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形式短视频化看纪录片的创作变迁
——以农业科普短视频为例

2022-03-13郭丽娜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纪录片形式受众

◎郭丽娜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声像中心,北京 100070)

纪录片作为思想文化的一种传播工具与媒介,肩负着传播国家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其内容与传播形式会随着社会关系与社会特征的变化而改变。我国纪录片从诞生发展至今,叙事视角与传播形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能够基于客观角度为受众及全世界展示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现代进步与社会变迁。但随着互联网普及速度的加快,纪录片受众在结构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对互动体验及交流表达的要求日渐提高,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影需求。自2016年以来,短视频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记录片信息传播形式的结构改变,逐步向简单精练的方向发展,并要求内容贴近受众生活,满足受众观影需求,这就意味着垂直化与精细化将成为短视频市场的主要方向发展,纪录片也即将进入网生时代。

一、纪录片的特征及传播特点

根据文化形态的表现特点,纪录片大致可分为四类,即主流类、精英类、大众类、边缘类。其中,主流纪录片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与喜爱,其内容多为反映社会进步的珍贵影像资料及国家发展中作出的重要决策,经历的重大事件及完成的各项任务,均以视听化的方式呈现,能够产生正面引导的作用,在无形中发挥主流纪录片的教育价值,以加快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我国首座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诞生,作为电视媒体,其节目类型最早以新闻节目与纪录片为主,既是传播优秀影像作品的主要平台,也是国家形象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电视频道日渐增多,电视台内容也日益趋向市场化,娱乐化节目脱颖而出,备受受众喜爱,而纪录片就此被忽视,直到1983年才有所起色。这是因为同年8月7日,由戴维宇导演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首次将长江整体面貌以电视画面的形式展现给受众,收视率高达40%,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受众欢迎与认可的一部纪录片,而其本身被赋予的意义已完全超出记录片本身,即便如此,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仍旧未脱离说教,但有明显改善。自90年代始,我国纪录片影像表现形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山水风光逐步转向百姓生活,而纪录片创作者也更加重视生活本真再现,贴合民生,此时的传播方式主要以电视、电影为主。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换代,以电视、电影为主的传播形式逐步被短视频取代,凭借其短、平、快等特点成为了受众填补碎片化时间的主要形式,在传播形式上,也在由传统的电视荧屏、影院银幕逐步向移动手机端与电脑端过渡与转变。

二、短视频发展对纪录片传播的影响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截至2022年6月已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与短视频用户数量分别高达74.4%、9.85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4%。在此基础上,大数据、5G、云计算及AR等先进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会对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与创作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一)传播渠道方面的影响

随着短视频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纪录片创作者主张以短视频化的传播形式提升纪录片的宣传效果,贴合受众的观影需求。

2017年7月,央视新闻微博客户端共发布了27条与《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一大型政论纪录片相关的短视频预告片,总播放量达到1.1亿次。如此高的播放量主要与短视频预热效果有关,短视频凭借高密度、快节奏的特点,既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网民的观看欲,也可显著提升预热效果。

2020年春年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突然暴发,给全国民众造成了较大的恐慌。在此背景下,短视频成为传统电视媒介及手机以外,能够及时了解疫情最新消息与防疫工作进展的主要途径。相较于新闻报道,短视频能够为人们呈现出更多的细节,展示更多与医护人员、社区服务者、雷神山工人及新冠患者等群体相关的现实状况。同时,《人民日报》也重点介绍了与《武汉,等你重启》同系列的短纪录片作品;梨视频作为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资讯平台也制作了《中国医生》《90而立》《治愈者说》等与疫情相关的专题报道,并且以短纪录片的形式如实报道了疫情,消除了民众的恐慌,增强了凝聚力与向心力。

此外,在2020年2月中旬,我国广电总局要求各大电视台制作或播出与疫情有关的短纪录片,以便为广大受众展现最真实的抗疫过程与抗疫故事。同时,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也专门针对疫情报道开设了视频专区,为受众展现了多样化的战“疫”信息。总之,在疫情期间,短纪录片已成为新媒体视频平台传播的主要形式,不仅改变了纪录片的话语方式与表现形式,而且也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有助于我国在抗疫过程中凝聚各方精神力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创作内容方面的影响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短纪录片与交互式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创作形式,深受受众的认可与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属于一种新型时政短纪录片,于2016年正式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详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9月4日当天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并于同天参与了G20杭州峰会等活动,该纪录片时长虽仅有4分钟,但可充分展示总书记忙碌的一天。该纪录片播出后,点击量在短时间内快速破亿,形成了“现象级”传播。同时,“央视新闻”媒体的阅读量也快速突破了784万,点赞量为平时的十多倍。同时,“习近平的一天”在微博社会类排行榜中位居第二。另外,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网络主流媒体,搜狐、新浪、今日头条等商业网站及学习小组、共产党员网等微信公众号均通过头条置顶的方式进行转发。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纪录片创作内容及形式的改变,促使社会个体既可成为信息内容的创造者,也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此种创作形式有助于人们快速获取有价值的疫情信息,做好各项防范措施。在抗疫过程中,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通过短视频化记录内容的传播形式,能够让受众接收接触到更多有温度的新闻、故事与强大的个人力量,并在信息传播中充分彰显纪录片的价值与作用。

三、以农业科普短视频为例,从传播形式短视频化看纪录片的创作变迁

农业科普短视频是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通过快手、抖音、秒拍等短视频软件科普与传播农业知识及相关信息的一种形式,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纪录片的创作变迁。

