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特殊学生融入社会奠基
——专访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蔡景灿

2022-03-10李燕燕李若婷王思媛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校普特泉州

李燕燕 李若婷 王思媛 昝 飞

蔡景灿校长

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原泉州市聋哑学校)创办于1894年,几度更名,数易其址,已走过近一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特教人的努力,学校从单一的听障教育发展为包含听障、视障学前至高中教育(含职业中专),孤独症学前教育及校外教育,实现残健一体化办学格局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2010年,在该校从教23年的蔡景灿接受组织任命,担任学校校长。他以“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为宗旨,秉持“融·和教育”的发展理念,10多年来带领全校教师致力于打造一条以“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为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泉州特校新中国70年育残成才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奋进之笔。他是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的奠基人。蔡景灿校长先后被授予“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泉州市名校长、福建省名校长培养对象。

问:20世纪80年代末,您从师范学校毕业,当时学的是普通师范教育,去特殊教育学校是您的个人选择吗?

蔡景灿校长: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是一种机缘。1987年我中师毕业分配时,恰好泉州特校前来招聘,我就报名去这所学校任教了。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只有7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均由当地民政部门管理,社会对特殊教育知之甚少。当时有不少同学对我的选择表示不理解,毕业后常常来看我,家人也很为我担心。而我之所以有意愿去泉州特校,有一个原因是我的堂哥就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我小时候常和他一起玩,因而对聋人比较了解。

当我真的踏入这所学校,感到陌生而又新奇。泉州特校当时只有100多名学生,8个班级,20多位老师。学校虽小,却很温馨和谐。老师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学生们只比我小几岁。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没有理由不帮助他们,也没有感到不适应。记得我入职后第一学年的最后一天,毕业生都围到老师身旁,噙着热泪与老师依依惜别。当时的我望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想象着他们走入社会后遇到的巨大挑战,更加坚定了我要做好特教工作的决心。因而,两年后我虽然有机会调走,但还是毅然留下来坚守选择的这份工作。

问:一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是隔离式教育,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理念是“融·和教育”,作为校长,您是如何感悟并带领学校践行的?

蔡景灿校长:泉州特校早已不是传统的隔离式教育,“融·和教育”是学校20多年来坚持践行的以学生社会化为本的办学理念。“融”代表交融、融合、融洽,“和”代表宽和、和睦、和谐。在泉州特校,“融·和”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践行的教育实践,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境界。在“融·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始终彰显着仁爱包容、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出了张蓉萍等多名福建省乃至全国“最美学生”。泉州特校也被誉为“海西自强者的摇篮”。

特殊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树立大特教观。近年来,学校先后创建了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和“海丝”文化研学基地等校外教育平台,发挥特殊教育学校育人资源优势,为普特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融合环境。一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每期组织近700名普通中小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常用手语和盲文专题教育、导盲技巧体验等,安排普特学生共同参与拓展训练,促进残健互动。普通中小学生每期有5天时间在特校校园里与特殊学生朝夕相处。学校鼓励他们与特殊学生交朋友,为特殊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协助特殊学生整理教室宿舍、录制有声读物、指导作业等。二是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中心共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二十几门兴趣课程,每期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学校引导特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校外活动,让普特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泉州“海丝”文化研学基地。学校利用九日山、清净寺、洛阳桥、海交馆等一大批体现宋元时期古港雄风的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结合校园周边的南窑遗址建立陶艺体验中心,让普特学生共同感受泉州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社会认知和适应水平的提升。

基于校外教育平台的普特融合活动既锻造了特殊学生自尊自信的精神品格,提升了特殊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又培养了普通学生宽容友善的道德情怀,增强了普通学生珍爱生命、乐观进取的良好意识。“融·和教育”办学理念的践行让学校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问:泉州特校“盲弹聋舞,盲唱聋伴”,艺术特色全国闻名,您是如何打造并发扬学校艺术特色的?

蔡景灿校长: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基”为目标,根据学生的潜能优势开展艺术特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艺术特长,形成了“盲弹聋舞,盲唱聋伴”的艺术特色。学校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艺术教育资源,组建了南音演唱团、小合唱团、舞蹈队、文学社等艺术社团,鼓励特殊学生自主、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通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以及盲人节、聋人节、助残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开展艺术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和机会。此外,还创办了校报《探航》,设立了“七色光”广播站及校园电视台,通过学校公众号、校园信息网、宣传栏等校园宣传媒介,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处处接受艺术熏陶。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是感性与理性、想象与认知的高度统一。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特殊学生学会欣赏,进而学会创造。在学生掌握欣赏和创造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去独立体会、独立欣赏、独立创造。艺术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又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艺术特长得到不断发展,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问:近年来,您加大力度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请问泉州特校在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

蔡景灿校长: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促进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特别的意义。近几年,学校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一是开办融合教育模式的培蕾实验幼儿园,二是根据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探索特殊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在学前教育方面,学校于2018年启动附属幼儿园建设,2020年开始招生。幼儿园以“普特共融,携手成长”为办园理念,依据普通幼儿园标准和特殊幼儿的需求高质量规划建设。园内设有普通部和特殊部,按比例招收普特幼儿。目前已招收4个班,共68名普通幼儿,36名视障、听障及自闭症幼儿。幼儿园采取“渐进式”融合模式,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经由普特教师共同观察、分析、评估后,为其制订融合教育计划,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全日制、半日制或参加部分活动项目的融合方式。同时,针对听障、视障和自闭症幼儿的需求,分别开设个别化补偿训练课程,使他们能尽快进入普通学前教育班级学习。

在职业教育方面,一是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为中职学生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根据泉州市的就业市场情况,学校先后开设了中餐烹饪、西点烘焙、中医按摩等生活服务性专业,水印木刻、影雕等技能性专业,以及工艺油画、书画篆刻等装饰性专业。单一的职业技能无法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一个专业作为主修专业,同时选择3—5门课程作为辅修专业课程,形成“1+N”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职业道德和劳动习惯的同时,促进学生一专多能,不断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二是形成了理论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在理论学习阶段,与大中专职业院校建立联动机制,聘请优秀教师任教相关专业课程;向社会聘请大师、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最终形成了一批重点课程、品牌课程。在实训阶段,学校在校内开设了非营利模式的实训商店,借鉴企业管理规程,帮助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模式。学校还积极探索“线下发展本土产品,线上电商推广销售”的模式,通过淘宝、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展示、销售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学习线上营销技能。同时,推动静土文创院及校外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与残疾人就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校外实训渠道。在就业阶段,学校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搭建各类就业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职前实习、职后培训、就业指导的无缝衔接。

“只有爱得深,才能识得透”,这是蔡景灿校长长期扎根基础特殊教育的肺腑之言、经验之谈。

猜你喜欢

特校普特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严肃”的“戏仿”——从《普特迈瑟故事集》看辛西娅·奥兹克的“礼拜式”叙事
探索小日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