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真卿善草书的辨析

2022-03-14侯开嘉陈庆

大学书法 2022年1期
关键词:狂草怀素张旭

⊙ 侯开嘉 陈庆

颜真卿是唐代最具有创造力的书法家。关于颜真卿的楷书、行书,研究者众多,近年研究者对他“破体”书法的研究也有较深的涉猎,但对他的草书研究却甚少。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公正书及真行逾妙及神,及草,盖有之矣,恨未见也。”[1]朱长文把颜真卿的楷书与行书列为神品,而认为颜真卿写有草书,遗憾却未见到。他之所以认为颜真卿写有草书,是因为在所著的《续书断》中,有“传其(张旭)法者,崔邈、颜真卿”的记述。颜真卿是张旭的传人,当然能写草书,但朱长文却称颜真卿的草书“恨未见也”。其实,颜真卿的草书不仅有存世,而且现在也能见到,在他行草书作品和“破体”书法中即有,并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如他所写的《祭侄文稿》最后两行“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即是其用大草挥之。

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能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的行书经典之作。是唐乾元元年(758)九月,颜真卿为追祭惨死在安禄山叛军之手的堂侄颜季明写的一篇草稿。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为抵抗叛军,父子先后为国捐躯。时年50岁的颜真卿,满怀国恨家仇,笔墨和泪,一气呵成写就了这篇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细品此帖,其笔墨字势时而沉重平实,时而激越纵横,删改涂抹处,墨色浓淡枯湿,一任自然,笔下情绪跌宕起伏,内心悲痛愤恨之情,流露无遗。行文将结束时,其悲愤之情达到顶点,就信手一挥,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状态,信笔由之,将悲愤之情宣泄无遗。这便是《祭侄文稿》最后两行“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用大草书写的缘由。不用大草,不足以尽情也!这种不假思索的自然流露,达到了心手双畅、物我两忘、形神统一的境界。

颜真卿 行书 祭侄文稿(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颜真卿 行书 刘中使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说《祭侄文稿》最后两行还不足以反映颜真卿善草书的事实,那么在他另一件存世真迹《刘中使帖》中就表现无遗了。此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共8行41字,前2行为行书,后6行总体为草书,是一幅行草参半的经典之作。在作品后面的跋语中,元代的鲜于枢认为此帖“英风烈气见于笔端”。田衍也称赞:“此帖之雄放豪迈,岂特入季明之室?将与元长争长!”明代的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应该说,《刘中使帖》在艺术水准上是可以与《祭侄文稿》相颉颃的作品。它同样是一幅抒情达意的杰作,只是表达的情感相异,表现得更加舒放纵逸。《祭侄文稿》呈现的是悲愤之情,而《刘中使帖》呈现的是兴奋激昂之意。一悲一喜,可称双璧!《刘中使帖》是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欣闻河北叛乱藩将吴希光已降、卢子期被擒获的捷报时所写的尺牍,时年颜真卿67岁。这两次捷报,使受权臣排挤出朝廷仍心系大唐的他甚感欣慰,一口气挥毫写下了此尺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苏东坡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2]此诚确论也。若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与之相比,其韵律的跌宕起伏,其喜极而泣的情景,极为相似。杜诗“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句,与颜书中“足慰海隅之心耳”“吁!足慰也”的线条点画中所表现的欣慰之情、兴奋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读此杜诗有助加深对《刘中使帖》的理解。颜真卿写此书是下意识而为之,前两行还用行书完成,当写到“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时,情不自禁为之一快,把“耳”字的末笔拖展,占了一行,当又写到擒获卢子期时,下意识地挥洒起大草书来,数字相联,通行相联,点画顿挫起伏,郁屈瑰奇,别有异趣。特别是帖中写到“足慰海隅之心耳”“吁!足慰也”时,其笔法流露出的激动情绪,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此帖不愧为颜真卿用大草书表现情感的杰作!

