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盏龙窑烧制技艺的实践及研究

2022-03-14蔡旺程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龙窑建盏窑炉

蔡旺程

南平市建阳区蔡旺程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福建南平 354200

建盏起源于东周,文化初步成型在唐,而兴盛于宋,这是由于宋时建盏的文化内涵与彼时的社会思想相吻合,因此受到了宋朝人民的热爱与追捧,其制作技艺和艺术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龙窑便是宋时所使用的一种专门用于烧制建盏的窑炉。宋时海运发达,建盏成品能够跟随货船远销海外,更是促进了建盏商业的发展。因此,宋时各地兴建龙窑,迄今为止,我国还保留着多处的龙窑遗迹。

建盏制作的重点在于最终的烧制步骤,因此龙窑的建造也是暗含了巧思,是艺术与智慧的集成,也是我国建盏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仍旧有相当一部分工匠还在坚持古法柴烧,继续探寻建盏的自然之美。本文将深入分析建盏龙窑烧制技艺的实践及研究,旨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一、建盏概述

(一)概念

建盏是我国的一类陶瓷制品,同时也是茶盏的一种,主要用于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例如饮茶、品茶和斗茶[1]。建盏的艺术特色迥然于青白瓷,建盏以黑为盛,且这种黑并非手工绘制上色,而是完全由自然烧制产生的,同时还会产生奇异的、绚烂的花纹,大多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独特的性质也使得千百年来建盏文化深受大众的喜爱。

(二)艺术特征

建盏的釉色通常呈深色,以蓝、紫、黑为主,虽为深色,却不沉重,透着金属的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能够清晰地看到釉瓷的通透与层次,宛若玉石一般。摸上去有一种质朴沉厚之感,手感温润,在长时间的茶汤滋养后,建盏的釉色会不断地沉淀,层次会愈加的分明,充满禅意,与茶文化更好地相容,让使用者能够透过建盏感悟、品味人生,禅悟人生更高的真谛。

二、龙窑概述

(一)概念

我国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是建盏艺术的诞生地。两宋时期,建窑以烧造建盏闻名。建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小盆地周边的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和营长墘等处。方圆十余里,瓷片、匣钵、垫饼等烧窑废弃物散落田间地头,漫山遍野,堆积如山,俯拾即是。窑址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

龙窑依山而建,形状似卧龙故而得名,龙窑的主要特点在于依靠着山的斜坡,能够更好地促进气体流通,解决了传统窑炉空气流通困难的问题。同时窑炉可以不断地加盖,适宜大批量建盏作品的生产,满足了宋时社会旺盛的建盏需求。龙窑的技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改进和创新,也使得其性能在不断地加强[2]。

(二)结构

1.早期的龙窑结构

早期的龙窑是由火膛、火道、窑室和烟囱组成的,是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龙窑构造,同样具有一定的坡度,烟囱处于高处的位置。

2.后期的龙窑结构

后期的龙窑在原有龙窑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保留了原有龙窑的优势,并做出了一些改进,提高了龙窑的工作性能。后期的龙窑通常由窑基、窑体和窑棚三个部分组成。窑基指龙窑的基础底座,依山而建,坡度选择在20~25度左右,这样的坡度能够有效地帮助气体的流通。龙窑的高差与其坡度和长度有关,高差越大,抽力越强,火焰流速就越快。但对于烧窑来说,注重的是温度的平稳,火焰流速不得过快或过慢,应当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下。

龙窑的窑体分为窑头、窑室和窑尾三部分,窑头主要作为燃烧室,可以添加松柴等燃料,要考虑到方便送柴、控制温度等要素,同时热焰要从底部进行通行,才能确保降低能耗损失。因此,窑底要具有通风口,才能保障木料的充分燃烧。

(三)特点

龙窑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升降温较快,能够进行快烧的工作。此外,由于是斜坡构造,所造成的几何压头能克服料垛阻力,使窑炉内部接近零压,减少漏气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由于窑炉结构简单,能实现半自动化的操作,在古代能够有效地缩减人力工作。

三、建盏龙窑烧制技艺的实践及研究

(一)烧制流程确定

首先将红泥、黏土等原材料加水混合,反复碾压过筛,得到细腻的泥浆,放置阴凉处静止十四天以上,便可以得到软硬适中,极具韧性的坯土原料。对坯土进行塑形得到泥坯,泥坯在阴干后需要进行第一次烧制。该次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祛除泥坯原料中的水汽,避免最后烧制时变形和开裂,因此需要窑炉门敞开[3]。第一次烧制结束后得到素坯,素坯经过上釉晾晒后,便可以进入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步骤——二次烧制。二次烧制需要紧闭窑炉门,同时要烧制三天以上的时间,并且随时有工匠监管,检查内部环境,熄火后自然冷却,得到建盏成品。

(二)注意事项

1.隔火墙

龙窑往往长达十几米、几十米,甚至百米,很容易导致供热不均匀的问题,供热点温度过高,而偏远地区温度不足,为了更好地掌控热度流向,需要在龙窑内部设置隔火墙,当热量从下方进行传递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被困在隔火墙之内,形成保温效果,进而保障温度的充足和均衡。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建盏而言,釉色和纹理的形成十分依赖温度,因此要设置多个加热点,才能有效满足内部的温度需求。

2.木料选择

通常情况下,建盏的古法柴烧都是选择松柏木,松柏木燃烧充分,油脂充足,具有较好的升温性,但在当下由于环保限制,新鲜的松柏木难以获得,往往只能选用旧木或其他硬杂木。

3.匣钵

木料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烟灰和油脂飞溅的问题,一旦溅射到盏身上,会影响最终建盏成品的质量,因此,需要采用高温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将素坯放置在匣钵内,一物一匣,从而避免外界因素对成品质量造成干扰。

4.还原气氛

还原气氛和氧化气氛为概念相对的名词,指窑炉内的氧气充分与否。建盏的釉色主要源于坯土中金属元素在高温下发生的氧化反应所形成的着色剂,一旦氧气过于充足,就会发生过氧化反应,最终生成三氧化二铁,导致盏身呈现棕红色,因此,需要将窑炉内的氧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5.温度控制

在烧窑头时需要选用干燥的木料,让窑内处于封闭的状态,先猛火大烧,投入50—60根锯好的木段,当温度烧制800—1000℃时,窑尾的温度也能达到300℃左右[4]。

经过快速升温后要进行持续的猛火烧制,时间长达20个小时左右,持续地向窑炉内部投入大量木柴,在这个阶段,要做好窑炉内部的保温工作,并让窑火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避免温度发生波动。在这一时间段内,要对窑炉的温度进行反复观测,古人使用火标,现代可以使用热电偶,经过不断的调整,让窑炉内的温度达到烧制标准。

通常而言,温度过高会导致建盏表面开裂,温度过低釉色无法融化或流动,就会成为残次品,且不同纹理在烧制上对温度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说温度把控是建盏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龙窑设计上最着重考虑的问题。在烧制结束后,不要急于开窑,要等待窑炉内自然冷却,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冷热空气的冲击造成建盏盏身的瑕疵。

四、结语

龙窑的建造与烧制技术在瓷器烧制技术中作为关键、核心的技术,是把控建盏成品艺术性的关键。而在龙窑的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温度的把控与调节,以及对还原气氛的掌握,因为建盏十分注重温度。要摸清龙窑火路,要善于观察火焰,依据龙窑内火焰的变化进行柴火的调节。经过不断的试验调整,才能彻底了解龙窑的特性,了解柴烧的特性。

猜你喜欢

龙窑建盏窑炉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活着”的龙窑
液晶玻璃窑炉节能设计开发与应用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