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开放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以重庆开放大学为例
2022-03-14魏婷
魏 婷
(重庆开放大学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0052)
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高职院校如何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是当前亟须解决的课题[2]。
重庆开放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等重要指示精神,扎根巴渝大地,以“办学要扎根、育人讲贯穿、工作抓基础、发展靠创新、质量有体系”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特色学院”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建设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现实质量提高和形象提升[3]。
一、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从工作体系、人员保障以及操作规范三个维度夯实质量保证的制度基础,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办学体系三级联动、质量主体自我保证、内外部多元诊断、重在持续改进”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建立质量诊改制度
根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建立了“五纵五横一平台”工作框架,明确了工作推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总部“创优提质”战略要求,学校印发《关于建立基层办学单位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发布质量建设的工作指标体系,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自我质量保证,为基层办学单位质量建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构建了多级联动的质量建设目标、标准体系
学校以“1+3+N”规划体系完成了质量保证目标的顶层设计。《关于推进特色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学院管理办法》等顶层设计将目标传导到各基层办学单位,形成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横)上下联动的质量保证目标体系。根据国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学校制定《办学体系设置标准》《质量标准手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手册》等,建立了涵盖人、事、物等多方面的工作标准,形成了从招生到教学、从软件到硬件的质量保障标准。
(三)建立自我诊改的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了质量保证委员会、教育教学督导团队。两支队伍各司其职,借助国开学习网、教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挖掘师生日常教学过程行为数据,开展常态化质量监控数据分析,并及时向所在单位反馈结果,发出预警。师生根据过程监控数据结果,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构建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务教学管理、学生支持服务、办学、经费“五纵”质量保障体系精准支持下,及时纠偏、持续改进,确保目标达成。各基层办学单位根据特色学院建设等重大专项任务以及年度工作计划,依托网络教学团队,将工作任务分解落细到每一位师生。
二、建设智能化质量诊改数据服务平台
学校以“微应用”为载体,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优化了“智慧工商”在线办事大厅,开发了OA 办公、学工系统、智慧课堂、第二课堂、网上报账等23 个应用系统,新建了智慧就业、智慧党建、电子档案、科研服务、资产信息、晚归应用、师生获奖、交通订票、会议室申请、征兵工作等104 项微应用,让“数据支撑决策、数据优化教学、数据提升服务”,建成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实现业务数据过程化采集,汇集到学校云平台服务器。
数据广泛应用于新生迎新报到、就业研判、不良网贷、疫情分析等学生行为异常预警跟踪。智慧课堂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使用量近597.5 万人次,有效帮助全校师生开展在线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黑箱变白箱,为课程诊改提供了一线数据。“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智慧课堂、个人课表、第二课堂、一卡通充值等微应用成为了最热门的服务,有力提升了学校循数治理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学校基本建成了“1 个校情数据智能分析平台+1 个学校数据云平台+N 个微应用”的质量诊改数据服务平台。
借助信息化手段,学校诊改服务平台集成现有主要业务系统数据,科学设定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级各类质量主体的诊断观测点,初步形成以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为主体的360 度数据画像。以质量诊改为抓手构建起办学水平评价、专业建设评价、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纵向一体化的质量标准体系。
三、建立校院两级质量管理团队与工作流程
(一)学校质量管理团队建设
学校设立质量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统筹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及诊断与改进工作,负责学校年度质量报告和高等教育事业数据统计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
(二)特色学院质量管理团队建设
特色学院按照“两级管理、四级统筹、一体化格局”的原则,单独成立质量管理团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开展工作。特色学院每年按照学校的质量建设任务目标,推进质量建设工作,落实质量管理关键环节。
(三)质量管理工作有效推进
1.质量管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组建质量保证委员会、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库、学生督导员队伍,落实同行评价,学生评学。从招生审核、教学运行、资源建设、考试组织等各个环节均依托质量管理团队,开展督导。
2.学校督导与特色学院学院自查相结合。学校坚持“三常规”,即做好开学初、期中综合教学检查和期末学历教育综合验收,覆盖网上和实地教学检查,形成“检查、反馈、整改、落实”螺旋式上升的质量督查长效机制。
3.引入第三方质量监测。学校委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组织63 位专家组成9 个专家组,面向16 个特色学院,开展办学评估工作,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评测特色学院办学水平,逐步形成第三方评估与自我管控相补充的质量保障体系。
4.开展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校利用大数据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反馈教学效果和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结合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整教学组织,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专业对接产业,暂停招生专业28 个,岗位对接技能,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应技能证书,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积累、兑换和转化。
5.定期发布学校教学质量因子白皮书。学校定期对标对表国家开放大学质量因子,编印学校教学质量因子白皮书,从招生、考试、网上教学、师资配置、教材征订等多方面,全面诊断学校及特色学院教学质量,促进质量螺旋式上升。
6.发挥学生督导员队伍作用。学生督导员参与相关质量督导工作(座谈、问卷调查、听评课等),客观及时反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和意见,此举激发了学生教学监督的热情,提升了学生对开放教育教学的参与感和价值认同。
