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类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探索
——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

2022-12-24

对外经贸 2022年11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思政金融

王 媛 黄 云 金 铭

(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只有血脉通,增长才能有力。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金融人才。2017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1],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使命,这种培养应该是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于一体的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专业课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梳理课程知识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探究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通过课程思政设计,为其他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进而为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一、金融专业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金融专业课程可以从“思政视角”和“专业视角”两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

图1 金融专业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思政视角主要是从“大德”“公德”“私德”这三个方面入手,教育学生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铸牢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遵守法律规范;守公德即要守公众、公权和工作之德,教育学生担当社会责任、遵守行业规范;严私德则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廉洁修身[2]。

学科视角是从金融专业的学科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可以从金融发展史、金融时事、金融行业的领军人物、警示性事件和案例以及专业认同等角度入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艺术巧妙地将这些元素和案例结合到专业知识中,并进一步升华,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及思政融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概述、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商业银行管理三大板块,各板块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切入点、思政目标如图2 所示。

图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图

(一)学习红色金融,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砥砺人格品质

课程知识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属于“自带思政元素”的内容,在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下,应充分发挥“自带思政元素”知识点润物无声的优势。通过梳理我国银行业发展历史,绘制银行发展时间序列图,帮助学生直观把握我国银行发展的时间脉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个时期地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凸显[3]。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商业银行面临的不确定挑战还很多,由此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本领,为我国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整体学习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后,以其中一些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进一步挖掘红色金融的育人价值。以“长征路上的扁担银行”[4]为例,学习长征路上扁担银行在货币发行、回笼及资金保障创下了我国红色金融史上的奇迹事迹。

(二)追踪学科前沿,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习知识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展趋势、业务创新”时,通过分析形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我国银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务领域造成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都已经与金融紧密结合,助力传统银行业务创新。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要及时跟进全球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增强时事敏锐力和洞察力,同时引导学生要努力学习,夯实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

(三)学习贷款流程,增强法治意识,坚守职业道德

在学习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和程序时,要重点强调“审贷分离”制度、贷款审批中的行为规范等内容。以电视剧《猎狐》中违规放贷为例,警示学生要时刻树立法治意识,不触碰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坚守银行人的职业操守。

确保经济安全,教育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要保持敏锐洞察力。

(四)学习国际业务,开阔全球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学习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时,以“一带一路”金融支持为切入点。一方面,“一带一路”促进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一带一路”发展各项国际业务,扩大了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金融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血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金融力量。

(五)精准战略定位,展现大国智慧,强化责任担当

在学习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这部分内容时,从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和产品策略两个方面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在战略选择上,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把支持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支持小微等作为银行发展、服务国民经济的战略定位,履行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进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其次,在市场细分和产品策略上,现代商业银行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客户的营销数据库,归纳客户的信息、工作形态及其生活轨迹等,通过匹配方法洞察客户的交易行为,开展精准营销,提供个性化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教学中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洞察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六)学习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意识,坚守职业操守

学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认识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坚守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守法律规范,毫不松懈防范化解各种金融风险,在未来工作中,恪守岗位职责。

(七)学习绩效评价,树立正确劳动观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是银行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通过绩效评价,鼓励多劳多得,由此教育学生要养成劳动的习惯,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三、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育人效果。其中,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可以较多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通过课程微信群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及讨论任务,课中教师讲授完重要知识点后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自己推理得出的答案才能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银行”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体验金融科技应用。线上体验包括在线申请小额贷款、信用卡及在线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等;线下通过引导学生实地参观银行的智慧网点,体验远程柜员机、智能机器人等服务,有条件的可以到数字人民币体验店体验数字货币。通过金融科技应用场景体验来让学生感受银行的转型升级。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组织点钞大赛、珠算等银行从业技能比赛,提升学生业务操作水平的同时培养精通业务的工匠精神。

(二)丰富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微课、慕课、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主流财经新闻媒体等富媒体学习资源,向学生推送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21 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推出的“百年风华金融漫话”,通过漫画的形式生动展示了我国红色金融史上的一个个鲜活案例,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关内容推送到课程微信群供学生学习。

(三)优化教学评价

与专业知识的考核评价相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难度更高,很难通过终结性考核来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育人效果更多的是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实现,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课后作业、调查报告等作为课程思政的评价依据,通过评价学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专业知识结合分析、应对和解决金融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来客观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思政金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