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主要病虫草害与防治措施
2022-03-13扎肯拉阿扎提汗加孜拉阿扎提汗
扎肯拉·阿扎提汗,加孜拉·阿扎提汗
(新疆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阿勒泰 835604)
玉米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大作物,也是最重要的基础饲料作物。随着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饲料作物的玉米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伴随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增加及品种的引进更新,使得病虫源基数逐年累积。当前玉米病虫草害是阿勒泰地区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玉米生产逆境胁迫的主要因子。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给种植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1 病毒性病害
玉米病毒病是玉米上损失严重而难以防治的病害,导致玉米植株矮化、叶片褪绿、花叶、黄花雌雄穗不育或植株死亡等症状。
1.1 玉米矮化叶病
1.1.1 症状及发生规律
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感染,苗期受害最重,抽穗后发病的受害较轻。苗期最初在玉米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褪绿色斑点状叶片,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色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叶片变黄,株高常不足健株的1/2。
玉米矮化叶病病原主要是甘蔗花叶病毒。可以经汁液传播,在自然界主要由麦长管蚜等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侵染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主要在田间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玉米种子内越冬。温度高、光照充足时发病率高,而种子带病率高时田间也呈发病率高的现象。春玉米、夏玉米早播病轻,晚播病重,田间管理到位、杂草少的病轻。
1.1.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矮化叶病最有效的途径。提高播种质量,平衡施肥,施足底肥,增施锌肥,播种前,用吡冲啉种衣剂进行包衣,高锰酸钾浸泡10 min,对玉米矮化叶病有好的防治效果。春玉米适期早播,促使玉米幼苗早生快长,增强抗逆性,避开蚜虫危害期,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1.2 玉米粗缩病
1949年在意大利首次发现,国内最早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
1.2.1 症状及发生规律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内均可感染发病,苗期危害,到长出5~ 6片叶时就会表现出症状,刚开始心叶底部及两侧产生褪绿的条纹,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叶色浓绿,基部短粗,叶宽而厚,重病株严重矮化,不能抽穗。
引起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毒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和禾本科杂草,在禾本科植物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4月下旬开始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上,引起发病。玉米苗期受害最为严重,在4叶前对病毒非常敏感,容易感染绝产。如玉米感病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相吻合,会导致大发生。夏玉米早播的发生轻,播期稍晚的发生重。靠近树木、蔬菜田、地头、杂草丛生的玉米田发病重。高温高湿的环境发病重。
1.2.2 防治措施
(1)调整播种期。早播使玉米感病期避开第1代灰飞虱成虫扩散传毒高峰,降低发病率。(2)药剂防治。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在田边杂草地喷洒杀虫剂(可用10%吡虫啉10 kg/667 m2喷雾)。玉米出苗后用10%吡虫啉30 kg/667 m2加5%菌毒清100 mL/667 m2喷雾,每隔7 d再喷一次,连喷2~3次即可。(3)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农大108、中单4号、鲁单50、鲁单2号等。同时,加大肥水管理,增强抗病性。
2 细菌性病害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玉米细菌性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引起植株斑点、矮缩、萎嫣、腐烂等。阿勒泰地区玉米主要的细菌性病害有以下几种。
2.1 细菌性瘤黑粉病
2.1.1 症状及发生规律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苗期发病少,抽穗前10~14 d易感染病,所以抽雄后病株迅速增加,茎、叶、叶鞘、雄穗均可受害,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期表现银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经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出来,表面变暗,内部灰至黑色,失去水分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果穗发病后在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苗期发病常在幼苗茎低部生瘤,植株明显矮化,可造成植株死亡。
