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与实践路径
——以吉首大学为例

2022-03-14龙海军

对外经贸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

龙海军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一、引言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应肩负起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亟需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挥专业教育思政育人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尤其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经管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思想品德对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经管类专业教育多注重职业技能传授,不能忽视以“经世济民、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培养。因此,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引领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的传播者,这是当前经管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杜绝专业人才培养“德才失衡”问题的突破口。

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含“经世济民”的责任担当,开展课程思政又具备丰富的育人资源素材。2004 年以来,吉首大学商学院积极推进职业经理人素质教育,在经管类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相继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吉首大学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讨当下民族地区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既是提升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学理认识的内在要求,也是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经管专业人才的现实之需。

二、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渊源

(一)课程建构精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课程”最初含义是指一门课或一个学科领域内的所有学程,也可以指一所教育机构或整个教育机构提供的所有学程[2]。这一定义强化课程定义的文化知识取向,突出课程的学习计划属性。但英国学者凯利(Kelly,A.V.)基于适应与改造的社会化取向,强调课程应具有道德属性和教育属性。因此,从广义形式来说,课程应包括学校一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3]。这意味着,课程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应修读的各门课程、培养环节,还应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所有由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思政”乃是一种精神教化的形式,是将一定的价值理念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教育活动,其核心不在于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而是精神素质的提升[4]。课程内涵界定从原有知识取向到道德取向的拓展,明确了课程具有提升学生精神素质的内在属性,是思政的天然“场域”,从而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供了课程建构精神的内在逻辑。

(二)义利合一价值:“课程思政”的文化传统

文化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扎实的文化涵养,具体到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上就是源远流长的“义利合一价值”。《史记·货殖列传》著述时间跨度近400 年,但入选者不过20 余人。就其择人标准,司马迁认为优秀的商人既应具有“取与以时,而息财富”的致富本领,还应具备“不害于政、不妨百姓、不弄法犯奸”的优良品德。自此,“义利合一”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成为融入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我国“义利合一价值”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义以制利、义中取利的交换原则。经商总是要盈利,但在盈利的方式方法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5]。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商人在经营活动中秉承尊法守规、尽职修业、贾法廉平、诚信无欺、货真价实、讲求信誉的原则。

二是尊重规律、取之有道的经营理念。义以利制的交换原则并不否定商品流通中的价值规律和经济原则。凡遵循价值规律,善于分析市场供求关系,是义利结合的典范。

三是敬业勤业、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敬业勤业、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得益于“敬业乐群”职业道德传统的熏陶。敬业勤业、艰苦奋斗的作风,既促进了商人个体道德的完善,更因广大商人特别是知名商人的身体力行垂范于社会,引领整个社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风尚的形成。

四是乐善好施、爱国济民的道德情怀。我国历史上乐善好施、扶困济危、仗义疏财的商人不胜枚举。他们在民族发展的危难时期,关心国家社稷,忧国忧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传统商德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得到了升华。

(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特殊重要因素和引擎动力,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新的时代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精神。当今世界变幻莫测,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胞。面对时代赋予的责任,新时代的企业家应当超越企业利益,不仅关注促进企业成长,更应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积极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如促进共同富裕、实施创新驱动、关注环境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等,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保持企业经营与国家战略的一致。

二是共赢共生的利他之心和奉献精神。新时代的企业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秉承共赢共生的原则,视股东、员工、顾客、社会等为利益共同体,强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兼顾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把企业打造成一个共赢共生的利益共同体,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微观基础。

三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保持这种永不满足的进取之心、精益求精,企业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也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四是遵守契约的诚信精神。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良性健康发展的根和魂。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不仅遵纪守法,更是诚实守信、遵守契约的典范。同时,诚信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理应在优秀企业家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理应成为优秀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族地区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素质教育融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

吉首大学经管类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经理人素质养成计划,创建“课程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的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通。

首先,将思政目标具化为职业经理人素质内涵。为克服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强化职业理想和综合素养培育,同时为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坚持服务地方,突出适应地方和基层的人文精神、务实作风教育,经管类大学生素质由职业精神、职业观念、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维度构成,并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加以落实。其中,思政目标在职业精神和职业观念中集中体现,要求培养学生共同富裕信念、经世济民情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贡献社会的精神以及服务基层、诚实守信、自我实现等信念。

其次,通过“课程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落实思政教育任务。课程引导上,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通识课程、创业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依托通识课程和创业课程强化学生价值塑造,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进取意识、务实作风和创业精神。文化熏陶上,突出校园软硬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以“以人名校、以业报国” 校训、“精诚锤炼、诠释商道”院训和“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精神等为核心的价值文化,以素质培养办法等为主体的制度文化,以文化场馆、优秀职业经理人宣传专栏等物质文化,培养学生服务基层、商者诚心、自我实现的职业观念,塑造学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贡献社会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精神。实践历练上,统筹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实现知行合一。自我塑造上,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实现“观念养成、能力养成、行为养成、作风养成”,强化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中修身立人。

(二)构建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贯通课程思政各环节

吉首大学经管类专业系统构建囊括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从培养定位到课堂教学、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各环节。

学科体系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地方。从源头上充分融合了思政目标和任务,凸显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铸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基。

教学体系上,构建“一体两翼”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四阶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分为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创业课程三类,专业课程为主体,通识课程和创业课程为两翼,教学中专业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识课程和创业课程则突出学生价值塑造,在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分量。实践教学中,按照素质养成计划,阶梯递进实施“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仿真模拟实践”实践教学,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难题中,塑造价值和历练能力。

教材体系上,开展教研互动,将教师前沿特色科研成果转化为“本土化”教材。近年来,开发并出版了《职业经理人教程》《金字塔底层创业》《发展中的农村贫困问题》《欠发达地区创业》等特色教辅教材13部,编写了《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计划》等系列规范和指引。教材开发中融入大量思政元素、本土案例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素材,让思政教育有了“用中国理论分析解决中国问题”的载体。

管理体系上,构建了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两大教育系统的协同育人机制。根据素质培养目标和任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解决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思政工作中“两条线”和“没有交集”的问题。创建“职业经理人大讲堂”等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思政教育品牌。

(三)联通家庭、社会及线上线下凝聚课程思政工作合力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5]吉首大学经管类专业通过强化家庭联通、社会联通、线上线下联通,凝聚起课程思政工作合力。

首先,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交流平台,实现学校与家庭的联通。在新生入学阶段,依托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经理人素质养成手册》学习,明确大学四年的培养目标、逐年考核要求等,让家长知晓培养目标和流程,并参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制定,通过信息共享,让家长参与监督和引导,抓实协同育人成效。

其次,通过组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联通。每年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武陵山”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基层精英、先进模范成为他们的老师,让学生在“下农村、动真情、作奉献、长才干”的系列“三下乡”活动中接受社会正能量教育,培养学生经世济民情怀。

再次,通过创建线上交流平台实现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联通。创建了“吉大商院”“商经研思”等融思政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线上交流平台,牢牢把控线上舆论导向。依托“职业经理人素质自我修炼计划”,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线上平台建设,发挥学生在学院、学校重要线上平台建设中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成长为学校线上线下传播正能量。

猜你喜欢

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