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中国价值嬗变下的小城镇影像表达
——评《最佳导演》

2022-03-13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婚礼乡土

陶 冶

(1.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999078;2.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3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经济结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冲突。城镇化的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南北冲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原本乡土中国下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必然受到影响产生变化,某些乡土文化已经表现出封闭而落后的文化特征。小城镇影像是对社会的呈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中的城乡故事也在发生变化,有学者指出城乡故事显现出三种视角:“一是启蒙视角,城市代表着现代、自由和解放,乡村代表着封建、禁锢和愚昧;二是在“反现代”视角下,城市代表着堕落和迷失,乡村摇身一变成为未受到工业化、城市化侵染的淳朴、善良的地方;三是革命视角,把充满诱惑的城市改造为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业城市,把高度自然化的乡村变成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田园。”不同的视角都体现出影片创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而不同的历史阶段,影片创作者们的视角又有所不同。进入新时代以来,当代青年是在影像中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本文选取一部接近90后年轻导演张先的处女座《最佳导演》进行讨论,分别从符号隐喻、视觉表达和声音设计来对影像展开详细分析,从中揭示城镇化进程中乡土中国价值嬗变下青年导演对小城镇影像表达上的具体变化。

影片《最佳导演》讲述了久作他乡客的名导章章携带未婚妻珊妮衣锦还乡,本来打算旅行结婚,但在故乡遭遇集体反对,在父母、三姑六婆、发小和当地媒体胁迫下,上演了一场大型婚礼真人秀闹剧。城乡二元结构下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南北冲突、代际矛盾、新旧价值观碰撞、地方陋习和城市文明的对立在通过婚礼这一主题上在影片里集中爆发。本文从《最佳导演》的视听语言角度,分别从符号隐喻、视觉表达和声音设计来对影像展开详细分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中国价值嬗变下青年导演对小城镇影像表达上的变化。

一、符号隐喻

(一)片名

片名叫《最佳导演》,暗讽的是作为导演身份的主人公本应是在片场颐指气使、指挥全场,却现实中不能导演自己的人生。更嘲讽的是,周围所有人都是最佳导演,唯独主人公成了任人摆布的戏子:父母和三姑六婆强行安排他举办婚礼;发小利用他跟老板谈生意、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盗版影片来做发布会;乡亲们要求他找工作、伸冤;电视台非要让他上节目打广告;婚礼司仪不顾他要求简单仪式的诉求而做戏一样的婚礼。

某种程度上《最佳导演》似乎有《杰出公民》的影子,无论是从片名设计还是情节呈现上,同样展现的是从未离开,但也从未回归的故乡。最初走出故乡时的遥远美好的回忆和对荣归故里的无限向往,与真正回到故乡的窘迫现状和残酷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想与现实,与片名《最佳导演》的用意相同,全片无不充满了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鲜明对比。

(二)动物

被剁的鱼、笼中的鸟、缸里的鱼还有爬过喜字的乌龟,所有在影片中出现的动物,都有另外的所指。从影片一开始舒缓的小夜曲中男主章章和女主乘坐火车归乡的惬意画面突然出现的章妈剁鱼头的画面时就已经在一开始就预告了主人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自身命运无法主宰的宿命;回到家后父亲在玩味自己笼子里鸟,说到“你还没有我养的鸟听话”也预示了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农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即将给男主带来的控制与压迫,笼中鸟无用的挣扎也隐喻了男主被他人剥夺自由的无力感;顶光照射下被困在浴缸里的金鱼、婚礼当天在笼子里使劲扑腾的鸟,从画面上呈现出一种被强压上舞台,在众目睽睽之下,凸显出强烈反抗却又毫无作用的戏剧效果,从而引申出反抗无果之后被囚禁的牢笼感,而背着龟壳缓慢前进则隐喻着婚礼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

(三)《陌生人》

戏中戏的设置,让《陌生人》这部主人公章章导演的影片和本片形成了某种互文关系。本片的基调导演借片中观众看完《陌生人》的感受表达“超现实主义荒诞的基调,看了让人乐极生悲”。无论导演和发小并肩走着前景中出现的桌上《陌生人》电影招贴,还是导演和本地观众对话是作为黑暗影厅中唯一亮灯的墙上海报,暗示导演和发小,导演和观众的关系甚至导演和故乡的关系就是陌生的。发小公然用盗版开新闻发布会,观众公然观看盗版,这种行为是对创作者的极大不尊重,还要导演被迫交流让人无奈又心酸。观众和发小的看似狂热和崇拜和他们不尊重知识产权的现实形成对比,这也是小城市和大城市文化体验的对比。对知识产权的无知与不屑,对主人公作品的不尊重和不理解,都将逐步加深主人公内心的隔阂,扩大想象中的故乡与现实的差距,为后面全片最高潮、最冲突、最戏剧的婚礼做铺垫。