另外,颜真卿的草书在南宋汇刻的《忠义堂帖》中也有所表现。如《寒食帖》《修书帖》《守政帖》《广平帖》《文殊帖》《送辛子序》《慰远帖》《草篆帖》《江外帖》《送书帖》等。现附上《草篆帖》与《送书帖》,二帖均为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其草书都在帖中占半数以上。由此观之,颜真卿善草书应是无疑的了。

颜真卿 草书 草篆帖(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现在,还必须介绍颜真卿的另一件巨作,其草书在这件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即是颜真卿的《裴将军诗》,这是他最富有特点的作品。

此作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著录是在《全宋文》中曹彬的《题颜真卿〈裴将军帖〉》:“唐颜真卿书真草九十四字,若雷奔电掣,绝妙非常,世所罕见。得睹遗墨,亦足以慰高山仰止之思,恍然如入宗庙,睹天球河图之珍,而聆箫韶之奏,甚大幸也。乾德二年四月上巳,开封曹彬题。”[3]乾德二年(964)是北宋开国第五年,即宋初。另外,还有北宋前期诗人林逋《题颜真卿〈裴将军诗〉》:“颜鲁公书稿,辞可与秋霜争严,岂独取其字画之妙!林逋书。”[4]在此之后,该帖收入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留元刚编集颜真卿墨迹摹勒上石的汇帖《忠义堂帖》第二部,遂流传至今。关于此帖,学术界曾有疑伪之说,十年前,笔者在《论破体书法的缘起和发展》一文中,进行了一一辩驳,并赞同王澍、何绍基、沙孟海三人肯定《裴将军诗》是颜书而非伪作的观点[5],在此不赘述。此帖继承和发展了王献之破体的创作思想,是意在笔前“巧谓布置”的破体杰作。全帖共90余字,正草各占一半左右,其楷书与《麻姑仙坛记》字体相近,应为颜真卿晚年所书。作品中楷、行、草相参,其中以正楷和大草为主,章法离奇,庄重与飞动的反差极大,具有强烈的震撼感,笔者以为这是受了张旭狂草的启示。张旭狂草中那种孤蓬自振与惊沙坐飞、江海澄澈与雷霆震怒、孤鹤寥天与惊龙乱舞式的对比奇特的章法布局,无疑启发了颜真卿。颜真卿无愧为善学者,他把张旭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灵活巧妙地运用到这幅《裴将军诗》中,以楷草相间的极大落差,给人们带来震撼心灵的艺术享受。因而此帖历来为书家所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如明人张应文称:“信手万变,逸态横生,所谓如壁坼、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法,兼得之者。”[6]清人王澍以史论家的眼光评道:“盖右军来未开此境。”[7]而沙孟海先生追其源流,“余谓此帖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何子贞云:‘此碑篆隶并列,真草相兼,观其提拿顿挫处,有如虎啸龙腾之妙。且其行间字里,与《送刘太冲叙》相似。’子贞真解人哉”[8]。综观《裴将军诗》全帖,大草书所占比例有一半左右,因此颜真卿的草书技艺表现得十分突出,笔法精妙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样说,颜真卿善草书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

颜真卿 草书 送书帖(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通过对以上数帖的介绍与分析,说明了颜真卿不但能写草书,而且草书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那么,为什么朱长文却说颜真卿“及草,盖有之矣,恨未见也”?应该说,类似上面颜所书数帖中的草书,朱长文肯定是见过,所谓“恨未见也”的应是指与张旭、怀素作品相似的那种纯粹的草书作品。经过一千多年沧桑巨变,颜真卿留存至今的书迹仍有不少,确实未见颜氏的纯粹草书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颜真卿非不能也,而是有意不愿为也!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颜真卿不写纯粹草书作品,大略应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颜真卿出身于儒学世家,传承有严格的家训,尊师重道是基本的行为准则。大家都知道,张旭是他的恩师,我们从颜真卿书法得到张旭传授的前后表现即可了解颜真卿是如何尊师重道的。颜真卿在20多岁时,曾在长安师事张旭,当时有很多人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皆大笑,当即写上三五纸付之,而不言笔法,对颜真卿亦是如此。在颜真卿35岁时,专程往洛阳去拜访张旭,继续求教。张旭当时见到颜真卿时,虽然流露出关注垂爱之意,并没有因此而传授笔法,因为张旭认为,笔法玄微,非志士高人,难妄传授。又经过了一月余的观察,颜真卿一日向张旭虔诚地请教笔法要诀,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张旭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便生气地走了。而颜真卿却恭谨地尾随其后,来到东竹院小堂,张旭当堂踞坐胡床,命颜真卿坐旁边的小榻,这时,张旭才对他审视多日的颜真卿,确认是孺子可教也,正式向他传授了笔法。此事见诸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

