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3-1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创新型校企

梁 艳 华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才”二字,并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同时,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通过访谈用人单位、跟踪毕业生发展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实际差距,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现象,通过开展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企业创新型人才价值,提升大学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大学生不管是直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到企业去历练。高校创新型人才作为企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人才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用”方,是检验其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把握其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指引,是落实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人才产学研用的发展进路。

(一)企业人才需求是衡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核心

企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展现真才实干,体现人生价值。以福州大学例,福州大学近三年的本科生升学率全校平均在30%左右,忽略考编、参军等占比较小的就业方式,近70%的本科生毕业选择到企业就业,而其他普通大中专类学校学生毕业即通过企业就业创业的占比则更高。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往能够通过他们的考核评价量化体系得以确认。当前,用人单位对招聘员工的考察,更多是通过建立一套发展评价体系进行检验。最终,评价体系根据各企业的用人实际,依据具体用人部门、工作岗位而确定,一般包括人职匹配或者从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考量。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通过对专业相关领域的研究、发明等进行考察可初步判定人才的专业创新水平;可迁移技能方面,可判定人才的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人才的自我管理技能方面,可判定人才的性格特征、情绪控制、抗压能力等。企业通过对招聘人才的整体综合素养、价值发挥情况考察判定人才所在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因此,企业是检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最直接的评判机构。

(二)企业人才需求是把握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指引

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关键指引。企业通过对人才的培养、管理、使用,总结出最佳人职匹配的方案和最适合的人才使用计划,进而搜索、发现适合培养且能够胜任的人才,这些一般在每年的校园招聘或校园宣讲中会体现。而高校中各学院、各学科、各专业通过对市场、对行业、企业等人才要求的分析和把握,研判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科学调整学生培养计划,更改教学课程,更新培养策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就业创业竞争力和创新思维,以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带来的就业风险、疫情带来的就业挑战,稳定大学生就业大局。高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与企业的对话,才能更加明确企业人才需求导向,更加明晰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方式,构建人才培养全链条。为此,企业将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高校精准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形成良性反复,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从而有序促进校企产学研用合作,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企业人才需求是落实高校创新型人才产学研用的发展进路

高校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功就业创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而且能够反哺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企业所需,是行业所需,是市场所需,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价值。从高校来看,校企产学研用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等平台,将不同的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学思路、师资队伍等人才培养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的专业实践当中,发掘企业生产中所面临的专业痛点与难点,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有效闭环,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生产指导相互紧密结合,以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达到校企产学研用的有序融合发展。“产学”是前提,高校通过人才培养产学出企业需求的人才,最终的目的是“用”,“用”才是落脚点,才是根本。校企产学研用是落实高校创新型人才产学研用的主要平台,能有效促进高校教育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的融合。作为高校,要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不断“产出”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二、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矛盾

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用”与“产”双方,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行业的发展方向而发生变化。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不能去企业就业、去企业创业,能不能有自主创业的能力,是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一大检验。当前,两者之间主要面临人才的需求多变性与培养的相对稳定性、创新实践型和保守理论型、发展的个性化和培养的共性化之间的现实矛盾。

(一)需求多变性与培养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新冠疫情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大环境,我国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念。”[2]因此,在国际国内,企业要立足生存、发展壮大,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变性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矛盾。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多元、更多样,对所需人才具体能力不确定性的增加,亦提升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做出预判的难度。而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在学生招生录取之前就已向社会公布,虽然本科生低年级期间一般有专业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育,但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还存在一定时间差。而本科学生培养方案至少延用4年,难免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二是行业环境的瞬变性与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固定性之间存在矛盾。行业环境、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快速发展、瞬息万变,这里有外部环境的压力驱使,也有企业、行业内部竞争的内驱力使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倾向于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构建,虽已增加见习实习、校企合作、岗前培训等实践环节,但学生接受行业环境熏陶的时间还偏短且缺乏连续性,这方面与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快速更迭换代的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学生在校积累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适应,难以达到企业的需求与期望。

(二)创新实践型与保守理论型之间的矛盾

企业能否立足市场,永续发展,其核心要素是企业人才是否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而当下,企业人才需求与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偏向基础理论知识、偏向理论教学的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有意识地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校企合作,通过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导师等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与课程指导,但仍然存在师资数量配备不足、校企合作内容不深、实践方案更新不及时等情况。为此,学生毕业就业创业的竞争性不强,在创新实践方面跟不上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近年来,一方面企业招人难、创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两难局面说明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有效满足企业所需,不能很好的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因此,在创新实践与保守理论之间,需要搭建转化的桥梁,“只有通过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才能将创新的想法、思路、概念等转变为实际成果,进而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创新竞争力,创造价值和效益,”[3]以解决两者之间的现实矛盾。