(四)前女友

影片用非常多的镜头去陈述前女友,在和旧婚礼习俗对抗的这一主要戏剧冲突中,会让人觉得剧情分散失去重点,流于俗套的爱情三角关系。但如果把前女友当成和故乡消解的一种符号,她的隐喻值得玩味。前女友代表着主人公青春的记忆,这也是唯一和故乡有关的美好回忆。但不论是烧掉和她青春时期的照片的情节还是在大桥底下被柱子分割一分为二的构图,都代表了和过去的彻底告别。开服装店的前女友打扮精致,佩戴迪奥和香奈儿的耳环,穿香奈儿风套装,和来自南方大城市的珊妮母亲穿搭相近,但外形的改变和对大城市的模仿并不代表内在的一致。就像故乡这个小城镇,城市高楼、咖啡馆这样的外壳带来的变化并不代表旧价值观和习俗的内核的改变。

二、视觉表达

(一)画面色彩:黑色与彩色——现实与梦幻

影片从一开始到接近片尾,都采用黑白色彩,用这种古老的电影拍摄手法来呈现婚礼这样古老的民俗,隐喻小城里顽固不化的旧思想,用黑色描摹红色的婚礼,导演态度鲜明的反讽意味和悲剧结局也显而易见。

画面色彩主要是黑白,在结尾处却用了彩色。不同的颜色不仅代表着新旧价值观念,也给人一种虚实不清的疑惑感:到底什么才是现实?什么才是梦境?黑色的是噩梦还是残酷的现实?彩色的是新时代新观念还是仅仅是美梦?导演似乎不忍心用黑色的悲剧结尾,他人为的创造了彩色的平行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也让观众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是对农村应该如何向城市化转变进行思考和探索,引申出本片所提倡的新价值观念。

(二)画面构图:近与远——压迫与反抗

影片拍摄人物交流的大部分镜头都是脸部特写或者近景,从封建迷信的看八字、三姑六婆主导婚礼日期到不相识的乡亲拖办事,大屏幕上的各色各样的面孔让人产生一种迎面而来的压迫感和吞噬感,弱化影片中人物所做的动作、事情,从而凸显强化人物本身的特点,通过“嘴脸”看到内心,也表明了全片最大的矛盾不在“事”,在“人”。“人”的“脸面”也是全片的一个关键,许多荒唐有趣的事情,往往只是为了面子,维护面子,面子就是地位。特别父亲这个角色,一直处于画面的绝对中心,也象征了他在家里的绝对话语权和独断专行的封建大家长制。在黑色版本中父亲的座位也一直处于出于餐桌的中心位置,像是开会领导的位置,两边分别坐着章章、珊妮和章母,并且始终没有看到一家人在同一个镜头画面里。而彩色中父亲也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换到了对面,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这说明父亲所维护展现的家庭地位仅仅是满足自己内心中的一种执念,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也不会得到家人的理解,是一种脱离家庭的本身的自欺欺人,却又无时无刻压迫着所有人,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与此相同的,全片展示了诸多普遍而具代表性的矛盾冲突,从而形成强烈的压迫气息。

无论用家里的窗户、看八字的窗户、应酬饭店的窗户、病床的窗户等各种不同场景中的窗户作为内部画框的设置,抑或是珠帘的遮挡、镜子的隔开,都体现出了一种难以跨越的隔阂,这种主观意识到的隔阂,实为导演刻意保持距离的观察视角。用这种第三者视角的冷静观察,直面隔阂,保持距离,进而作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反抗。

(三)镜头运动:眩晕与惊颤——旋转与移动

叙事过程中主人公反抗——沉默——爆发——妥协的心理历程,和镜头语言的陌生——惊颤——眩晕——倒地融合在一起。陌生的感觉我们在上一节已经展开讨论。

惊颤:对快速变的世界不讲规则任人摆布感到恐怖。惊颤的体验体现在章章坐过山车时被放大的特写表情。被泰荣集团的王总硬拽着去坐过山车,过山车跌宕起伏,因为失重带来的失控,任由摆布的感觉就和主人公的人生体验一样,在高空中,快速飞驰的过山车就像快速变化的世界,面对这些王总的表情是享受刺激,而章章的表情则是痛苦惊颤。