另外,我们从《草篆帖》中可以看到,颜真卿写的书迹:“……所称,及至小子,斯道大丧,但曾见张旭长史……”前面的字都是用流畅的草书所写,当写到了张旭姓名时,戛然而止,恭恭敬敬用楷书写出“张旭”二字。对老师的尊崇之情,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从这件不经意的小事,反映出张旭在颜真卿心目中的尊崇地位。试想,如果他立志要成为第一流的草书家,其时,势必与其师争高下,这定是他内心不愿做的事,因而颜真卿放弃了纯草书创作。这应是其原因之一。

二、由于性格的原因,他不可能主动去创作类似“颠张醉素”那种题壁狂草。

颜真卿为官前后有50年,无论在为平原太守时不顾身家性命誓死抵抗叛军,还是在朝时直言谏诤,不畏权臣,屡遭排挤,甚至在75岁高龄奉命去叛军李希烈军中劝降时,明知危险,而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终死于国难,他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为人笃实正直、忠勇坚强、富有正义感的性格。《旧唐书·本传》中称其:“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9]《全唐诗小传》称:“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10]而最能表现出颜真卿性格的书法,便是他为后世交口称誉的楷书和行书,如《大唐中兴颂》《祭侄文稿》等。他所善之草书,也仅止于与王羲之小草相异的大草而已,没有题壁之狂草。而题壁狂草,在盛唐时期是最时髦的书法艺术,具有相当的表演性和观赏性,有点类似现代的摇滚音乐。书写者往往醉后情绪一来,即刻现场挥洒。典型者,张旭、怀素便是。张旭是脱帽露顶,呼叫狂走,挥毫如云烟。而怀素是“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麹犹半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种书写状态在公共场合,往往会引发观者的轰动效应。张旭、怀素的性格,被时人在所赠的诗歌中描述得尽致淋漓,如李颀《赠张旭》诗中写道: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踞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11]

颜真卿也在他写的《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称:“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12]看来,张旭性格“颠逸”是他朋友间的共同看法!同样,有关怀素的性格,同时人陆羽在《僧怀素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目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13]

另外,怀素的舅舅钱起在《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的诗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14]

怀素的性格,被亲友们定格为“狂放”,御史李舟把张旭性格的“颠逸”与怀素性格的“狂放”进行了类比,称:“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15]关于这种“以狂继颠”的评价,怀素自己也非常认可,并把这段文字得意地收录进自己的《怀素自叙》中。

颜真卿的性格显然与张旭的“颠逸”和怀素的“狂放”差异甚大。他是一个大事不惧、小事认真的人,除了在安史之乱中表现出不畏牺牲的忠贞英烈外,即使在平常的朝廷事务中,也要维护宗法纲纪。广德二年(764)的一次庆功宴上,主持者尚书右仆射郭英乂为了巴结宦官鱼朝恩,就有意抬高他的座次,以至高于六部尚书之位。对这种大家都知而不言的“小事”,偏偏颜真卿要较真,当即给郭英乂洋洋洒洒写了封长信,指责他藐视礼仪而谄媚鱼朝恩,其字里行间充溢了清刚之气,显示出颜真卿刚介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这封流传至今的书信,便是被米芾盛赞为“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的《争座位帖》。因此,无论是显示“大事”的《祭侄文稿》,还是陈述“小事”的《争座位帖》,都反映出颜真卿“刚而有礼”、笃实正直、忠勇坚贞的性格。这些均属于庙堂范畴,而张旭的“颠逸”和怀素的“狂放”,应属于江湖民间的表现范畴,两种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固然,颜真卿性格中也有雄强豪放的一面,但与“颠逸”“狂放”的表现相距甚远!书如其人,性格决定了颜真卿是绝不会去写那种醉后癫狂的题壁狂草,他没有纯粹的大草作品也应在情理之中。

