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思考
2022-03-13梁丽娜吴洁杨国航郭晓雁
梁丽娜 吴洁 杨国航 郭晓雁
摘 要: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推动农业科研院所建设发展的首要因素,其发挥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重要功能。该文简要概述了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背景,总结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学科建设领域中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4-0170-04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c projec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s the primary factor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training, technical services and so on.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new period. The achievements, shortcomings in the field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 were analyz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am building, impro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erfecting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etc. It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strengthe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农业科研院所是主要从事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单元[1]。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是依托科研单位自身学科优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集科研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设施设备建设、条件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推广、合作交流等措施为一体,能够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的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建设工程[2-3]。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工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必须针对当前科技创新与农业农村发展前沿与热点,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获取科技创新成果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支撑,以创新资源整合共享为抓手,以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完善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突显学科优势、打造学科平台、汇聚人才队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当地产业发展为引领,构建特色优势学科,鼓励和扶持新兴学科,孕育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的建设发展水平[4]。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5]。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強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对农业领域学科建设提出了新需求和新要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围绕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要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强学科竞争力,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推动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分析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前农业科研院所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学科建设的成效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于1958年成立,是北京市属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六十余年来,依托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通过一代又一代农科人的不断努力,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队伍雄厚、设施设备先进、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为都市现代农业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引领和支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1.1 学科领域结构不断调整,学科布局完善 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加快拓展学科领域布局,以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发展需求。目前,全院设有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中心、水产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装备中心、玉米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草业研究中心、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等14个专业研究所(中心),学科及业务领域涵盖了农林牧渔全领域以及农业全产业链。形成了“农业发展战略与科技情报学研究”“农业生态治理、资源高效利用与休闲农业技术研究”“农产品优质、安全、高产、高效、节水生产技术创新”“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农产品采后保鲜、冷链物流配送与精深加工研究”等六大学科领域[6]。
1.2 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优势凸显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不断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门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51人,占全院在职职工人数的44.9%,其中包括研究员170名;博士527人,占全院在职职工人数的42.95%。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强大,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万人计划”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19人、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2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8人、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2人、国家林草局“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建设计划”创新团队1个;北京学者4人、青年北京学者4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6人。
1.3 学科创新条件不断改善,条件平台体系完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持续加强不同级别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基地等的建设力度,形成了较完备的学科创新条件平台体系。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建成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7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实验基地1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检测中心4个,其中农业部蔬菜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获得ISTA认证;还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中心、北京精准农业技术研究示范基地等京内外自主管理的科技创新基地40余个。并积极开展京外农业科技合作,与境外30多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1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2个、市级基地7个。1.4 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丰富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承担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层次显著提升。全院师生职工发表SCI论文969篇,其中Q1区453篇,占47%;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农业部等部级科技奖2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6项、其它省级科技奖23项;产出各类科研成果与自主知识产权3000余项。“系列早熟宜粒收玉米新品种”“设施作物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装备”分别作为新产品新装备成功入选30项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由赵春江院士主持完成的“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导航与作业精准测控关键技术”成为首个入选“2020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的农机领域成果。
1.5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持续增加,助农成效明显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不断丰富,收效明显,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强了获得感。2020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净收入1.31亿元;累计建立综合服务试验站3个,专家工作站12个,科技小院15个,示范基地(双百对接基地)367个。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北京市郊区推广示范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近500项,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面积2666.67hm2,辐射15.75万hm2,实现示范区累计增收节支1.4亿元。科技服务、科技助力脱贫工作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全院获得各类扶贫先进称号者9人。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在学科布局与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有效推动了学科发展,但是与中国农科院等部级科研院所相比,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学科建设仍然存在短板。