眩晕:对新旧价值的冲突感到不适和痛苦。360度旋转镜头在影片中几次出现,第一次是三姑六婆自作主张为章章和珊妮安排婚礼的日期,旋转的镜头给了每个人脸部特写,长辈们非办不可的笃定和章章的反抗、珊妮的迷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这件事不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第一次被操控的无力感油然而生。这种旋转镜头一方面交代了每个人的态度,同时也体现出面对文化冲突的一种眩晕感。最后一次是章章婚礼上给大叔大爷们敬酒,摄影师围绕着酒桌来回转了两圈,让一堆毫无关系的亲友们把自己灌醉,成为这种“民间面子工程“牺牲品,也是再一次的对文化差异的眩晕和无力,最后轰然倒地。

三、声音设计

黑白画面,观众会对声音更加敏感,声音设计尤为重要。本片的声音设计很特别,几处声画错位带来的荒诞感和戏剧冲突非常精妙:比如影片一开始的当大家沉浸在海顿小夜曲小提琴声的优美舒缓和无忧无虑之中时,画面突然出现了杀鱼场景,鱼头被砍下来的血腥画面和音乐形成了一种极不协调的对立感,也为之后影片主角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剧埋下伏笔。又比如章章被发小带去饭店应酬,家里只剩下章爸与珊妮吃晚餐,镜头画面给了章章原本应该在的位置空椅子的特写,画外音却是一片起哄“交杯”“交杯”的吵闹,这种反差一方面体现了小城市中男女地位的差异,男人在外应酬,女子在家遵守妇道;另一方面,外面应酬酒局中越是喧闹越是热情越是显得虚伪,与本应热闹温暖的家庭却冷清沉寂形成反差对比;其次,也是慢慢揭露章章与发小的隔阂,珊妮与章爸的代沟。章章应酬晚归,章爸和珊妮都坐在沙发上沉默的等待,电视机里此时传出的节目声音起到了更好的规劝效果:电视里讲师正在讲述孟子讲立足自身,凡事都要从自己出发,想想自己哪里不好。“他对我不好一定是我自己不好”,用儒家传统思想去给现代婚姻里妇女洗脑更加让人对珊妮的压抑处境感到愤懑。

片尾显示光作曲就有4人,对于处女作的小成本电影而言在音乐设计上还是比较用心的。尽管从整体音乐性来讲,整个影片配乐略显简单和单调,但每个段落的配搭克制又有巧思,对主题的表达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配乐的设计本身就能讲好故事。

在电影进行中,剧情所需要的音乐表现特别有现场感,仿佛剧场表演时候的现场配乐,不断加重画面的情绪。某些旋律会反复出现好几次,在特定的场合,表达出特定的主题,比如《安妮特拉之舞》节奏放慢改编的女声哼唱一共在剧中出现了5次,分别在男主章章醉酒洗澡时,章章在出租车上拆前女友送的礼物并把相册烧毁,在KTV被打伤、结尾处乌龟爬过喜字、山西县城的空镜头、章章醉酒死去时,分别代表了男主面对冲突压抑、迷茫和不满、和过去的彻底告别、身心的受伤、无奈、叹息和悲剧。而在表现滑稽、陌生、荒诞时用了器乐单独采样或者MIDI合成的电贝斯音乐,也反复出现6次分别出现在去乡村的亲戚家看生辰八字三姑六婆讨论婚礼时间、领结婚证和陌生的亲友合影、章爸和章妈各自和朋友们讨论章章的场景、远方亲戚和老师都来拖章章办事、双方父母讨论婚礼的仪式各自分工、婚礼当天迎亲的场景中。

每当有让主人公产生不适的地方陋习的场景时,都会出现同样略带滑稽的电贝斯旋律背景音乐,周而复始的出现,不满和批判的态度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紧接着每当主人公遇到挫折和困境时,都会反复出现人声哼唱的旋律,像安魂曲一样的人声将悲凉和无奈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两种旋律的交织出现,也体现了荒诞和无奈的循环。笔者整理了相关表格进行细化剖析(见表1):

表1 《最佳导演》不同场景与配乐细化剖析表

四、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影像表达

晚清鸦战争以来从沿海到内陆的逐渐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由南向北、自东向西,从中心城市向周边乡村“梯次发展”的空间格局,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体验。无论是前女友口中的“也只能在小城市当一个小观众了”,还是发小口中的“大城市看不起小城市”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别。影片中双方亲家产生的语言沟通、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矛盾,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文化冲突。

