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索
2022-03-10徐兴云
摘 要: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进而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进而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基于问题驱动视角,从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凸显问题本质,渗透数学思想;基于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设置启发问题,拓展解题空间;培养解题技巧,促进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作了相应的探索,以期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问题视角;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02-0046-03
作者简介:徐兴云(1985.10-),女,江苏省连云港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抓手,通过对所设置问题的有效启发及引导,从而促进教学任务高效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的明显提升,从而可以高效分析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并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得以显著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教学价值,要基于教学主题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堂.
1 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实际应用时,常常围绕某个主题或某个关键知识点,设置不同方向或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或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并伺机加入更多的数学元素,让学生在一个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里更好地拓展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驱力,并循序渐进地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一个个不断地问题提出与解决过程中,数学思维得到持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得以强化,最终实现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章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问题驱动法,帮助学生去强化对这个章节的理解,提升自身对“等腰三角形”数学知识的具体认知.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发问“一个等腰三角形,底邊长是7,腰长是6,周长是多少?”因为这道题属于相对简单的基础题型,并明确了腰长及底边的具体数值,主要考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定义的掌握程度,学生在略微思考及计算后可以很快得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就可以在这个问题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做出一定延伸,设置“如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6,另一边是7,其周长是多少?”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的认知.通过转化问题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最终得出两个答案.最后,教师可以再出一题“如果一边长为6,另一边长为3,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吗?如果可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从而将学生已学知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予以贯穿到新学习的知识中,进而检测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融汇程度.通过对这样一系列关于等腰三角形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成功地进入到了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情境中来,进而有效启发了学生思考,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以及“等腰三角形两腰长相等”等性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联系各个知识点,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自身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很好提升.2 凸显问题本质,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教师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凸显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提升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进而实现数学思维的真正培养.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功能,将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教学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去探究、理解并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关于几何方面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会使用到辅助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直接叫学生添加辅助线,而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明白添加辅助线的背后原理是什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不同辅助线的应用目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技巧,加深对辅助线的功能理解,提升学生的几何问题解决能力.
3 基于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关注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时候,要考虑到班级每一个层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要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升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促进班级学生数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具体而言,对于优等生,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具备较强的挑战性,要能够促进这部分学生的巩固提升;对于中等生,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其主动思考的习惯,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后进生,则应当着眼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正确理解.
比如,在“定义与命题”章节的教学中,针对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想法及学习行为,教师可以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帮助后进学生正确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强化中等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促进优等生反思自己的错误想法,进而端正学习态度.首先,教师给学生列出一些条件(1)两直线平行(2)两角相等(3)同位角相等(4)对顶角(5)内错角.然后,让后进生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去构建一个真命题,中等生则构建一个真命题及一个假命题,而优等生不仅要以“下定义”的形式完成一个命题,还要负责结合自己的理解为后进生详细讲解正确的“下定义”方法.通过基于学生差异设置这样不同类型的问题,各类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不仅很好地满足了班级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已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4 设置启发问题,拓展解题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启发类问题,利用多样化的题型解法,来有效拓展解题空间,让学生在研究多元化的知识题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积累及内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构建“以生为主、以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进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5 培养解题技巧,促进能力提升
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较之与小学而言,不仅学习内容较为庞杂,同时所学知识的难度及深度也大有增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不再显而易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种数学学习现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定义、公式等方面的知识,构建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解题技巧,才能实现数学解题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技巧,进而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師可以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有效发挥错题的功能及教学价值作用,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反思,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而实现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及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幂函数”章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出“(1)x3+x4=x12,(2)x2+x2=2x4,(3)(-2x)2=4x2”这样的一道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一个式子是正确的.这道题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幂函数的同底数运算以及混合运算,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为快速地正确解题.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所学知识,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幂函数的相关计算法则,看是否是因为知识漏洞以致影响解题结果及解题效率.通过结合所掌握幂函数的知识,辅之以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学生最终可以得出“最后一个式子正确”的答案.通过启发式的数学问题的有效驱动,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更为自觉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实现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检测自身所学,实现查漏补缺,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合理设置数学问题,并运用驱动方法设计出丰富的启发性数学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解题效率的提高,实现数学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教学法具备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其运用,要基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针对性,促进班级学生数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秀良,郑德友.运用问题驱动激活数学课堂——问题驱动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158.
[2] 潘永贵.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3(34):2-3.
[3] 朱燕琼.问题驱动意义下中学数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7):60.
[4] 杨芳.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229-230.
[5] 李晓琴.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李 璟]
309850033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