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法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2-03-14田浩国
杨 令 田浩国 薛 原
(南京中医药大学 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目前,各高校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从宏观、微观、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就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展开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国贸专业法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并不多,已有的研究多针对法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或是虽针对国贸专业,但设计跟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基本一致。针对国贸专业学生,探讨如何通过情、知、意、行四个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发挥法律课程的显性思政价值。将这四个维度落实到每个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并探索教学设计实施的有效策略和保障,保证教学效果。
一、国贸专业法律课程思政建设
为推动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在法治环境下运行,知法、懂法、守法是公民基本素养。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现代社会亟需大批高质量的法律人才和以法律为背景的大批经贸、金融、行政管理和外语等社会通用人才[1]。对于国贸专业的法律课程先天具有显性的思政育人功能,在国贸专业学生德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以民商法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以民法典的内容体系为主。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科书,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与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所以,法律课程在价值引领与思政育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国贸专业的法律课程承载的更多是通过法律制度、理念和价值的传导,发挥其德育功能。法律课程的教学更多是发挥其普法宣传与预防功能,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法律意识。对法律和社会规则有一种敬畏之心,结合本专业,了解本专业领域所涉法律规范,了解职业法律风险。让学生能够提前清楚了解将来工作与生活中将面临的法律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为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二、法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四维路径分析
教学设计要明确解决法律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的基本情况及能力诉求是什么,其次是教什么,最后怎么教。而在整体课程思政设计中可以从情、知、意、行四个维度进行考量,在四维框架指引下通过教学设计落实课程思政方案计划,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情——基本学情、能力目标及课程目标的明晰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首先要了解学情,了解本门课程授课对象的特点、知识结构、学生对法律课程的认识等基本情况,了解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总目标与章节目标。然后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对于授课对象,目前大学生多为00 后的“网络原住民”,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网络的影响。通过对授课对象的了解,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了解“网络用语”“热点事件”,关注网络大事件。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的放矢,教导学生学会鉴别真伪,辩证看待各种文化,分析热搜问题,了解事件背后的法律常识等,以学生感兴趣易共鸣的方式来进行知识和价值的传输,用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引导学生[2]。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法律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法治观念,了解生活法律常识,熟悉与本专业或是将来职业有关的法律规定,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防范职业法律风险。在课程设置上跟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同,面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法律课程教学更应该发挥其显性德育功能。那么,在针对国贸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应结合本专业特色,全方位挖掘思政元素,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知——知识体系构建与专业内容衔接
课程教学活动仍应以“求知”为本位。在知识构建中要探寻法律知识与专业的融合,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衔接。探寻知识的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让知识入脑更入心。比如国贸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合同法课程,在知识构建中,内容的安排、案例的讲授要依循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习的贸易实务等课程,融入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案例。让专业课程间实现有机衔接,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法律课程与本专业的高度关联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对于学科知识要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原则、规范,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学科思维,通过讲授立法背景、立法沿革,比较了解制度背后的价值传输等。合同法课程以民法典为基础,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善恶美丑、人文关怀、生态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传输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法律跟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息息相关。通过生活案例的阐述,让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三)意——价值引领
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铸魂是课程育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课程思政的要旨。要想实现价值引领,首先应明确每一章节知识点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深挖制度背后的价值选择、精神追求、利益权衡,并通过立法背景介绍、立法沿革进程中的经典案例,立法目的和价值探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展望。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自由、公平、效率、秩序等诸多价值中进行理性衡量,在个人、国家、社会等诸多利益间进行正确选择[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明晰可挖掘的思政元素点有哪些,可整理成思维导图或表。具体可以从思维的培养、价值情怀的认同、精神的塑造等方面来进行元素挖掘。以合同法课程为例,合同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与公序良俗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原则[4],其传达着社会主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教师在授课过程更应注重课堂普法,回应学生关切热点问题。可与学生共同分析新颁布的民法典的新增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比如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确立、电子合同的特殊规则等,体现时代气息。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科技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体会时代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其次,思政素材的积累。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热点、社会现象、法院裁判经典案例等都可以作为思政素材。全方面达到教学育人效果,相对应的就是教师讲授、视图观看、行动操练、讨论互动。所以,教师应充分搜集视频、图片、案例、活动、讨论话题等资源,整理和完善思政资源库,丰富思政课素材,保证教学效果。素材呈现的价值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保证通过课程思政开展能有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法律素养。
