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捍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

2022-03-14郑东丽

新闻爱好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虚假新闻新闻舆论

郑东丽

【摘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闻真实性面临新的挑战,虚假新闻生产、传播呈现新的特征,其傳播阵地由传统媒体不断向网络转移。通过探析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及特征,剖析了冲击新闻真实性的根源,并提出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捍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虚假新闻;新闻舆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媒介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推进党的新闻事业快速前进的同时,也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严峻挑战,虚假新闻充斥着互联网领域,不仅破坏了媒体公信力及其形象,还误导公众舆论、扰乱社会秩序,更有甚者会阻碍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因此,在移动互联时代,捍卫和坚守新闻真实性成为重大的社会课题。

一、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方式发生结构性变革

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传播,人类传播方式的演进,充分说明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变化,媒介生态、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渠道等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

2021年8月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092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10亿多手机网民、近百分之百的手机上网比例,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信息传播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时代带来人类传播行为的巨大跨越。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打破了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藩篱与壁垒,使原始的单一化逐步走向多元化,加速了媒介融合,推动以往的“传—受”关系不断向“传—受—传”无线延展转变,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受众了解新闻有了更多选择,通过各渠道信息的综合、比对,从中找出一块块拼图更好地还原事实真相,甚至形成了特有的信息把关以及认知准则。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全部新闻,但是通过每个人所掌握的分散的、不完整的片段,却可以最终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1]事实上,对于新闻真实和新闻真相的趋近是在公众不断获取、分享、评论以及消费信息的过程中实现的,新闻真实不再是由记者、编辑和媒体机构单方面确定和宣称的,而是由社会多主体成员集体判断、理性决策的结果。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

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媒体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但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低门槛、匿名性,也催生了公众对信息生产、传播随意轻率的态度,使得虚假信息肆意泛滥,让新闻真相无法传递。

(一)虚假新闻易发区域发生转移

虚假新闻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产物,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传播方式的更新迭代相随相生。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大众传媒时代再到自媒体时代,虚假新闻像“毒草”一样生生不息。自媒体更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甚至跨国传播整合为一体,以网状式的复合型传播模式冲破了大众传媒点对面、一对多的精英传播路径。在这一传播语境下,虚假新闻的扩散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也就不言而喻了。[2]从2018年至2020年《新闻记者》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来看,虚假新闻易发区域由传统媒体转向自媒体。[3]当今,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媒体成为虚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渠道,是虚假新闻的易发区、高发区、重灾区。

(二)混合型媒介系统共同发力

网络媒体的出现,加剧了媒体竞争,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主流媒体、专业媒体、自媒体、政务新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在这个混合型媒介系统中,虚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往往涉及多种行动者、多种平台,不仅使得虚假新闻更易发生、传播更快,而且其源头更难以追溯,也更难有效治理”。[4]

(三)新闻反转频频上演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有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的信息引发广泛关注,但是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这种新闻现象被形象地称为“新闻反转”。诸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堂姐顶替上大学事件等新闻反转剧在网络媒体上屡见不鲜,最后都在混合型媒介的共同努力下发生反转。对于这种现象,学界和业界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属于一种“新闻失范”现象。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反转”是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与回归,其核心是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是传统新闻生产“先过滤,后传播”的生产模式让位于新媒体“先传播,后过滤”新闻传播模式的必然产物,是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移动互联网媒体环境下的纠偏过程。“新闻反转”作为一种新闻的纠错机制或者新闻自净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体现了新闻真实实现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新闻真实性的达成。[5]

三、移动互联时代冲击新闻真实性的根源分析

虚假新闻由来已久,产生的根源既有老问题又有新变化,可谓“老病未除、新病又起”。剖析移动互联时代冲击新闻真实性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清醒地认识虚假新闻,采取有力有效的应对措施,维护好新闻真实性。

(一)媒体竞争的加剧

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数不多的媒体形式,竞争压力小、传播方式单一、话语权集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整支队伍的管理培训自成体系,鲜有虚假新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微博、商业网站、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呈现形式不断涌现,引发“信源革命”,“将传统媒体时代潜在的、数量有限的信源及沉默的受众变成了积极的、无限量的传播者”[6]。新闻真实性的建构主体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人人都是麦克风,鉴于个体媒介素养不一,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千差万别,他们既是正能量的传播者,也是虚假信息的源泉。同时媒体竞争的加剧,为了争取受众和用户,导致一些传统媒体在加速的竞争中也出现了新闻失范和虚假新闻现象。

(二)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众声喧哗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很多媒介平台为了生存、发展,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或夸大其词、或道听途说、或移花接木、或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以爆炸、猎奇的新闻和出格、出位的言论引起受众的注意、博得受众的眼球。“注意力经济”、流量变现等赤裸裸的商业主义悄然侵蚀着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专业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虚假新闻如同野草般屡铲不止。而有资本注入的商业网站和社交媒体更是为了争眼球、抢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竭尽所能地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在虚假新闻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充当了“幕后推手”角色。

