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佛系教师”的成因与引导策略
2022-03-11张雪峰
■文/张雪峰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核心是指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轻人喜欢以“佛系”自嘲,这体现的是一种求之不得便降低期待值的无奈,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而在中小学,受学生管教的现实困境与教育理想的冲突、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尊严的漠视与个人期望的差距、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冲撞、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佛系教师”逐渐增多,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笔者探讨了中小学“佛系教师”的成因及其引导策略,以供参考。
一、“佛系教师”的成因
“佛系教师”是指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与世无争,只做好自己分内事、过好自己平淡生活的教师,其显著的特点是两耳不闻学生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只要学生不出事,我上好课就可以了”是“佛系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没有哪一个教师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成为“佛系教师”,特别是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教师,他们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那么,是什么浇灭了他们的教育信念,让他们把“佛系”当成一种教育态度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现实因素。
(一)学生管教的现实困境与教育理想的冲突
学生管教的现实困境与教育理想的冲突是“佛系教师”形成的首要因素。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因为教育不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极强,个别学生抱着“混到毕业”的心态来校就读,教师在管理中若没有掌握好教育的度,很容易遭到这类学生的不满甚至反抗。另外,许多教师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甚至牺牲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结果换来的并不全是感激,还有部分学生的麻木。时间一长,部分教师便有了“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逐渐成了“佛系教师”。
(二)学校管理者的漠视与教师个人期望的差距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尊严的漠视与个人期望的差距是“佛系教师”产生的助推因素。部分学校管理者在遇到家长到学校讨要说法的情况时,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责任,可能会让教师给家长道歉,以获得家长的谅解。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很有可能放弃曾经坚守多年的教育理念,熄灭曾经的教育热情,从此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漠视教师的尊严,没有为教师服务的情怀,导致一些教师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些教师就有可能在现实面前低下头,从此失去锐气,变得“佛系”。
(三)多元社会思潮和教师价值观的冲撞
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冲撞是“佛系教师”产生的价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但部分家长对孩子较为溺爱,在看到教师对自家孩子较为严厉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同时,在自媒体时代,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而人们大多按照自身的认知要求教师,不容许教师在言行上有任何差错。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教师的行为让大家感到不满意或者不舒服,就可能遭到人们的反对,甚至上升到对整个教师群体的讨伐。在化解压力、平复心绪期间,一些青年教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并可能通过改变内心的期望舒缓这种负面情绪,从而产生“佛系”心态。
(四)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佛系教师”形成的媒介因素。媒介素养是人们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目前,人们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但分析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较弱。“佛系”一词最先在网络媒体传播,之后通过公众号文章的推送、朋友圈的转发,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衍生出多样化的“佛系”文化。网络衍生的“佛系”文化与现代社会多重压力的共同作用,加速了“佛系教师”的形成。另外,以往教师在教育中占有崇高地位,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当前网络媒体发达,为教育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网上图书馆、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使得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代表和学生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唯一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被削弱,这也让部分教师压力剧增,逐渐产生了“佛系”思想。
二、“佛系教师”的影响
教师将“佛系”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并无大碍,但若将“佛系”当成一种教育态度则很危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佛系”的教育态度会使教师在工作中没有热情,更谈不上立德树人,这种云淡风轻的教育态度引发的蝴蝶效应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的影响不小;另一方面,教师“佛系”的教育态度会使教育变得苍白。教育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富有激情和创意的,如果教师变得“佛系”,教育就会渐渐失去颜色,教育的多样性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教师不悲不喜的教育心态会导致自己丧失教育激情,用应付的心态看待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这会让教育失去活力,使得教育各方(如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再者,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幸福感极为重要,因为它将惠及学生。而“佛系”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佛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想而知,这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佛系教师”看似不争不抢,实则缺乏奋斗的动力,缺乏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会缺乏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人品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佛系教师”无欲无求、得过且过,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从更深层次来看,“佛系教师”还会进一步加深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误解。虽然多数“佛系教师”是出于无奈,从保护自我的角度考虑,面对学生的无理取闹选择不嗔不怒、淡然处之,但这会导致社会上不少人对教师群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综上,在学生发展、自身事业发展、外界评价等各个方面,“佛系”的教育态度都没有正面的作用。这对教育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试想,如果教学和学生管理上的成败荣辱,均激不起教师内心的波澜,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三、“佛系教师”的引导策略
(一)思想引领:筑牢使命意识
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的立场观点、教育态度、思想境界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只有专业过硬、思想过硬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强化思想引领,以“大道指引传道、大业驱动授业”为引领,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育人能力,促使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引导广大师生“增信以强志、崇德以修身、力行以报国”。
(二)依法治校:让教师有尊严地工作
学校管理者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化解家校矛盾等都需要学校管理者以上率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在遇到事情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不能为了平息家长的怒气和避免形成网络舆情,一味地袒护学生和家长,而应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决不能以牺牲教师的尊严为代价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同时,学校在职称评定、评优树模、绩效考核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务上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让教师心服口服。教师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尊重,自然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三)家校沟通:合作才能共赢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成才。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在家校沟通方面,教师要起到促进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正确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以获取家长的信任,拉近自己与家长的距离,提升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保证家校沟通顺利开展,促使家长以积极的心态愉快地与自己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四)教师评价:引领教师正向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学校要改革教师评价,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促使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学校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其教师评价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实际成效。《总体方案》还指出,学校要将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名学生。基于此,学校管理者要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名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并将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学校管理者还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将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促使教师保持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管理者应明白,奖金、奖品、奖状都是形成评价力量的有益条件,但绝不是决定性条件,形成评价力量的决定性条件是评价的价值共识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并积极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引领教师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