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读”到“会读”
——多层次提高学生的有效阅读力
2022-03-11■文/王宙
■文/王 宙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能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还能让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导致学生在阅读时受到束缚和压抑,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展开讨论。
一、创设民主情境,提高阅读兴趣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唯美动人,用现代诗歌的形式描写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先出示每一首诗歌的题目和相对应的插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最想一探究竟的场景,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聚焦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原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在这个场景中吸引他的东西,可能是有趣的动作、讨喜的画面,也可能是其他学生的反应等。这样教师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能使每个学生乐在其中。接着,教师可以拓展延伸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溪边、江上、林中等情景时的心情和表现,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再读课文。在这样的情景想象中,教师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二、多提有指导性的要求,注重阅读方法的运用
提高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性的第一步。但学生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比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一读;有的学生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个语文要素编排的,其中不乏与阅读方法相关的知识点,如快速阅读、利用批注辅助阅读等。但在学完这个单元后,较少的学生能真正地将这些阅读方法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阅读方法,理解是关键
阅读能力是以感悟、理解、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起到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
1.读懂。读懂,即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教师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猫》一文的教学中,在朗读两遍后,学生自然就能发现,本文是围绕第一自然段展开的,突出了猫的特点。接下来的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对猫的某一个特点的描写。在学习每一种特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诵读、朗读、默读、个别读、齐读、范读等,并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一遍就要有一遍的收获。
2.会读。会读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具有整体上把握阅读方向、正确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具体来说就是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精读是对文章逐句诵读,以此领会要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有利于透彻理解文章内容,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精读训练的要求如下:第一,规定阅读的方向。教师要让学生在精读前抓住文本的主要问题,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并找到答案。第二,指点阅读的程序。教师一般都应该按“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综合”这三个步骤引导学生精读,使之理解课文。阅读也要做到点面结合,学生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的同时,了解文本的特点,包括写作方法、描写手法、作者的所思所感等。第三,指导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包括运用基础知识指导阅读的方法和运用阅读思考剖析读物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关方法运用于阅读。
(二)渗透阅读方法,多练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教师要掌握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文内容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依托课文设计实施步骤和方法等。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先抛出问题:“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了什么?”以此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再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进行精读,从而把握作者的所见所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让阅读更有深度。
第二,读中适时指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问或文中的重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困难,从而读懂课文。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猫》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在写猫的可爱,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产生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描写两次可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成年猫咪的可爱,而后半部分写的是小猫的可爱,这两种可爱是截然不同的。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也要适时地搭把手,让学生有效地阅读。
第三,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总结阅读方法。比如,在《白鹅》一文的课后练习中,有一段其他作家对鹅的描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迁移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比较的方式,看看选段中描写的鹅的特点与课文中描写的异同。教师要抓住课文从动作、姿态以及作者的反映三方面体现鹅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选段中寻找对鹅的描写,体会选段中展现的鹅的特点。
三、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阅读目的不是很明确,因此,教师可以给各个学习小组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一个人玩也很好》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学习目标。第一,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第二,在学习小组里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解决;第三,将读后感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更加高涨。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而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学中,由于课文分段描写了每个季节的美丽之处,同时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笔者让各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合作学习。每个人对语言文字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有的小组运用朗读法汇报学习成果,有的小组运用表演法汇报学习成果,还有的小组则推选了代表讲解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在合作探究中领悟了课文内容,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这样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当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也能更加细致和深入地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