(三)专业精神的弱化

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久治不愈,固然与公德缺位、诚信缺失等大环境有关,但主观因素——专业精神的弱化亦不能忽视。一些媒体领导人求真理念的淡化,除了追求媒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影响外,还源于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如“效果论”,只要社会效果好,失实无所谓;“难免论”,哪有百分之百的真实,基本事实存在即算准确;“彼此论”,失实报道哪儿都有,无须大惊小怪。[7]在这些想法的支配下,新闻真实性的实现在主观层面上受到冲击。

(四)媒介素养的缺失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垄断,实现了平民新闻理想,形成了“我即媒体”观念。公众已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一击即倒的“靶子”,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传播者。他们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精神的滋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加之网络媒体进入的低门槛、网络身份的隐匿性等因素,对于重要新闻信息“全民围观”、肆意“狂欢”,缺乏专业、理性的判断,极易导致言论无限自由,从而沦为虚假新闻的“帮凶”。

(五)监管机制的滞后

虚假新闻的产生,除了传播者责任意识、专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自律的制度缺失外,监管的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为了整治虚假信息、自媒体乱象,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国家有关规定,与此同时,国家网信办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每年清理的非法账号数以万计,行业生态得到初步改善。然而一些非法账号被封禁后,为逃避监管,改换面孔后继续出山,导致乱象屡禁不止。监管、惩罚机制的滞后甚至缺乏淡化了人们的法律观念,从而使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更加肆无忌惮,进一步加剧了新闻失实现象,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8]

四、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捍卫与坚守

面对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抵制与治理虚假新闻,捍卫和坚守新闻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一)注重引导,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

在移动互联时代,公众成为新闻信息的重要生产者、传播者。与迅猛发展的媒介平台相比,公众的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明显滞后、缺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阻滞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新闻理论教育,帮助公众增强专业素养、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正确把握网络信息发布的权利与义务,不传播违法违规信息,不发表危害社会、破坏稳定的言论,不触及社会伦理道德底线。同时,还应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自觉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守住新闻真实性的生命线,对生产、传播的信息把好关、核实情,并提升辨别新闻信息真伪的能力,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坚持真理,不做虚假新闻的生产者,也不做虚假新闻的“二传手”。

(二)发挥优势,及时对虚假新闻进行有效遏制

经过长期的发展,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机构拥有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专业化的新闻团队、严谨客观的新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因而具有不可撼动的公信力。主流媒体以及属下新媒体平台要切实负起责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善于从中发现失实、误导公众的虚假新闻信息,通过扎实采访、深入挖掘、认真核实,进行纠正澄清,并在所属媒体平台上及时辟谣,尽最大努力消除虚假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主流媒体要清醒认识到移动互联时代自身所处的重要地位,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积极探索新时代媒体运行规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勢而为,坚持移动优先,推进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实现主力军进入互联网主阵地,让虚假新闻无处遁形。

(三)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管理机制

抵制和治理虚假新闻,仅靠信息生产者、传播者的自觉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强化监管,用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形成约束力、威慑力。从国家层面,注重立法,健全法律法规,及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修改相关制度和规定。从媒体层面,应建立严格的把关审核机制,要强化“三审三校”,并将这一制度从传统媒体向外辐射,覆盖到新媒体领域。从技术层面,应建立虚假信息识别系统,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算法介入,依据不同话题分类下虚假新闻的主导信源、文本内容、情感表达、传播路径等特征建立相关谣言模型和数据库集合。据此,通过与实时流动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检测筛选敏感性主题和内容,识别和追踪疑似或潜在的虚假信息。[9]对识别出的虚假信息,要及时向公众辟谣,避免社会舆论进一步发酵,当然也要对发布虚假信息的媒介平台进行提醒警告,要求整改乃至关停。

五、结语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是抵制与治理虚假新闻、捍卫和坚守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法宝。

抵制与治理虚假新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捍卫和坚守新闻真实性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只有多方携手、多管齐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共同发力、守正创新,推动新闻舆论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新问题[J].新闻记者,2014(10).

[2]曾君洁.自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性再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21(1).

[4]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20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21(1).

[5]向淑君,周艳敏.“新闻反转”:媒体的自净功能与新闻真实性的确证[J].新闻爱好者,2017(7).

[6]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6).

[7]吕怡然.10年打假:不得不说的“故事”——坚持十年鞭挞虚假新闻的历程及思考[J].新闻战线,2011(4).

[8]盛勇智.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问题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

[9]曾君洁.自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性再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作者为平顶山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编校:王志昭

3054500338227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新闻舆论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全面创新做广播 打造“成风化人”好声音
牢记职责使命 强化创新驱动 努力提升党报集团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强化五个意识,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