三、时代的因素对颜真卿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他书法必须走创新的道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一代英主李世民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他对外开拓疆土、平复边患,对内改革政治、用人唯贤,实施了休养生息、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同时又重视文教,完善科举制度,最终取得了被称颂为“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唐朝逐渐走到了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特征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杜甫有诗回忆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繁荣富足的状况。“开元盛世”的另一个特点是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荣,对外域有很大的吸引力。具体表现为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同时带来外域文化在中国大量流行和发展,政治和文化上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如此状况下,杰出人才辈出,诗有李白、杜甫,文有韩愈、柳宗元,书有张旭、颜真卿,画有张僧繇、吴道子,塑有杨惠之等,呈现出了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因而宋代苏轼评论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16]以今视昔,无不令人惊叹和佩服唐代文化人的创造力和自信力。李白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青春的诗句,让人感受到时代无穷的活力,世人尊李白为诗仙;杜甫豪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恐与齐梁作后尘”,被后人尊为诗圣;韩愈倡言“辞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17],后有“百代文宗”之称。最有意思的是吴道子与杨惠之。吴道子向张旭学书法,因书法不及张旭而改攻绘画;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学画于张僧繇,后因吴道子画名太盛,杨惠之耻居其次,遂焚笔弃砚而去学塑像。后来,二人俱成为天下第一,吴道子为画圣,杨惠之称塑圣。由上观之,便可知唐文化中弥漫着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而这种精神即是唐代的时代精神。身处盛唐时代的颜真卿不仅受到了来自其中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创造者。

颜真卿早岁曾虔诚地向张旭学书而得其笔法,并遵循其“书法当自悟”的教导,在“印印泥”“锥画沙”“古钗脚”等笔法的基础上,自悟“屋漏痕”笔法,这让怀素甚是佩服,“抱颜公脚,唱贼久之”[18]。颜真卿向张旭学书后,定要涉及自己书法如何走向的问题,他是否要走其师的“狂草”之路?对此,笔者是这样认识的:当时张旭狂草的声誉如日中天,李白诗云:“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19]杜甫诗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20]后来唐文宗,还下诏以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旻剑舞为三绝。在当时张旭就已经赢得了“草圣”的盛名,他的狂草已被推到了时代顶峰。颜真卿若要走狂草之路,是否能超越张旭?或甘愿屈居其次?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颜真卿的选择。当然,他也没有像吴道子那样,因书法不及张旭而改攻绘画,而是把草书笔法体势运用到其他书体中去独辟蹊径,另走一条书法的创新道路。

虞世南 行书 汝南公主墓志铭并序 上海博物馆藏

有唐一代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体是楷书和狂草,而行书整体成就并不突出,是其弱项。原因之一是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以书取仕,要求必须“楷法遒美”,进而造成了唐代楷书特别优秀,而社会上对行书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楷书。另一原因是行书取法单一。唐初崇尚王羲之,“二王”的书迹在民间几乎被搜罗殆尽,能供取法的大多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拓片,以至于有唐一代,从初唐到晚唐所写的行书大多能见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影子。由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唐代书家的行书大都是以楷法为之,普遍出现一种法多于意的“楷法行书”,连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家也不能免俗。

针对此现象,颜真卿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别人以楷法写行书,他就以草法写行书。其所作之行书,转笔多于折笔,圆笔多于方笔,其结字器宇宽博,行笔纵逸拓放,线条如熔金泻地,气势宏伟浩荡,以粗犷豪纵之体,一扫时尚纤丽之风,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现存世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都是举世公认的行书经典之作。

