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晓孩子的心灵
2022-03-14陈佳敏
陈佳敏
1936年,意大利著名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念——“儿童乃成人之父”。近期读英国心理学研究者罗伯特·戴伯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发现书中又重申了这个观点,不禁让我心生莫名的惊叹与感动。
这本书借用英国童话《柳林风声》的故事背景,以一位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为蓝本,描绘了一幅心灵成长的地图。悲伤的蛤蟆在与心理咨询师苍鹭进行了10次面谈后,内心悄无声息地重获阳光。在面谈过程中,苍鹭医生提到了三种重要的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他指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而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曾经体验了糟糕的儿童自我状态,这正解释了为什么“儿童乃成人之父”的理念。童年阶段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身为学校教育者,我想我们更应该像苍鹭医生那样,成为学生的心靈捕手,保护好学生的童年。站在苍鹭医生的视角用心揣摩,不难从中习得一些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奥义。
一是师生心灵沟通的基本原则。“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师全心投入。”这是苍鹭医生在初次面见蛤蟆说的话,从中可以窥见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同样可以运用到师生日常的心灵沟通中。第一,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变好。不可否认,每个学生先天都有不同的智力和能力,但却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改进或者接纳自己的不足。教育的关键在于要让孩子相信,他永远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第二,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自身的能动性是主导因素,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第三,教师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全身心的关注与支持。每个孩子都渴望受到表扬与关怀。当教师把真诚的眼神移到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时,这一刻给予他全部的关注,就能为学生拨开心头的乌云。
二是师生心灵沟通关系的建立。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很是奇妙,从陌生到信任,从敌意到合作。初次见面时,蛤蟆先生是带着对朋友的服从和依赖才来到咨询室的,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但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出于自愿,才能真正合作,好在蛤蟆先生最终选择了主动参与。同样,师生之间关系的构建也是如此。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它能够激起学生自身带有的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教师充满信任,对环境充满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学生,往往会比别的学生学得更多,懂得更多。当然,这种师生之间的交际关系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改变学生的同时,也受教于学生,这是一个彼此互相成长的过程。
三是师生心灵沟通技术的运用。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通常的做法是,每一次访谈都由来访者开口,由他们自己决定说些什么,可以是头脑想到的,也可以是身体感受到的,这叫自由联想。在苍鹭医生与蛤蟆先生的交谈过程中,苍鹭经常运用“倾听、提问、鼓励、重复、内容反映、具体化……”这些参与性技术澄清问题,启发、引导蛤蟆进行自我探索,以实现沟通目标。例如“你感觉如何?”“为什么来这儿?”“问题究竟是什么?”“那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感觉怎么样?”这给了来访者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而咨询师不是一个占领者,这样既公平也科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中,不妨也可以运用这等技术。每一次德育交流,由学生先开口,由他来决定交流的主题和方向,而教师则处在一个协助者的位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慢慢把握自己的内在空间和外在现实,自主感会慢慢萌生,内心也更加自由,很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他们懂得照顾自己的感受,认同自己的做法,甚至反驳你的观点。
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下的人活在儿童时代,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人活在父母的影子里,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下的人活在当下。教育是心与心之间的呼唤,洞晓孩子的心灵,学着成为心灵捕手,会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时代,成为将来自身成人时期的好“父母”。
122450118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