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部小学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研究

2022-03-14胡轶涵

学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劳动教育

胡轶涵

摘 要:当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主基调,其中劳动教育不可或缺。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要从娃娃抓起,基于这一教育理念,城乡结合部小学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断拓展教育途径,使其与美术学科课程相融合,实现劳动教育入心入行,引领小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文章围绕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融合途径加以探索。

關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劳动教育;学科融合;美术学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6-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6.079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小学不能仅仅培训学生的劳动技艺,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发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切实地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并通过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与实践精神。

一、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融合的可行性

首先,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其美术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美术课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渗透劳动观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可见,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同向同行。其次,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在实现方式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并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都属于活动类型的授课模式,通过设计系统的活动使教育目标顺利达成。最后,小学的课程体系也为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当下小学大都把开展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并不断进行融合与整合,使有限的课时和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发挥出了共同育人的作用。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路径

(一)融劳动情感于选取美术题材中

当前,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与题材作为教学资源,是各个学校进行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让学生成为小小发现者、探索者,发挥学生的自我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其从身边环境中去发现、选择美,这成为实现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高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小学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根据教学所需动手采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二)融劳动技能于美术实践活动中

用小手编制,用剪刀剪纸,用泥塑塑出千姿百态……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每一种艺术创作的全过程,都是基本知识与技能、劳动与思维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要想做到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就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操作性、技术性较强,依托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对所学美术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工作,课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唤醒他们的劳动意识,可以让学生在家长配合下,收集上课所需要的材料,而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确定好美术教学内容目标。课上,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使用不同工具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把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付诸实践,并在动手实践创作中得到不断加强。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劳动技能与美术知识教授进行融会贯通,做到巧妙引导,观察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最终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品。而衡量学生劳动技能熟练程度的标准就在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效果上。课下,教师要布置相关的美术作业,让学生继续锻炼自我的劳动技能。如此,学生的劳动经验越丰富,动手能力则越强,而其创作的美术作品质量也就更高,这在无形中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不断增强,劳动经验也日益丰富,劳动兴趣会越来越浓,学生自然能够生发出爱劳动、爱生活的情感。

(三)融劳动精神于美术作品欣赏中

教师引领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传承劳动精神的一个载体。小学美术教材中不乏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珍爱国宝”“元宵节里挂彩灯”等无一不是中华传统美术文化的展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审美情趣都浓缩在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中,彰显出代代艺术家的劳动精神。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是在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内涵,而民族文化恰恰蕴含着劳动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既要从布局结构、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还要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劳动精神。教师针对具体作品向学生讲解传统工艺,引领学生感悟劳动创作中蕴含着民族精神,是一代代人传承的艺术追求。学生欣赏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从专业创作的角度放大到内涵更丰富的精神层面,能够从中感知民族精神和劳动精神,感知艺术创作过程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个过程,从而使学习和传承民族精神和劳动精神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不少美术作品中都有劳动者的身影,这些作品讴歌劳动精神,展现劳动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劳动场景的刻画以及色彩的表现进行解读,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其零距离触摸劳动者的艰辛,体悟劳动的不易,从而生发出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观念。同时,学生从作品的劳动场面中还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强大力量,深刻体会到只有用双手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欣赏作品时,教师还应搭建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平台,使学生各抒己见,对劳动者产生崇高敬意,体会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收获的喜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融创新劳动思维于美术课堂教学中

创新性劳动思维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概念,借助人的脑力劳动而发生的知识、技术等的革新,实现劳动效率的提高。创新性劳动思维是一种科学的观点与思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创设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创造性及实用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让学生做“有心人”,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有效的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劳动思维。例如,有学生发现环卫工人每天都要清扫垃圾太辛苦,便决定设计一款智能垃圾清扫车,通过对废气废水、杂物等进行智能化分类处理,减轻环保工人的工作压力,并改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要长期、系统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学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还是“设计应用”,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意练习,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思维锻炼的机会,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助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或提供直观图像资料,利用夸张、变形、组合等美术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新知,还能够丰富经验,学会正向迁移,从而不断提高创新劳动思维能力。

(五)融劳动教育于美術校本课程开发中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还包括开发美术学科校本课程,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校本教材的深度融合。结合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具体学情,教师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调查与摸底,深度挖掘当地能与美术教育相联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就地取材,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复杂劳动工具的应用超出了美术教学中的手工用具,也超出了常规的学习范围,学生在运用和创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从常规美术课上学习到的是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的是创作和审美基础,而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部分,教师需要借助系统的校本教材进行教授,为学生体验全新劳动提供素材。校本教材的引入,能够让劳动教育与美术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学生经历的是常规学习之外的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体验,应用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劳动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能够加强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使其灵活掌握技艺,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顺利完成作品的创作。对于与常规学习不同的艺术创作,学生往往感到既陌生又新鲜,从而生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投入美术创作中,体验创作的美妙,产生劳动的愉悦,并生发出自豪感与自信心。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的是美术活动的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劳动的创造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美术与劳动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劳动的重要。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体现出美术与劳动结合的魅力,以美带劳,劳美融合,以劳促美。

总之,城乡结合部小学中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能够相得益彰,在美育中让学生真正爱上劳动,崇尚劳动,感恩劳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

3887500338263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巧用课前10分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