(三)发展个性化与培养共性化之间的矛盾

每个人才的发展是独特的、个性化的,而高校人才培养的共性教育特征也明显存在,这难免使得个体发展的个性化和教育培养的共性化存在矛盾之处。

新经济发展情况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敢闯敢拼的人才。同时,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存在用人的差距,对人才的具体品质、能力需求也是存在差距。当前,高校对人才的培育方法集中于普遍性教学与指导,倾向于共性教育和基础通识教育,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实际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度存在明显不足,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应用、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育等方面无法做到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更多是以“灌溉”和“洒水”的方式进行,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了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与实际创新能力之间产生了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加强人才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有效增强人才的创新思想、实践动手能力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思考的课题。

三、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新形势下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多变性与稳定性、创新实践型与保守理论型、发展个性化与培养共性化等之间的矛盾,通过梳理人才需与产、人才用与育、人才内部发展与外部需求的关系,以就业创业为基础,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在有效应对疫情防控的同时保持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促进校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一)校企融合赋能:开发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校企合作,开发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是高校构建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只有与企业多接触、多交流、多合作,才能真正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真正要求,进而掌握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促进人才就业创业。同时,要以学生创业就业为依托,通过开发企业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同向同行,可以较好应对企业需求多变性与高校人才培养稳定性之间的问题。

1.从高校内部进行开发

高校根据本学院本专业学生历年的就业创业情况,总结分析学生的就业去向、创业方向,准确把握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专业课程学习情况,“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服务活动,以开展专题活动的形式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企业状况,促使其对自身情况和当前就业创业形势有一个清晰认识。”[4]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其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况,从专业的角度及企业的需求视角,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专门开发面对企业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一些就业创业课程和平台,依托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在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企业最新前沿理论的课程学习、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积极鼓励青年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感受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氛围,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环境熏陶等方面进行影响和引导。

2.从企业外部进行开发

从企业导师的角度,加强与高校合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开发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支持。高校聘请企业导师,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导师从课堂课程的教学、企业实习的指导、企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等方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就业创业全方位融入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之中,进一步构建、开发新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3.从政府管理层面开发

“建立区域产业集群,联合政、企、院(所)创建产业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和工程教育模式”[5]。当地政府通过出台文件、政策支持,鼓励地方高校和当地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充分沟通交流,企业导师及时将行业、企业最新的发展理念、最新的技术情况、最新的理论前沿知识传递给高校,从而进行企业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的开发,达成互助合作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师资力量支持:拓宽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实践能力培育渠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增强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企业与高校之间人才的需与产、用与育关系的延伸与完成,是评价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培养,是一直在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理论化”等现象,这也进一步督促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走出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高校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方案,经常性地带领学生前往企业参观、考察、实习,带领学生及时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情况。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结对子”的方式,由企业人员提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指导,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也及时验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以作出相应的调整。

2.引进来——构建企业导师制度

高校与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导师制度,聘请企业中专业领域专家、高级工程师等进校成为导师,制定阶段性和长期性的指导方案。同时,高校可以经常性的邀请企业代表、企业导师进校交流学习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课程实践。企业代表、企业导师可从自身角度提出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让学生更加有目的性、方向性、自觉性地强化自身专业水平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

3.再延伸——开展第三课堂活动

除了走出去和引进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第三课堂活动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持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操作能力竞赛、专业作品设计大赛、实践能力培训周、课程学习竞赛等,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内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精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多元发展助力:寻求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个性培养模式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创新多元发展的需要,是企业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必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关注学生群体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才的个性多元能力的挖掘与培养,因人出培养方案、因人出培养体系,将培养个性化、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1.从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出发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身特质的个体,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成长环境、自身特质、能力大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在培养过程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一生一策,建立人才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方案,针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建立台账,做好归档,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与存在不足,并有意识地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个性化成长成才,不断充实自我,全面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全面提高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2.从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

社会、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合力合作,努力建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一体,以社会的包容氛围助创新思维、政府的政策支持助实践基地、高校的培养模式助创新人才、企业的反馈机制助成长成才的“四位一体”人才个性多元培养模式,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推动科技发展环境的建设,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多方位支持。”[6]持续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以提高自主就业创业创新实践能力,适应企业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能力的要求,为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综上,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所需、企业用人所求、高校人才培养所向、学生就业创业所望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校企之间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进而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缓解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痛点、满足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因此,从高校内部到企业外部、从专业教师到企业导师、从课程设计到人才多元化培养方式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育人模式,可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可为企业输入多元创新人才,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实践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储备力量。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创新型校企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