2.1 高水平领军人物缺乏 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现有学科带头人更多的是侧重于个别学科科研领域,缺乏对全院整体学科建设引领与统筹全局的高水平人才。人才引进、培养所花费的时间和周期较长,面临人才流失和学术人才断层等问题,阻碍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另外,科研人才也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学科建设年龄结构不均衡,年轻人才较少,有经验、有能力的新一代青年学术带头人较匮乏,老一代学术领军人接连退休,也带来了较大冲击,无法承接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使得科研转化成果能力相对削弱。同时,部分学科经费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制约等因素也限制着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物的引入。
2.2 部分学科建设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在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北京市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要求在京高校发挥“科技创新中心”作用,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致力于为都市现代农业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引领和支撑,密切关注农业发展动态,需要不断挖掘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方向、创新的团队、创新的环境。前期发展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部分学科科研创新文化氛围缺失,缺乏原始创新性,一味求稳、求全、求成功的理念为大多数科研人才的追求,导致难以形成重大原始創新的思想和方法,导致科研工作进程缓慢,科技成果也难以形成和转化,进而导致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后劲不足,难以形成学科独有的特色。
2.3 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 由于现有的科研体制机制僵化,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和凝聚机制[7],使得学术环境压抑,难以培育崇尚科学、潜心学问、勤奋刻苦、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不公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科研人员难以潜心做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依然未实现破除“五唯”,科研评价中急功近利,忽略了科研工作的探索性和积累性等原则。此外,学术合作和交流深度不够,学科之间交流合作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缩小了综合性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减缓了学科建设发展的进程[8]。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要逐步破除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壁垒,主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桎梏,扫清阻碍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按需、保质、有序扩大学科建设人才队伍规模,为学科发展基础筑牢根基。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制定人才评价政策,以科研成果转化、服务贡献社会能力为基础制定人才激励奖励政策。根据不同学科类别根据学科层次,构建包括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一般人员的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让一流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建设方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作用,由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前沿和热点,引领学科建设方向,制定学科建设目标,构建学科体系框架,创建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学科建设团队,不断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特色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团队的建设[9]。不断健全和创新青年人才的在职培养机制,提高青年人才的学术创新能力,加强学科创新团队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提拔与培养,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通过启动实施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资助计划,以经费预算立项方式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其他国内高水平农业类大学进修。大力推进农业科研院所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人才,使得学科发展永葆活力。
3.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要统筹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特色优势学科和交叉融合学科,不断凝练学科建设方向,重点突出特色科学研究。以学科特色和优势为支撑,聚焦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主动作为、统筹布局、科学谋划,积极参与到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省部级和行业项目中,研发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鼓励和支持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多领域学科交叉与融合,人才聚集,聚焦全局性、关键性、前沿性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科研攻关。以理论创新为主导,进一步繁荣农业科研院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使农业科研院所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智库 [10]。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农业科研院所在行业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与培育经济增长点上作出重要贡献。进一步加大与其他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引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 健全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所需要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指导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研院所中的职能部门应当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专注研发、潜心研究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管理制度,持续有序地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励和保障措施,在选人用人、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符合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广大科研人员投入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11]。完善人才職称评聘评价体系,根据研究领域探索不同分类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院所科研创新奖励制度以及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产出高质量知识产权。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评价机制,营造以人为本、良好宽松的创新生态[12]。建立和完善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为引领,各级各类科研实践基地为支撑、社会化服务平台为科研成果转化载体的学科建设创新平台集群,形成广泛工作合力。
参考文献
[1]刘钦,罗兵前,周明月.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03):13-16.
[2]王小虎,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01):5-8.
[3]景晓卫,林正雨.加强学科建设 提升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05):32-34,90.
[4]许玲,陈虞雯,魏伶俐,等.基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04):301-304.
[5]齐锰.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新理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5):89-92.
[6]吴琼,杨国航,吴洁,等.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8):262-265.
[7]王章豹,汪立超.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7(05):1-5.
[8]梁丽建,周建涛,刘华周,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省级农科院休闲农业学科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02):70-73.
[9]吕鑫,仇贵生,孟照刚,等.农业科研院所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03):24-26,64.
[10]蒋红,周景泰,刘唯聪,等.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 构筑上海高校知识创新的新平台——上海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208-211.
[11]查静,邹亚飞,郑传临.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与发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5(04):35-39.
[12]陈道明,张小兰,兰可可,等.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学科领域调整和布局的思考——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01):33-35,78.
(责编:张宏民)
364550033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