(一)科普内容的创作改变

弗朗索瓦·若斯特认为,基于叙事视角,纪录片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零度聚焦,是指客观视角,与摄像机的客观角度基本一致;另一种为内部聚焦,也被视为主观视角,具体是指以纪录片中某角色认同的视角。纪录片的短视频化具有篇幅短、体量小等特点,大多采用内部聚焦视角,能够充分呈现表达对象的内心活动,记录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2020年3月27日,“津科助农”公开课首次播出,直到2021年5月,公开课已播出至48期,于同年5月25日对其观看人次进行统计,共达75 405人次。在此种创作形式下,若有人错过直播课,可以通过视频回放功能进行观看与学习,也可选择在视频下方留言,等待农业专家的答复。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农业专家还会针对相关问题及知识进行补充讲解,切实解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农业技术支持。总之,在受众覆盖面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津科助农”公开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是农业科学院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积极尝试,成为了农业科普创新发展中的经典成功案例,有助于我国农业科普创作内容日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传统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慷慨激昂的解说词结合恢宏的大场面为主,而短视频化纪录片则以单一直白的主体与精悍的结构为主。从《大国根基》到《土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从介绍现代农业发展史的宏观叙事逐步向普通个体这一切入点转变,能够以平时视角为受众充分展现真实的故事与人物,使得感性元素充分放大,唤醒受众内心深处的共情能力,形成共情心理,可有效改变传统纪录片受众面狭窄这一困境,但仍旧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而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的普及与应用,以“李子柒”“巧妇9妹”“农村四哥”等为代表的“三农”短视频更受欢迎,深入人心。其作品采取全景式呈现、人情味叙事的叙事手法,通过重构集体记忆,增强身份认同,缩短片中人物与普通受众的心理距离,并借助年轻态的语言叙述方式代替艰涩的学术说教,在生动呈现农村全景式生活的同时,不忘体现我国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等精神。另外,此种处理方式还可增强受众的观看兴趣,增强其参与性,基于参与者视角,切实感受农村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并且能够基于“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理念,精准掌握广大受众的收视习惯,为纪录片科普内容的创作改变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向。

(二)传播渠道的创作改变

史蒂夫·伯恩斯作为一名资深的纪录片制作人,认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同时在电视端与主流媒体平台播放。随着互联网普及范围的持续扩大,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在追求多种渠道融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14年提出明确要求,具体是要求上星频道播放国产纪录片的时间不得低于30分钟,该要求既打破了纪录片仅可在记录频道播放的传统传播渠道,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国产纪录片的播放量。在此基础上,电视端口和视频平台信息交互的加强也可进一步拓展我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例如,“津科助农”公开课挣脱了传统电视端口的单屏传播限制,通过发挥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势,极大提升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突破了以往垂直传播形式的限制,使得受众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此外,《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节目,通过电视端播放并未取得较高收视率与良好的传播效果,而李子柒作为中国内地美食短视频创作者,其作品在抖音、微博、美拍等视频网站快速火爆网络,此种传播力与关注度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另外,视频平台以反向输出的形式,把自己创作的纪录片共享给其他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播放,也可称之其一种新型纪录片传播方式,虽不属于彻底的融媒化,但也属于一种全新的尝试,能够加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间的交流,深化信息共享。同时,主流媒体也可主动与抖音、快手合作,将纪录片以简练的形式精准推送给相应的受众群体,以进一步扩大传播效应,扭转纪录片被动传播的局面。

(三)推广模式的创作改变

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需依附于年轻化、故事化的内容进行传播,获取政府及各大主流媒体的支持,并且还需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互联网资源,建立一种由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存的新范式。尤其在媒体融合时代下,纪录片的推广模式正在由单屏向多屏转换,如2021年1月,快手“三农”举办年度创作者大会,通过利用各大网络媒体多主体传播的特点,采用海报宣传与视频预告等形式展开“微传播”,并在Bilibili投放与播出大量纪录片,以便在年轻受众与农业知识科普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同时也有助于受众在观看过程中通过弹幕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首先,以多主体协同为主要特点的媒体推广模式,可对受众实施垂直细分,提升与延续节目收视的长尾效应;其次,在媒体融合形势下,短视频化纪录片的重复观赏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可通过加强传统媒体、新型网络平台及移动客户端的深入融合,兴起一股“农业科普节目热”,正面引导年轻受众群体遨游在璀璨的民族文化与农业文明星河中,将文化传承基因深深根植在年轻受众心中,增强文化自信。另外,基于传播形式短视频化的农产品推广模式,有助于“供销e家”网上销售平台、扶贫“832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展销结合的引领涉农企业发展模式,持续拓展农产品销路,全力打造“吉字号”金牌农产品,并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建成乡村数字资源库,打造农业大数据生态圈,搭建“村村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以此来持续深耕订单农业之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结语

我国新媒体的发展与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思路、创作灵感,有助于纪录片不断地向便捷、开放、智能等方向发展,形成一种集文化、内容、评价、多渠道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融合形态。同时,纪录片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治国理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了诸多国家的关注与重视,虚心学习与借鉴中国模式、智慧及方案。在此背景下,科学的思维模式及正确的话语体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中国故事的传播效应,主流纪录片也可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顺利融入到媒体融合的大形势下,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拓展传统边界,丰富纪录片的类型,以便快速适应现代化发展格局与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并为我国农业知识的普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纪录片形式受众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