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高校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13闫素辉李树成余利邵庆勤何克勤胡能兵张从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互联网+互联网

闫素辉 李树成 余利 邵庆勤 何克勤 胡能兵 张从宇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安徽科技学院农业气象学课程组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到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打破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农业高校;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4-0156-03

Abstract: The depth fu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Agro-meteorology course group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lend the Internet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gro-meterology, then this new education model break the classroom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or knowledge centered, to students learning as the center of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 the Agro-meterolog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ey words: Agro-meterology; Teaching reform;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ternet +

农业气象学是安徽科技学院涉农类6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等特点[1-2]。农业气象学学科理论复杂深奥,并且内容繁多、概念抽象,尤其是相关理论和应用发展日新月异,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及最新的科学认识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完全熟练掌握课程内容,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知识的获取,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知识记忆、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考核方式非常单一,评价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如何实施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一直是农业气象人所探求的目标。因此,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笔者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农业气象学教学中,并就本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1 转变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 目前农业高校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以PPT 辅助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讲述课本内容,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不高,对农业气象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也比较肤浅。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必须得到根本性的改革[3-5]。为此,安徽科技学院农业气象学课题组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预期学习效果,建立案例、习题库等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视频、微课等,建设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1.2 更新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进入21世纪以来,气象学与其他学科(如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环境生态学等)不断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提升了人们对气象学本质的认识,然而这些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及最新的科学认识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基于农业高校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需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更新补充。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智慧农业、信息农业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农业领域急需大量的优秀农科专业大学生。然而,当代大学生涉农就业呈现明显的动力不足,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农科专业大学生不愿意投身到农村一线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因而涉农就业的人数比例在逐年递减,农业人才流失严重[6]。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基础行业,是国之根本、民族之命脉,需要大批量的优秀农业人才。因此,在授课期间通过思想意识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育,让农科专业大学生真正爱上农业,喜欢自己的事业,培养农科大学生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是我国农科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国内外农业气象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学院在农业领域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对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實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学生对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不高,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对于农业气象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提升[7-8]。因此,农业气象学课题组基于“超星一平三端”教学平台,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完成每个模块学习和项目实践之后,利用翻转课堂总结教学成果,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1.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育主要采取结业考试+平时成绩或实验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核。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这种考核方式显得非常单一,评价效果不佳[9]。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应采用多样化、灵活的考核形式,将线上答题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在学习通平台上追踪学生学习轨迹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评价与反馈不同环节的学习效果。课程成绩由在线学习30%+线下研讨10%+期末考核60% 3部分组成。线上主要考核学习资源学习率、扫码签到、论坛互动、作业、测试及考试考核等,线下主要考核学生课堂、课后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这种过程与期末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改革思路、举措与效果

2.1 思路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该课程建设的重要使命,进行农业高校“教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互联网+教育”为依托,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2 举措 课程教学资源优化:制作微视频资源,每个课程视频约15min,打造短而精的微课;制作导读与拓展资源,导读资源主要以PDF文本和PPT课件的形式呈现,拓展资源主要通过提供相关科普视频、网络链接、科研文献等实现教学资源的扩充;构建练习讨论资源,主要包括试题和主题讨论。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课题组成员录制的微课视频、重点、难点、试题、农业气象学相关电子教材、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气象学科普知识视频、网站、网址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农业气象学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变革教学的设计理念:基于优化、整合的线上教学资源,实现课堂线下教学与线上自主学习的有机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通过行为考核、综合考核和成果考核,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将教师评价、团队互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全过程、多主体、多元化,依据可回溯的考核结果实现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2.3 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轻松地获得各种学习资源,开展网络讨论、考核等交互活动,明确学习目标及重要性,改变了学习观念和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3 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

3.1 教学改革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 本着“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核心思想,根据目前教材的内容,农业气象学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了农业领域、气象学领域及本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结合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对于农业政策倾斜及科研支撑,在教学中适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热爱自己本专业的意识。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PPT课件+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构建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部分采用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课堂知识讲授+课堂习题/案例研讨,实践模块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视频学习+课堂操作,进阶部分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小组项目,开展自主式、探究式、研讨式的主动学习。在这种模式运行下,多种教学手段的灵活融入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观念和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在传统课堂授课情况下,课堂教育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采取平時成绩或实验成绩+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核。然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入,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比较单一,评价不够全面,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该课程考核灵活运用多种考核形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通过行为考核、综合考核和成果考核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将教师评价、团队互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全过程、多主体、多元化,依据可回溯的考核结果,实现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3.2 教学改革效果 在课程教学创新实施过程中,农业气象学课题组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教研论文多篇,在校级教学比赛中名列前茅,获批校级、省级教研项目、课程项目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因教学效果较好,在2020年疫情期间,气象课程组主讲老师应邀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有关“线上教学经验交流”的报告。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用翻转课堂、研讨式、访谈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应用,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考核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年度考核和教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3.3 推广应用价值 经过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后,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明确了以农业为主线的价值导向,真正实现了气象知识与农业生产、科研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线上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完全符合“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研究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农业气象学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构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线上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形成了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具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4 结语

目前,该课程组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中已经形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新了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在农业气象学中的应用,今后仍需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变革教学设计理念,线上线下交汇融合促进;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融合,以期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创新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闫素辉,李孟良,邵庆勤.应用型农科高校《农业气象学》理论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31(6):114-116.

[2]杨卫君,苏丽丽,李大平.《农业气象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0):280-281.

[3]石建屏,杨舒华,孙会宁,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程“建材化学分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7):259-261.

[4]杨彩霞,杨海,许怡赦.基于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人机界面组态与应用”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9(5):95-96.

[5]赵亮,陈韵,余博.智慧教育视域下普通高校线上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30(15):158-159.

[6]关长飞,王南南,马百全.《园艺植物栽培学概论》基于SPOC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4):62-63.

[7]谌雷元,左婷.突发疫情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线上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0,22(1):61-65.

[8]迟静,吴杰.基于微课的“雨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21(4):62-63.

[9]李晓华,何冬兰,程国军,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5):1823-1828. (责编:徐世红)

3843500338219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