2.1.2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农大60、科单102、海玉8号、辽原1号等。(2)种子处理。1 kg种子用4~ 6 g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1 kg种子用5~10 g 20%萎锈宁乳油拌种。(3)在玉米心叶末期在心叶内撒施12.5 % 烯唑醇宁可湿性粉剂与50 %辛硫磷乳油按1∶1复配的颗粒剂。在营养生长期发生的,在玉米抽雄前10 d左右,用50 %宁可湿性福美双500~ 800倍液或用0.30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15%粉锈宁宁可湿性粉剂用药60~80 g/667 m2兑水50~60 kg喷雾。(4)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病株残体,秋季深翻,重病田与其他作物实行轮作2~3年。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水。
2.2 细菌干茎腐病
2.2.1 症状及发生规律
常在玉米的生长前或中期在植株茎秆中部,在茎节上发生腐烂,腐烂部位扩散,造成茎秆折断,同时散发出明显的恶臭味。叶鞘也会受到侵染,病斑为不规则,在适宜的环境下,病斑通过叶鞘侵染果穗,在苞叶上产生相同的病斑。发生在茎秆中上部的茎腐病,会造成果穗腐烂,严重影响果穗的生长。
2.2.2 防治措施
(1)积极推广高质量品种。目前我国推广的抗病品种有:西41331、浙单4号、丹玉6号、E28等[1]。(2)药剂防治。喷洒25 %叶枯灵加60 %瑞毒铜或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该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3)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田间防虫工作,减少虫害造成的伤口。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实行轮作倒茬,减少病原。(4)种子消毒。用新植霉素300 um/mL药液在48~51 ℃温度温浸1~ 2 h,或用农抗120在51 ℃条件下处理1~2 h。
3 真菌性病害
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多达50余种,其中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对玉米造成危害损失的可达10余种。主要症状是组织局部坏死、腐烂、萎嫣、在发病部位常产生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等症状。
3.1 玉米大斑病
3.1.1 症状及发生规律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玉米大斑病,苗期发病率低,到生长后期,尤其是在抽穗后发病逐渐加重。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籽粒。发病往往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发病部位出现灰绿色斑点,随后沿叶脉方向迅速扩大,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大斑,并发病部位有黑穗霉状物,病斑一般长为5~ 20 cm,宽为1~3 cm,严重时根部腐烂导致整个植株枯死。玉米大斑病病菌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玉米大斑病的初侵染来源非常广泛,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发病的组织中越冬。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1.2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最经济的措施就是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吉单101、吉单111、四单16等[2]。(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钾,增施有机肥提高玉米抗病能力,适当早播,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高产田地5 000株/667 m2,中等肥力地4 000株/667 m2。(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可选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75%白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一次,连用2~3次[3]。生产上对玉米大斑病比较有效的药剂有10%世高、70%可杀得等。
3.2 玉米茎腐病
3.2.1 症状及发生规律
一般在乳熟后期开始表现症状,茎基部发黄变褐色,内部空松,根系水浸状或红褐色腐烂,发病部位缢缩,该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变干,果穗倒挂、整株枯死。改病属于土传病害。
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2年的主要侵染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传播。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和栽培田间有密切关系。玉米生长前期干旱,中期多雨,雨后温度偏高年份发病重。连作年限长,发病重。氮肥过多,植株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土质瘠薄、积累大量病菌,发病重。