欧阳询 行书 卜商帖 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颜真卿还把从张旭那里学到的草书艺术,运用到破体创作之中,以开创新的书法途径。“破体”书法本为东晋王献之所创,张怀瓘是这样描述王献之破体的:“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21]王献之破体书之代表作有《十二月帖》存世。在这幅作品中兼有楷、行、草字体,整体一气呵成,其“非行非草”即是以行书的结体和草书的笔势,打破了字体和笔法界限。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打破字体笔势的界限创作的新书体,即为“破体”。在王献之创造破体之后,遗憾的是继承者甚寡。原因是破体创作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有独到的艺术眼光和相当全面的书法修养才能涉及。这片创作空间被颜真卿敏锐地发现,他以此为突破口,借助了王献之破体的理念,灵活运用了张旭狂草那种章法离奇、反差极大的形式,草、楷相间,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破体新貌。其代表作即是那震撼心灵的《裴将军诗》。

关于颜真卿创“颜楷”的分析文章可谓多矣,本文在此便不赘述。而颜真卿能成功地独创出颜体行书和破体书法的原因,却言之者甚少。他用草书的笔法写行书,将草、楷相糅创破体,是一种极聪明的选择,这样既避免了与其师张旭在草书领域的争锋,又开辟了书法创作的新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狂草领域中的张旭,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时代,书家甚多,颜真卿无疑是其中最具创造力、取得成就最高的书家。他所创的颜体楷书,一千多年来,仍为学书者效法的典范,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壮美的一派;所创抒情达性的颜体行书,也是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并开启了宋朝“尚意”书风的大门,苏、黄、米、蔡无不奉为法乳;所创之破体书法,因具有前卫性,其影响不及楷、行,但后世仍有金国的任询,元代的杨维桢,明代的赵宧光、傅山,清代的郑板桥、高凤翰、吴昌硕等,一直在延续和发展颜真卿开拓的这片艺术新领域。颜真卿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赢得了史家们的尊重,因而范文澜说:“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22]

颜真卿书法取得如此成就,除了时代因素外,无疑与其个人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有关。仅从书法本身而言,他精通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吴缶庐有言:“贵能深造求其通。”他能创造颜体楷书,即与融入了篆、隶笔法和北碑的形体有关,而他创造颜体行书和破体,从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与他善草书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甚至是他创造成功的关键。譬如一位武林高手,他用真气的内力打通了“任督”二脉成为一代宗师。而颜真卿所具的艺术修养,便是他打通书法“任督”二脉的真气!

颜真卿离开我们已经1200多年了,今天我们研究他的目的是着眼现代、继承发展。当今书坛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了,呈现出了有史以来未有的繁荣景象。繁荣总归繁荣,但仍有书坛“重模仿、轻创造、修养浅薄、大师缺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对此,难道我们不能在颜真卿那里得到点启示吗?

注释:

[1]朱长文.续书断[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324.

[2]茅维.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06.

[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88:117.

[4]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81:661.

[5]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5.

[6]张应文.清秘藏2卷:卷上[M].清光绪琅玕馆丛书.

[7]王澍.虚舟题跋[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52.

[8]沙孟海.临裴将军诗自记[G]//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175.

[9]黄本骥.凌家民[G]//颜真卿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221.

[10]黄本骥.凌家民[G]//颜真卿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228.

[11]李颀.赠张旭[G]//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1340.

[12]黄本骥.凌家民[G]//颜真卿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65.

[13]陆羽.僧怀素传[G]//董诰,等.全唐文:第43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4421.

[14]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G]//高棅.唐诗拾遗: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15:3402.

[15]怀素.怀素自叙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27-29.

[16]苏轼.书吴道子画后[G]//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2210.

[17]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G]//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06.

[18]陆羽.僧怀素传[G]//董诰,等.全唐文:第43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4421.

[19]李白.猛虎行[G]//李太白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363.

[20]杜甫.饮中八仙歌[G]//李太白全集:第23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1484.

[21]张怀瓘.书议[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48.

[2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48.

猜你喜欢

狂草怀素张旭
学校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学生干预
怀素芭蕉练字
书僧怀素的籍贯
读林鹏《丹崖书论》有感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打针
联谜考徒弟
狂草: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怀素芭蕉练字
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