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生活适应教材人际交往类内容及特点分析
——以一至四年级为例
2022-03-10许海英游兰香
许海英 游兰香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融入社会[1]。其中所提到的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智障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2],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维持和发展的[3]。而人际交往则是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与老师、同学、家人、邻居等人,相互交流信息和情感的活动[4]。课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领域均设计了人际交往的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或工具,与老师、同学、家人、邻居等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课标是统编版生活适应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因此人际交往类内容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已经发行使用的一至四年级统编版生活适应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为例,梳理其中以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文,分析编排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以助力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把握新教材。
一、新教材中人际交往类内容编排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新教材中涉及人际交往类内容的课文(以下简称“课文”)共20篇,其中一年级6篇、二年级4篇、三年级3篇、四年级7篇。从分布的领域看,个人生活1篇、家庭生活7篇、学校生活7篇、社区生活3篇。另外四年级的综合活动还有2篇。
表1 新教材中人际交往类内容分布
二、新教材中人际交往类内容具体编排
(一)人际关系
基于人际关系产生的媒介视角,新教材中涉及的人际关系有四种[5]:一是血缘人际关系,即以学生为圆心,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甥舅关系以及叔侄、姑侄、伯侄关系等。二是业缘人际关系,指由共同的学业而结成的关系,即师(含学校工作人员)生关系、同学关系。三是地缘人际关系,指因为生活于共同地域之中而结成的关系,即邻里关系(含社区工作人员)。四是趣缘人际关系,指由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朋友关系。例如《我的好朋友》这课中贝贝说:“我叫贝贝,也喜欢跳绳。我们做朋友吧。”
(二)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离不开特定的交往情境,需要根据人际环境的变化调整交往行为。所谓交往技巧,就是个体表现出他人可接纳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并与他人有适当的互动行为[6]。新教材中的交往技巧主要涉及沟通方式、做好自我和善待他人这三个方面[7]。不仅用适当的文字提示交往能力点,还将这些交往技巧镶嵌在各个具体的情境中,借助插图、泡泡提示语等渗透交往技巧线索,力求让学生小步子多循环地观察、学习、泛化,经历良好的交往体验,积累交往经验,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技巧一:架好沟通桥梁。新教材从语言沟通方式和非语言沟通方式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建构沟通的桥梁[8]。首先是语言沟通方式。第一是使用礼貌语言,学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见面语、感谢语、称呼语等。诸如李叔叔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第二是及时、礼貌地应答对方。例如《我是听话的孩子》这课中,用餐时兰兰妈妈问:“好吃吗?”兰兰及时地回答:“好吃。”其次是非语言沟通方式,包括目光、表情、动作、姿态、空间距离、衣着打扮,甚至是词卡、图卡等。如《我和爸爸妈妈》中乐乐用拥抱向爸爸表达爱。
技巧二:做好自我。第一,能主动发起交往。新教材中包含了与人见面主动问好打招呼,得到帮助主动道谢,尝试主动交友,与同伴、邻居等人主动分享玩具、食物,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社区活动,主动邀请他人一起玩游戏和玩具,等等。第二,学会自我控制。要求能配合,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与同伴一起玩的时候讲规则,有先有后、不争不抢,避免人际冲突;遵守纪律,特别是遵守课堂常规以及学校作息时间。第三,能适度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即用合适的方式,如语言、动作等表达自己对他人喜爱的情感。第四,尝试自我介绍和优化自我外在形象。如《我的好朋友》中贝贝的自我介绍;《家庭聚会》中乐乐出门前洗脸、换衣服、梳头,干净整洁出门去。
技巧三:善待他人。善待他人的前提是理解他人。新教材中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理解爸爸、妈妈、老师、社区服务人员工作的辛苦,尊重他们;二是能通过爸爸、妈妈、奶奶等人的言语、表情、行为等理解他们对自己的爱,进而与他们有适当互动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
(三)交往类型
新教材中不仅呈现交往者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四年级下册《打电话》这一课还呈现了借助电话、手机、电脑等进行的间接交往[9],并且同样安排了交往技巧的学习。
三、新教材中人际交往类内容特点分析
(一)凸显对交往对象的认识
