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

2022-03-10王一斯张天津矫翠翠徐萍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南院区山东青岛266033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腹针痉挛性肌张力

王一斯 张天津 矫翠翠 徐萍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南院区,山东 青岛 266033)

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下肢痉挛性瘫痪可导致患者的运动模式异常,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可对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预后。既往,临床对于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西药治疗为主,能够缓解下肢痉挛的同时培养患者肌肉及关节的正常运动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1〕。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木郁风生、水寒土湿内因及外感六淫、情志不遂等外因,导致津液受损,内生痰湿等,表现出血不养筋,出现肢体萎缩,其病位在筋,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温阳益气为主〔2〕。针灸是治疗脑卒中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案,具有整体性及双向调节性,其中温针灸是针灸针法的一种,结合了艾灸与针刺的作用,通过针将热力传入腧穴经络,可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3〕。而腹针疗法是通过对腹部特定穴位针刺来达到治疗目的,可达到调理全身气机的效果〔4〕。本研究拟分析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瞻性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南院区收治的120例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关于脑卒中〔5〕的诊断标准,且经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确诊;(2)中医符合脑卒中的气虚血瘀证〔6〕,主症:半身不遂,舌歪语蹇,肢体软弱,手足肿胀,偏身麻木,次症:心悸自汗,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红,脉细涩;(3)首次发生下肢痉挛性瘫痪。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2)发病前产生神经功能缺损;(3)合并其他严重心肺或肝疾病;(4)有严重出血倾向;(5)双侧瘫痪;(6)合并脊髓损害;(7)合并帕金森病;(8)合并肿胀糖尿病。患者、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方案,并批准实施,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2~81岁,平均(69.63±2.11)岁;下肢痉挛性瘫痪病程15~40 d,平均(25.63±3.12)d。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平均(69.89±2.04)岁;下肢痉挛性瘫痪病程15~42 d,平均(26.01±3.83)d。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干预+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

1.2.1常规干预 口服巴氯芬片(Future Health Pharma GmbH,批准文号H20140326,规格10 mg×20片),20 mg/次,3次/d,每3天增加5 mg(1/2片),最高剂量为80 mg/d,病情稳定后缓慢减药,至30~45 mg/d,连续服用4 w。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者适度屈膝屈髋、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取坐卧位:内收、内旋动作,步行时:盆骨放松训练,伸髋时:膝屈曲训练、踝背屈动作,45 min/次,1次/d,每周训练5 d,持续4 w。

1.2.2温灸针治疗方法 取穴:血海、环跳、风市、丘墟、阳陵泉、太冲;操作方法:左手按患侧穴位,取毫针直刺穴内16.67~50.00 mm,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将毫针捻转1~3 min,点燃15~20 mm长的药艾条套置针柄尾部,保持燃端向下,将患部皮肤进行铺阻燃物,防止火灰掉落引起烫伤,每穴每次持续30 min,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艾灸强度,1次/d,共治疗4 w。

1.2.3腹针治疗方法 取穴:关元穴、中脘穴、下脘穴、双侧滑肉门穴、双侧外陵穴、气海穴、上风湿点穴、商曲穴、上风湿外点穴;操作方法:对穴位部位进行消毒,采用0.18 mm×30.00 mm薄氏腹针,选准穴位,左手固定局部皮肤,右手轻缓进针,进针后,停留5 min,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由浅入深,针刺天地人三部,留针30 min,4次/w,共治疗4 w。

1.3评价指标 (1)下肢肌张力:于治疗前、治疗4 w时采用Ashworth量表〔7〕分级评估两组下肢肌张力,其中0级:肌张力无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受累部分可移动;3级:肌张力增加严重,活动受限;4级:无法活动,肌张力高度增加。(2)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治疗前、治疗4 w时对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8〕,对两组下肢痉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痉挛指数(CSI)〔9〕,其中Fugl-Meyer评分包括17个项目,每个项目0~2分,总分34分,下肢运动功能越好分数越高;CSI包括腱反射、阵挛及肌张力,总得分为16分,分数越高痉挛越严重。(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于治疗前、治疗4 w时,采用Barthel指数〔10〕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等10个项目,共计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4)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比较 两组治疗前Ashworth量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w时,两组Ashworth量表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Ashworth量表分级比较〔n(%),n=60〕

2.2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CSI评分、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w,两组Fugl-Meyer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SI评分低于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Fugl-Meyer评分、CSI评分比较分,n=60)

2.3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37.45±6.41)、(38.06±6.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w,两组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58.31±8.69)分〕高于对照组〔(48.45±7.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 论

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下肢痉挛性瘫痪可引起肌协调异常、肌张力增高,造成刻板运动模式,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平衡及行走,妨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尤其是老年患者,不仅影响其独立生活能力,同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1〕。既往临床多通过药物治疗缓解下肢痉挛,并通过康复训练对下肢进行功能训练,形成新的训练通路,使失去的运动功能得以恢复,但效果并不理想〔12〕。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属于“拘挛”“经筋病”等范畴,主要是因机体气血逆乱,血溢于脉所致,病机为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温阳益气为主〔13〕。

温灸针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功能,通过针体利用艾灸热力,产生温热性刺激,同时结合腧穴作用,达到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温通经络,回阳救逆的效果〔14〕。而腹针疗法是通过对腹部特定穴位进行针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针刺气海穴、关元穴可补益回阳,培肾固本,针刺中脘穴与下脘穴可达补脾胃,调理全身气机之效,针刺滑肉门穴、外陵穴可达补益肝肾,调和阴阳气血,补益肝肾之效〔15〕。本研究结果说明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采用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分析原因,可能是温灸针可促进血液循环及神经细胞轴突出再生,刺激牵张反射,减轻痉挛侧肌张力亢进,起到抑制痉挛的作用,刺激患肢的运动与感觉功能,预防肌肉萎缩,提高膝腱与跟腱反射活动,促进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伸展、屈曲及内收等动作,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协调能力,改善下肢肌张力〔16,17〕。而腹针通过针刺双侧滑肉门穴、双侧外陵穴,通条气血,使经期上输下达肢体末端,针刺上下风湿点穴可调整肢体局部血运进行调整,有效激活患者的感觉功能,使康复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减少,促进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18〕。

本研究结果说明腹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其原因,温针灸借助艾叶挥发油的镇痛、抗过敏及抗炎等作用,对外周神经传入系统进行,有效改善机体内环境,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进行抑制,产生分离运动,对痉挛模式进行抑制,有效缓解患者的痉挛状态,增加患者的痉挛肢体肌力量,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继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9〕。而腹针疗法可调动远端头部下行与手足经气及腹部向下肢输布的经气相济、相续,连接全身经气,气血通畅,缓解痉挛状态,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捻转进针,增加得气强度,改善机体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继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0〕。此外本研究还说明温针灸的使用并不会引发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综上,腹针联合温针灸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痉挛程度,可促进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猜你喜欢

腹针痉挛性肌张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