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龙窑
2019-09-10
龙窑的智慧之处还在于烧窑。龙窑的烧窑操作,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通常以目测到的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因此,人们也把龙窑的烧窑工艺称为“火的艺术”。
陶都宜兴丁蜀镇前墅村,是一处原生态的村落民居,此处最负盛名的则是前墅龙窑。它创建于明代,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柴烧龙窑。
据宜兴制陶考古记载,中国自唐代起就用龙窑烧陶,但至今仍在烧陶的龙窑,就此一座。前墅龙窑为墩窑,由窑头炉房、窑身和窑尾组成。通长43.4米,窑身宽约3米,高约1.55米。龙窑炉房是烧窑时预热窑身的场所,旧时预热称“煤夜火”。窑身内又称窑室,是装填陶坯的地方。窑身左右有投柴孔(本地称鳞眼洞),是烧窑师傅投柴、看火的地方。据古龙窑第29代传人吴永兵介绍,龙窑里产生的窑变就是由左右鳞眼洞师傅投柴多少以及窑内的气氛不同而导致的。窑尾又称“窑稍头”,设有烟和挡火板,可调节龙窑的风力、火力。窑身的一边设有窑门(也稱户口),供陶坯和陶器烧成后工人进出窑室用。前墅龙窑烧陶时,均要祭拜火神,祈望陶窑烧制时窑火熊熊,陶业兴旺。据传承人介绍,如今祭拜大典的仪式虽然简化了,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原有的传统。
前墅龙窑的窑头、窑身、窑尾依坡顺势而建,头在下,尾在上,整座龙窑气势恢宏,蜿蜒绵长。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若伸手触摸窑壁上那些经历数百年窑火洗礼的古砖,光滑细腻,如人工打磨般光洁。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为整座龙窑遮风避雨,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片龙鳞覆盖在龙窑上方。尾部烟火氤氲,犹如火龙即将腾空般恢宏壮观。
龙窑的智慧之处还在于烧窑。龙窑的烧窑操作,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通常以目测到的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因此,人们也把龙窑的烧窑工艺称为“火的艺术”。
直至今日,传承人始终秉承古法烧制,用松、竹枝叶等柴火为主燃料,几经1150-1250度的高温窑火燃烧、保温、冷却。从“龙肚”里出窑的盆、壶、罐、瓮等陶器犹如历经了岁月的洗涤,愈发釉色幽亮、窑变迷人,令观者不由得喷啧称奇。窑工们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将紫砂打造成世间独有的作品,每一次的烧制,更像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正是有了火的淬炼,才将紫砂从一团泥巴变为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