在人际交往中,首先是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包括对交往对象的外貌、表情、行为、语言等的了解和推测[10]。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智障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受限,交往能力不足,往往难以获得积极的交往体验,因而不愿意主动结识他人。自闭症儿童则大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感兴趣,基本特点是孤立、有疏离倾向、无视他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以妈妈等特定人物为互动对象[11]。鉴于学生的障碍特点,新教材重视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人,初步沟通,认识他们,建立联系。新教材中《我的大家庭》《学校的工作人员》《我的邻居》等7篇课文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身边的人,包括家人、老师、同学、学校工作人员、亲戚、邻居、社区工作人员等,让他们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对人产生兴趣。
(二)重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其一,亲子关系。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影响着同伴关系等其他人际关系的建立[12]。研究表明,妈妈的拥抱能让大多数发脾气、哭闹的自闭症儿童平静下来,能促使他们露出愉快的表情[13]。新教材中《我和爸爸妈妈》《我是听话的孩子》等4篇课文涉及亲子关系。这4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向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父母的爱,学会通过言语行为、动作行为表达对父母的爱,感受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父母问话时会及时、恰当回应,会配合父母提出的简单要求,听从教导;了解父母的简单信息,知道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辛苦,为爱岗敬业的他们感到自豪等等,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其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它对于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同伴交往能帮助儿童获得许多与他人相处的知识和技能[14]。有研究表明,智障儿童乐于与同伴交往,特别是同一类的伙伴[15];自闭症儿童能与同班儿童积极交往,在同伴交流中会不断增加积极的社会行为,且情绪稳定[16]。新教材中《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玩》等4篇课文涉及同伴关系。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不仅凸显了同伴关系的建立,而且注意帮助学生发展与维持同伴关系,例如《我的家人》中和哥哥姐姐一起玩,与弟弟妹妹分享糖果,《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玩》中一起游戏、主动交往、学会交往规则,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呈螺旋式上升。
(三)注重在交往情境中发展交往技巧
智障儿童的思维发展大多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不足,也缺乏灵活性,难以及时捕捉、解读人际交往中的非语言信息,对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反应较为迟钝,甚至无法作出恰当的回应[17]。自闭症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非口语信息解读困难、分享情感困难、缺乏互惠行为等障碍特征,需要在与他人的语言交往、联合注意和活动交往中学习、提升交往技巧,包括理解他人情绪和表情的表征含义[18]。新教材重视创设具体的交往情境来发展学生的交往技巧,20篇课文基本都渗透了交往技巧学习,并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学生对沟通方式的学习。新教材特别强调使用礼貌用语,因为言之有礼是人际关系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见面语、称呼语或感谢语等贯穿于17篇课文中,占比85%。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则几乎渗透于每一幅人际交往的情境图中。
二是侧重激发学生交往主动性。考虑到学生在人际交往意愿方面的缺陷,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人际交往的意愿、在交往中以主动行为寻求对方的反应,以及及时回应对方。《我的好朋友》等12篇占比60%的课文包含了主动交往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增加交往机会,在人际互动中增强交往能力。
三是突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智障儿童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无法稳定、持续地表现适当行为。约半数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某种程度的认知缺陷,认知不足使得他们在社交游戏规则的理解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19]。新教材中《我是好学生》《我升班了》《我们一起玩》《校园生活有规则》《参观科技馆》等课文都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从而避免人际冲突。
四是引导学生从以自我为中心向理解他人发展。智障儿童自我中心的阶段会持续到八九岁,甚至更大年龄[20],自闭症儿童同样难以理解他人的行为与内在的想法、情感之间的关联。他们都需要积累一定的与人接触的经验,经过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的教育训练,才有可能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事情,理解他人。因此《老师辛苦了》《家人的工作》等6篇课文都重视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关注、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情感等。
新教材重视根据学生从家庭、学校到社区不断扩展的人际交往场域,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同学、邻居等身边的人,了解父母、老师等关系亲近的人,激发学生主动交往的意愿,使学生在具体交往情境中不断学习交往技巧,建立、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五年级起将教授合作等更高阶的交往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