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2022-03-14

对外经贸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体系协同

李 晶

(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016 年,“新经济”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商业3.0 时代的到来,传统经济已经进入了互联网O2O 的新经济时代,走上了国际化、市场化、智能化的道路。新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进入全面升级期,消费与制造、线上与线下正在加速融合。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智能为主要载体,知识驱动、智慧驱动、数据驱动为发展引擎的新商业模式,对传统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亟须建构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领域、新的治理方式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服务新经济发展的经管类学科,更应顺应市场改革的要求,培养能服务于信息化时代新经济、懂网络、懂营销、精外贸的复合型人才。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近几年,为顺应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国外高校和学者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二元制”,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加拿大的“合作教育”,都是强调“市场导向,产教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范例。

国内高校和学者结合我国新经济的市场背景,推出了订单式、企业配合、产教融合、双创驱动、课证赛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李志义等[1](2018)创新构建了“11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即以成果导向为理念(OBE),贯彻工程教育模式(CDIO),搭建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和个性化指导的“三化”机制。董云[2](2020)提出为培养适应信息化、市场化需求的新经济人才,要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和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并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基于新经济背景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旨在推动地方高校复合型经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经济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践中依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重构和课程体系设计,积极打造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的“第二课堂”,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经管人才。

(二)有助于深化校企产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学校在师资培训、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项目上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做到课程融合、内容共建,实现互融、互助、共享教学成果的协同模式。

(三)有助于构建多维度与跨界资源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培养“双师型”“双能型”教师为目标,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专业知识和经验融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四)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完成育人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结合市场对高质量经管人才的需求和育人要求,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和核心价值引导,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学生思想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新经济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思路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深入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及“协同育人”等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和推进本专业建设与各项改革工作。

(一)人才培养突出特色、强调能力

制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方案。突出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创新性和适切性,坚持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保证人才的可用性。新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须打破传统的培养理念限制,培养适应市场化要求并且能够与新经济需求进行对接的新型人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新经济下人才培养模式,兼顾“品德”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并重,形成“行业企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呈现专业性、应用型和实践性的特点,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二)课程体系面向实践、丰富内容

以实际经管人才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和流程,作为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标准,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把握专业特色,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设信息化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伦理问题,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写作、拓展等实务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逐步构建、完善多维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增设网络营销、信息检索及管理分析、跨境电商模拟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课程。建立实践类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改革丰富维度、融合发展

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教学体系改革主体框架体现“六大结合”的特色,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制度与市场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学术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完成五个转变,即教学观念从传授到指导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记录到参与的转变、课堂模式从讲授到研讨与实践的转变、考核方式从单纯答卷到动手实践考核的转变、学生从收获知识到收获能力的转变。

通过教学改革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按照“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小班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形式,考虑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两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打造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的“第二课堂”,如组织经管类学科竞赛、指导学生教科研,依托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培养学生解读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润物无声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较为完备知识体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尤为迫切,需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要求相结合,引导学生严守职业道德底线,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强学生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实现育人育才的有机融合。

(五)校企合作互融互助、协同发展

构建校企互融、互助、共享模式,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依托现有的协同育人项目和校企合作单位,逐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专业服务地方的能力。以共建深度协同育人单位、实习实训基地和校际合作为基础,制定同政府实务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等协同育人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保证协同育人目标逐步实现。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共建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与远程跟进指导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六)师资队伍提升层次、优化结构

坚持“立足现状,提升层次,优化结构”的原则,培养与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考虑教师研究基础和学缘结构,结合学院教科研实际,按团队建设要求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打造一支经管背景深厚的“双师型”队伍。从以项目促进、以挂职锻炼促进和以教科研促进三个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一线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猜你喜欢

经管类课程体系协同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协同进化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