3.2.2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种植抗病、耐病品种,目前鉴定出来的抗病品种有:农大60、沈试29、沈试30、吉单118、翼单23、先玉335等。(2)搞好田间卫生。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体,并集中高温沤肥。收获后深翻土壤,减少初侵染源。(3)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在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前增施钾肥4~6 kg/667 m2,防效可达85%以上。
3.3 玉米黑穗病
3.3.1 症状及发生规律
此病病原为丝轴黑粉菌,是一种穗部病害,一般在玉米穗期出现症状。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主要症状,雄植株发育不好,叶片丛生,呈淡褐色,分枝少,没有花粉,重则全部或被破坏,外面有白膜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小花变成黑粉此病病菌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能存2~ 3年,甚至7~ 8年,土壤带菌、种子带菌和带菌的粪肥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发生适温为20~ 25 ℃,适宜含水量为18%~20%。
3.3.2 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加强种子检疫,播种前晒种。种子播种前用药剂进行拌种。可选用12.5%的速保利15 g拌种100 kg,50 %多菌灵或50 %萎锈灵300 g拌种100 kg。(2)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辽1311、吉63、中单4号、辽单16、辽单18等。
4 虫害
4.1 玉米螟
4.1.1 症状及发生规律
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危害的主要是亚洲玉米螟,其初龄幼虫钻入心叶危害,叶片展开后留下许多横排小孔。大龄咬食花丝、茎秆雄穗基部等。
4.1.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清除越冬玉米螟虫卵寄生的秸秆、叶片等,在越冬幼虫化蛹前8~10 d,用白僵菌粉进行封垛处理,每平方米撒菌粉100 g,或可采用高温沤肥等措施进行处理消灭虫源。(2)生物防治。在各代螟卵发期,在田间统一释放赤眼蜂1次,于7月上中旬进行第一次释放,放0.5万~0.7万头/667 m2,5~7 d后进行第二次释放,放0.8万头/667 m2。(3)化学防治。主要采取在心叶末期投施颗粒剂的方法进行防治。1.5%辛硫酸颗粒剂,用量30 g/667 m2。在大喇叭口期,可用10 %稻腾(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25~30 mL/667 m2进行喷雾防治。
4.2 蚜虫
4.2.1 症状及发生规律
玉米蚜虫在新疆各地玉米生产区广泛分布,其寄主比较广,既危害玉米,也危害高粱、水稻、甜菜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植叶危害,玉米幼苗期群集在心叶危害,植株生长停滞,受害严重时可造成死苗。玉米抽穗后,蚜虫开始转移到新生心叶繁殖危害,此时,在展开叶面可以看到一层灰白层的蜕皮壳。抽穗后危害穗部、花丝和苞叶,同时分泌大量的蜜露,影响光合作用,使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供给不足,造成籽粒千粒重下降。玉米蚜虫一年发生10~ 20代,以成、若蚜集中在杂草上越冬。旱天发生重,杂草多的地块玉米蚜发生重。
4.2.2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滋生基地。保护利用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蚜虫。(2)药剂防治。玉米播种前,可用70%灭蚜松可湿性喷剂0.8~ 1.0 kg拌种100 kg种子,5.4 %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50 g拌种100 kg,70 %吡虫啉湿拌种剂420~ 490 g拌种100 kg。在玉米心叶期蚜株率达50 %时,可用10 %吡虫啉可湿性喷剂1 500倍液,隔10~15 d喷雾1次。
5 草害
5.1 玉米田杂草的危害
杂草对玉米的为害首先在与玉米争夺生活空间和阳光,并消耗大量土壤水分和养分。其次杂草是某些病虫的越冬场所和寄主,利于病虫害的发生。玉米在苗期受杂草的危害最重,导致植株矮小,叶片变黄,生长的后期发育不良,空秆增多,籽粒产量下降。
5.2 玉米田主要杂草
在我国危害玉米的杂草种类繁多,分布较广且为害重的有禾本科的芦苇、稗草、马唐、狗尾草等。菊科的苦苣菜、刺儿菜、苣荬菜、蒲公英等。十字花科的荠菜、独行菜等[4]。
5.3 常用的除草剂种类
乙草胺:选择性旱田、芽前除草剂。一次施药可控制整个生育期无杂草危害。主要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和小粒种子萌发的一年生阔叶杂草,如稗草、藜等,其对苘麻、铁笕菜效果不好,对多年生杂草无效。杂草对乙草胺的主要吸收部位是芽鞘,因此必须在杂草出土前施用。可用50%的乙草胺乳油50~70 g/667 m2,在播后苗前喷洒。
百草枯(克芜踪):速效灭生性除草剂,玉米上可用于免耕除草或后期成株杂草的防除。对一二年生杂草的防治效果好,对多年生深根的杂草只能杀死地上部分。玉米田7~ 15 cm高的杂草和玉米行间向喷雾,用30~50 mL/667 m2。
甲草胺:是一种选择性苗前使用除草剂。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或定苗后杂草发芽前施用,43%乳液180~300 g/667 m2兑水50~60 kg喷洒土壤表面。
百草敌:主要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草,如刺儿菜、田旋花等。在玉米出苗后3~ 6叶期喷雾,用有效成分12~20 g/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