作为城市与乡村中间过渡的小城镇实际上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处于很为难的境地,一方面最为城市面临着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的“乡土中国”的文化遗留却在某种程度上视为现代化的阻碍,影片中出现的山西小城,就是一个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影片中的空间生产,可以看到这种尴尬境地:一方面为了快速融入现代化进程,小城镇面貌的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影片里仿古建造的民俗街,有西安砂锅、四川熏肉、关中泡油膏,却唯独没有山西美食、花巨资打造的大型游乐园荒无人烟、杂草丛生。人们不断想要抛弃“旧东西”,拆除旧房子,建造新街道,在不断的破旧立新中,逐渐迷失了小城市本身的样子。城市是如此,人也是如此,逐步的城市化中,原本简单朴素的小城人民,受到了大城市的影响,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也逐步失去自我。另一方面乡土中国的封建迷信余留和古老习俗在现代生活里仍然不可动摇,甚至对人产生压迫。正如上面虽说,城市化的进程变成了建筑上的破旧立新,物质上的无限追求,人们只看到了大城市的物质经济所带来的诱惑,抛弃了自己原本的人文情怀,却没学到大城市的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人文道德。本来属于两个人自己的旅行婚礼变成了“一场大型尴尬荒谬自相矛盾自嗨的私人举办的庙会。”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费孝通早在70年前就表达了 “回不去的故乡”的感慨。鲁迅的《故乡》、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等一系列文艺作品都表达了乡土知识分子归乡再离去的主题。

在乡土价值的剧烈变化下,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和陌生人联结的城市文化产生矛盾。城市与乡村之间自古本有着天然的鸿沟,只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下产生了乡土中国新的变化,也产生了种种矛盾与荒诞,本片主人公章章的回乡给予了这一矛盾产生激烈冲突的机会,而婚姻题材又是自古最为体现人文的代表性和复杂性。在一个没有边界和距离感的社区,父母认为有理由去干涉子女的生活,认为“听话”是最重要的,给自己长脸是最重要的,发小有理由在自己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为自己做主,这是小城市里的人物所默认的天经地义的道理,章章小时候也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但远离家乡后的章章接受了大城市的现代社会的新价值体系,新与旧的矛盾在章章本身显得极为冲突,一方面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极为重视的脸面、孝敬父母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自己爱人的情感,自己追求幸福的自由。所有的一切在乡土中国旧价值体系中都是非常合理的行为但在现代社会的新价值体系中被瓦解,成为一种被批判的对象。现实中往往不存在绝对的批判,章章的自我矛盾体现出的这种惊诧—反抗—妥协—无奈—悲剧,才是常态,才是对这一矛盾真正的展现,从而才能引发更深的反思与批判。

同样在乡土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所有这些都在小城镇的婚礼风俗里得到体现,父亲对两个小夫妻的婚礼的干预在小城镇的价值体系中非常的合情合理。而婚礼作为熟人见证的一种仪式,和古代的婚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忽视了个人的情感、自由、价值,因此才会在现代生活中让人感到矛盾和痛苦。

乡土价值嬗变下,电影里对小城市影像的表达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样是从山西出发,接近90后的的张先和70年后的贾樟柯视角完全不同。如果说贾樟柯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那么张先从来没有回到过故乡。贾樟柯的电影里一致有着对故乡的乡愁和对底层人物的一种悲悯,无论是最早的故乡三部曲还是近几年的《山河故人》,他采用的都是一种平视。空间多了流动性和丰富性。而近90后的张先,视角是一种俯视,故乡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它破败不堪、愚昧迂腐、它带来牢笼感和死亡,要么出走和彻底隔绝,“我以后会成为大人物,你们这些人来不来往无所谓”,要么是平行世界里父母的开明和宽容,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城乡一体化新观念对旧观念的彻底改造。批判乡土不应是为了远离乡土,而是应该为了离乡土更近,寻找乡土通往城市的纽带。绝对的批判带来的是绝对的错误,城市不应该就代表着现代、自由和解放,城市并不就是新观念,而乡土不应该就代表着封建、禁锢和愚昧,乡土也并不就是旧观念。城镇化是人为的过程,乡土不应该就成为批判的对象,城市化中的乡土应该何去何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变新的同时如何将乡土价值由旧转新,才是我们应该去不断批判、反思和探索的。也许年轻导演创作的主人公代表着城市新价值,可以站在制高点,对乡土旧价值进行无尽的批判,但乡土价值嬗变不就是城市所带来的。城市不是乡土的终点,城市新价值也不是乡土旧价值的正确答案。

电影是一种纪录社会和反应现实的的媒介,改革开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时期导演对城市也有着不同态度。作为中国城乡巨大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九十年代的导演渴望出走,但有着根上的乡愁,现在的青年导演已经出走,并似乎决定不再回头。

猜你喜欢

婚礼乡土
用“乡土味道” 赋能乡村振兴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Country Driving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读《乡土中国》后感
多趣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