四、特色学院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将制度创新和改革实践相融合,先后制定《关于推进特色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学院建设项目验收指标及标准》等制度,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招生规划、地方特色教材、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习资源、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学习平台、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机制体制、校企合作等重点建设,探索办学体系转型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案,创新办学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建学院,增强办学特色,形成竞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探索特色学院建设新路径
在完备的办学系统和全覆盖的办学点布局支撑下,学校以“创优提质”为战略,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需求,按照“两级统筹、三级管理”的机制开展特色学院建设、管理与考核。截止目前,学校依托各地方政府政策和经费支持、合作企业优质资源,发挥在技术服务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专业优势,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建设16 所特色学院,其中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投入占比达到约75%,实现了综合办学实力提升的目标。
(二)特色学院服务地区经济效果显著
近三年来,特色学院深挖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面向服务产业人员、村社干部、新型农民等招收学生4525人,服务学生就业创业2491 人,组织社会培训76000余人次,助推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在“扶贫扶智”“乡村振兴”“技能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在社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完备且行之有效的特色学院建设方案和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开放大学特色学院建设规律的实施路径。
(三)特色学院教学资源建设
一是主编教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乡村建设基础理论与实践》《巴渝商务历史与文化》《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与实践》等教材纳入国家开放大学实施性和执行计划课程选用,课程建设质量高,实施效果,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二是开设课程具有地方特色。学校在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高度重视地方特色打造,开设多门地方特色明显的课程,如《人文黔江》《巴渝商务历史与文化》《三江文化与旅游》等已纳入国开相关专业选修课程。
五、培育特色质量文化
(一)实行定期考核性诊改
学校定期对特色学院进行全覆盖检查、评估、督导,并通报结果、督促整改,且详细记录违纪违规处置情况。
1.教学检查、评估与督导。每年定期开展“三常规一专项”教学检查,做好开学初、期中综合教学检查和期末学历教育综合验收。学校实行“两年全覆盖”计划,以聘请专家组集中交叉检查的形式展开检查工作,专家组由招生、教学、教务等专家组成。对师生开展电话访谈,核查教师授课参与率。制定《综合教学检查自检情况记录表》,帮助特色学院对标对表查找自身问题。
2.定期通报检查与评估。学校定期通综合教学检查情况和专家组实地教学检查意见;开展特色学院远程和实地评估,现场反馈专家组意见;召开特学学院教学检查会和办学评估反馈会,由学校和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分别反馈教学检查、评估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及要求。
3.督促落实整改。聚焦“三治”问题,督促整改落实,确保特色学院在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不断优化,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将教学检查工作和学校“迎评促建”相结合,对标对表,督促特色学院举一反三,查漏补缺,确保实现“以督促评、以评促建、以建提质”的工作实效。
(二)建立自我诊改机制
成立质量保证委员会、教育教学督导团队、学生督导员团队。三支队伍各司其职,借助国开学习网、教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挖掘师生日常教学过程行为数据,开展常态化质量监控数据分析,并及时向所在单位反馈结果,发出预警。根据特色学院建设等重大专项任务以及年度工作计划,依托网络教学团队,将工作任务分解落细到每一位师生。师生根据国开学习网平台过程监控数据结果,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构建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务教学管理、学生支持服务、办学设施、经费等五纵质量保障体系精准支持下,及时纠偏,持续改进,确保目标达成。
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议
学校按照统一架构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的就是要体系内部各子系统“纵横贯穿、有机统一”。但在目前在实践中,如学校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时,为了明确职责归属,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出发,开展了诊改实践,但“五个横向”体系框架应进一步完善。
(一)校园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
目前学校已经建成23 个应用系统和104 项微应用,实现了数据实时收集、分析、处理、推送,基本满足学校信息化管理需要,数据采集能力进一步提高。校园信息平台体系庞大,采集的海量数据进一步提取和加工,准确反应内部质量发展情况。
(二)从“理念、体系、制度”三个层面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横纵融合
在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可借鉴他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验,结合学校师资能力、教育对象特点,融汇贯通,将内部质量和诊改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按照“理念、体系、制度”三个层面,搭建“五横五纵”的矩形体系框架[4]。一是全校师生重新认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性;二是搭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转正常;三是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专业、课程五个层级制定专门制度,落实质量保证制度。
(三)加强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
智能校园软硬件水平的提升,能为教学管理、师生服务、领导决策、信息传递和反馈提供更便捷的通道,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高效运转起到重要作用[5]。第一,优化现有平台耦合度,消除“信息孤岛”。目前学校建立了教学管理平台、业务系统、内部质量诊改平台、实训中心系统等,实现了数据收集、问题监测、数据共享等,提升了教学管理质量和丰富了课堂教学数据。第二,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加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以数据为支撑,确保诊改落到实处。第三,提升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专业性。信息平台服务于师生,需要专业参与到项目,以项目组形式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第四,保持系统与时俱进,根据教学管理需求更新系统功能,确保对学生、教师、专业和课程层面的支撑,提高诊断数据生成的有效性。
(四)多方参与,政府加强引导监督,社会企业共同参与评价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新型本科高校,重庆开放大学的办校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政府和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领导者和生力军,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对学校教学质量诊改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6],对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立由政府、企业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专委会,专委会定期开展调研和研讨,结合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情况,对学校教学提出意见,引导学校高效地开展教学诊改。同时,建立健全诊改流程和督导机制。质量诊改由学校自主完成、政府和企业参与引导,第三方机构监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