(四)行——实践回归及展能
价值引领如何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教学评价活动、实践教学活动也需要纳入教学设计内容之中,思考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体设计可思考第二课堂的开拓,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外平台与资源共同育人。比如鼓励学生参与贸易实务操作,模拟商事仲裁、观看庭审,体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组织优秀“前辈”、社会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法制宣传工作等,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来践行道德教育,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责任感及服务意识;组织案例讨论,通过案例研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话题讨论,鼓励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看问题,同时通过话题讨论,也能很好地呈现学生的价值观念。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策略与效果保障
教学设计的实践环节是检验设计成效的关键环节,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终极目标。要达到教学设计追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需做好全方位的教学保障与教学实践活动。
(一)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的保障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与应用。针对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在明晰学情、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开展法律课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感化学生,取得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效果[5]。需要教师对思政元素呈现的方式与载体、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探究。
1.沉浸式情景教学
针对国贸专业的学生对法律课程重视度不够的情况,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应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及与专业相关度,注重与专业课程进行紧密衔接,提高学生认同感、重视度,增强价值获得感。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案例的真实演练、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把现实发生的法律案件演绎成法律情景剧进行实践教学,以沉浸式教学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以及增加学生对法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体验。采取情景剧的教学方法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多方资源的信息,并在收集过程中得到深化及思考,锻炼学生对法学知识的综合运用[6]。
2.混合式PBL 教学法
围绕学情,因材施教,依循“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方法选择。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学习途径,加强学习效果。线上教学辅助进行课前问题发布,课后研讨,成果检验,资源拓展。问题启发式教学用于课前新知识的导入,研讨式用于课后延展学习[7]。对于国贸本科专业学生,在能力训练和价值传输中不能偏离课程目标本身,兼顾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系统讲授,协调课程知识深度与广度以及课程间的交叉关联。此外,根据自愿原则,倡导学生之间有机结合,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头脑风暴、读书交流以及进行课后的实践活动。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断根据效果反馈进行改进创新,多措并举,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二)完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效果保障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设。目前有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评级指标、检验方法的研究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几个层次进行构建。
1.评价主体的综合性
在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包括任课教师、学生、学校、社会。所以,在评价主体上需要考虑评价主体的综合性,尤其是思政效果的评价,是从学生的思维、品行、能力和言谈举止等方面来体现的,所以,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是有局限性的,除任课教师外还可邀请学生参与互评,邀请同行、专家和用人单位进行点评。
2.评价形式灵活多样化
运用形成性评价,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与成果反馈。另外,注重心灵成长过程评价,通过网络平台设置话题讨论,社会热点探讨、舆情统计考查学生价值观与思维方式,通过知识点测试,文字评教、学生自评和问卷调查、社会实践评价、用人单位反馈等等方式进行评价[8]。
3.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体系标准除了关注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表现。科学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比较复杂,指标的选取情况会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评价标准包括客观标准、主观标准,通过课程测试成绩、学生互评成绩、评教评学等级、竞赛分、奖惩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分、公益服务次数、服务成效、社会反馈、用人单位反馈等来呈现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精神面貌、文明礼仪、遵纪守法、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三)完善教学团队
注重教学团队的打造,通过学习交流,保障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专业负责人带头,进行课程总设计,由本专业不同学科背景、学历层次的教师组成互助交流设计小组,组建教学交流群,开展集体备课,保证教学设计的全面科学性,保证课程间的交叉衔接、知识拓展。另外,可以与思政教师进行跨专业合作交流,保障思政点的正确挖掘与传输。设计教学质量的评控方案,完善团队内部的交流机制。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软实力,进而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搭建全方位立体协作教学平台
课程思政的落实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平台做保障。教学方法的落实,沉浸式思政的开展,都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学平台。实现互联网+教学,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可进行课前导入问题及任务布置,课后进行资源拓展学习、研学交流、问题反馈、成绩统计、问卷、评学、舆情监测等。线下平台可分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平台,注重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专家讲座、知识技能创新竞赛活动、公益服务、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营造良好的思政环境。开拓对外联合合作和培养渠道,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校外教学平台的功能,凸显全方位立体协作平台的价值。通过校外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进阶提升,同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完成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