玉石一般,层次鲜明,深不见底,建盏的釉色泛着金属一般的光泽,摸在手中温润适宜,其颜色深沉,禅意十足,建盏的釉色会在茶汤的滋养下愈发的深厚,久而久之,就会蒙上时间的沉淀,让颜色更加丰盈沉厚。古人喜爱建盏,为其独特的釉色之美,深沉却不寡淡,内敛却不低调,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瓷器文化形态,端庄大气,却又暗波涌动,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2]。

(二)纹理

建盏的纹理分为四大类:兔毫、油滴、鹧鸪斑和杂色。兔毫和油滴是建盏的主要烧成纹理,几乎占据了建盏纹理70%以上。兔毫,顾名思义,为兔毛,又根据颜色分为金兔毫和银兔毫,兔毫的形态变化较多,或粗或细,或密或疏,或长或短,因此能够变幻出多种形态,展现多种美丽,或如千针叶林,或如大雨滂沱,总是能带给人不同的意境之感。油滴,顾名思义,为油脂滴落的状态,油滴与兔毫最大的区别在于,油滴斑纹为圆形或椭圆形。油滴的展现形式比兔毫更为丰富,偶尔还会出现多层相套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当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宋代曜变建盏,在我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许多学者认为,其被归纳于油滴这一品类,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分。鹧鸪斑的产量较少,流传至今的几乎寥寥无几,专家认为可能是烧制工艺难以把握,因此产量极低。除了上述三种以外的花色均可以被称为杂色,杂色并非一定是次品,需要看品相来判定是否具有收藏价值[3]。

四、建盏的传统制作工艺

(一)工艺流程

建盏制坯的主要原料为红土,建盏对土料的含铁量、耐火度、可塑性等指标都有严苛的要求。由于土性不同,并不是所有的红土都适宜制作建盏。建盏坯体红土选自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一般出自建阳水吉镇的后井村和大梨村,后井村的红土呈红褐色,含铁量高。大梨村红土为玫红色粘土,耐高温性、抗变形性较好,铁含量较后井村红土低。从山上开采下来的瓷土并不能马上投入使用,需要经过粉碎淘洗和陈腐才能使用。

陈腐后的瓷土经过炼泥后即可制坯。制坯分为手工拉坯成型和机械成型。价值较高的建盏一般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将泥坯放置于拉坯机的转动轮盘上,随着泥坯的转动,双手挤压瓷泥,并逐渐向上拉,即成毛坯。毛坯经过修坯后即制得坯体。

坯体进行素烧后,得到素坯,素坯上釉晾干后,开始第二次烧制,这也是建盏制作的重点,第二次烧制需要三天三夜,并且需要封闭窑炉,留下观测口,方便工匠随时观看掌握,但即便这样,建盏最终的成型效果和质量还是难以把控的,特别是对于柴烧,良品率仅在20%左右。

(二)工艺重点

建盏釉色的形成依靠泥矿中丰富的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高温下会发生氧化反应,最终成为釉色和纹理,当窑炉内的温度达到900℃时,釉色开始融化,当温度达到1300℃时,釉色开始流动,也是最终釉色成型的关键,因此,建盏烧制工艺的重点在于对温度的把控,要精确在误差10℃以内,温度过高也会导致过氧化反应,使泥矿中的铁元素形成三氧化二铁,最终导致盏身呈现褐红色。除此之外,还原气氛、空气流通程度、燃料选择等等建盏烧制工艺的重点,需要多方因素配合,才能烧制出优秀的建盏作品[4]。

五、当代建盏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当前烧制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上形成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电烧,另外一条是柴烧。两种烧制技艺各具优势,且尚存不足。

(一)电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烧成为了当前建盏烧制的主流形式,电烧具有好掌控、受热均匀、稳定、无需人力看管等优势,极大地降低了建盏的烧制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建盏的良品率,降低了建盏的价格,让建盏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大众当中,降低了爱好者的入门门槛,极大地拓展了建盏文化发展规模,同时并入现代化的审美,但缺点是太过于同质化,无法更深层次地进行艺术上的拓展,需要日后加强改进。

(二)柴烧

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当代,仍旧有很多工匠坚持柴烧,并复原了许多古法烧制的秘方,但由于环保原因,建盏烧制最常用的松柏木,国家已经限制砍伐,也使得建盏的制作成本提升,但相对的,建盏的收藏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柴烧建盏主要流通于收藏市场,具有较强的溢价性。

六、结语

当代建盏烧制工艺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有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不但有效地复原了许多古法烧制的方式,逐步还原了我国的烧制技艺与文化,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科技和审美,选用电烧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建盏的良品率和生产率,让建盏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取更多群众喜爱,柴烧与电烧相融合,共同推进烧制技艺的进步。

猜你喜欢

兔毫建盏油滴
探析宋代斗茶文化对兔毫盏的影响
圆形的油滴
兔毫建盏的鉴赏*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密里根油滴实验的理论分析和测量结果讨论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黄色兔毫釉的研制
烷烃油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