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探索
2022-03-14孙成聪徐晓东
孙成聪 徐晓东
摘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高校思政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手段,发挥思政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功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构建以高校思政课为主导,借助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平台来实现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性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理想和信念都是人的精神现象,是人们的精神支持和精神追求。“理想”主要是对价值目标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信念”是对价值目标一种坚信不疑的态度。理想强调奋斗目标,为人的行动指明方向;信念强调人的态度和信念,为人的行动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从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引导,使其对理想信念的理论内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树立起无限的信服感与尊崇感,并在实践中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持久坚守的社会实践活动。”[1]
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选择上要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大学生为民服务、奉献国家的情怀等为主,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以及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树立远大理想,并积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在“四史”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激发大学生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热情,从而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人民服务,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中常常选取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进行研讨学习,也会邀请十佳大学生、优秀大学生进行宣讲,用榜样的力量来帮助大学生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内涵。不难发现,榜样身上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都能够用行动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自身爱国主义情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当前,大学生在信仰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信仰;二是信仰模糊,立场不坚定;三是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信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善于运用辩证主义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群体,其能否树立正确信仰,关乎自己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素材的选择,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史党史、时事政治等,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帮助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在梳理国史党史过程中,在提升理论素养过程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对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如通过国史党史的学习,既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探索
1.完善高校思政课理论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承担着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能够熟知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也能够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视角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育是开展一系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育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需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被当代大学生广泛接受。如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好思政课,在讲授近代史课程时结合红色诗词来讲授,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够帮助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加深大学生对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又如高校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研讨、借助网络课程平台等形式开展,鼓励学生先通过自学的形式对知识加以了解,再通过小组研讨交流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由教师负责点评,此类研讨式学习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又能够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2.发挥实践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的桥梁,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在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为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诸多便利,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不能仅局限于课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如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微电影的形式,制作有关理想、家国情怀等主题的微电影,进行展示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等,开展有关理想信念话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理想信念内涵的把握。还要让教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指导实践。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教,一定要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理想信念的作用,进而乐于参与其中,最后,需要高校辅导员、共青团工作人员、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本文系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論课专项“思政课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视角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探索”(编号:LNZYJGSZKY20200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瑞婷.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47.
(作者简介:孙成聪,硕士研究生,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徐晓东,辽宁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姜秀靓)
312650033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