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字理,纠正错别字
2022-03-14江小琴
江小琴
错别字,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本无其字而写之”,就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而别字则是“本当为此字,而误写为彼字也,今人为之白字,乃别音之转”(顾炎武《日知录》),也就是说字本身没有字形上的错误,而是误解字义把这个字当作另一个字用了,俗称“白字”。错字是源于对字形的记忆偏差,别字则是对字义的理解失误。
虽说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没有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没有或者错误地解析字形,让学生机械摹写,死记硬背,使学生对汉字的构形不知其所以然。
怎样才能有效防止学生写错别字和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最近一年,笔者研读了厦门集美大学金文伟教授的“系统识字”课题研究资料、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先生的字理识字教学资料和大量的字理学书籍,加上自己的课堂实践,发现运用字理识字可以科学、有效地纠正和防止学生写错别字。
一、追根溯源,古今比对,纠正错字
表示右脚,就不会写作“少”字了。
二、追根溯源,分解组合,纠正错字
汉字除了少数独体字以外,很多都是合体字。有些部件很多的字或是部件相互穿插的字,学生很容易写错。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分。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易记难忘矣。”如果依据字理,追根溯源,将这些字的各个部件分解开来,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义和功能作用,然后再“合二而一”或者“合三而一”,弄清其组合后的整体含义,这样就能透彻地了解字义,有意义地识记字形,就不会写错了。
三、追根溯源,析形辨义,纠正别字
学生写别字是因为对字形相近或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两字的意义不理解,从而张冠李戴,将甲字写作乙字。汉字是因义构形又因形表义的文字。我们引导学生对容易用错的两字进行追根溯源,弄清它们的“前世今生”,明白它们的形、义关系及演变过程,学生就不会写别字了。
讨论。如“( )将”是“将要”的意思,事情还没发生,肯定填“即”。“( )往不咎”意思是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事情已经发生过了,所以应该填“既”。由形象到抽象,学生仿佛在欣赏两幅画,在听故事中就轻松地明白了这两个具有抽象意义的汉字。
又如同样表示量词的“幅”和“副”,学生经常混用。我们追根溯源就会知道,原来“幅”从巾(与布帛有关),畐(fú)声(“畐”是像酒坛子似的容器),本义是布帛的宽度。作量词时用于布帛及其制成品、字画、景象,如“一幅画”“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幅凄惨的景象”等。而“副”从刂(与刀有关),畐(fú)声,表示用刀将一件物品一剖为二。那么,反过来,两个一样的东西合在一起就是“副”了,如“一副手套”“一副眼镜”等。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明白了。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化,特别是近代的简化之后,很多字的音形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有“理”可循,有“根”可据。只要循着这些“理”,追根溯源,展现一个个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那又何愁他们会写错别字呢?
当然,诚如金文偉教授所言,“多年来识字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执教者们缺乏汉字科学知识,总体上对汉字不懂而教所造成”。要打破这种“不懂而教”的尴尬局面,唯有教师自觉而积极地学习文字学知识,并积极地运用到识字、写字教学中。
132650118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