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文物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2022-03-09刘恒娟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县级保护现状

摘要: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保护好文物资源是做好收藏、宣教、展陈等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县级文物资源众多,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地域、人员、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县级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面临种种亟待解决的困境。本文结合天长市现状,进一步探索县级文物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出路。

关键词:县级;文物资源;现状;保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是历史的遗存,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是对全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维护,对于增进民族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推进文旅融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在新石器时代,天长就有人类居住,秦汉时天长隶属广陵郡,两晋时期称石梁郡、石梁县,隋朝时改石梁县为永福县,唐初复称石梁郡、石梁县,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生日的千秋节而特设千秋县,天宝七年(748年)改为天长县,寓意“千秋福地,地久天长”。悠久的历史,为天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天长市虽文物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但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寻求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平衡,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文物资源,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现状

(一)境内资源

天长境内文物资源丰富,马家墩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吴王濞于铜城建行宫,梁建石梁城;三角圩汉墓群规模之大、文物之多,在当时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宋包拯治理天长时曾命名的胭脂山依然巍然耸立;邑人朱寿昌弃官寻母,列“二十四孝”之首,碑祠于秦栏;明镇远将军沃田抗倭殉难东郊,境内筑有沃公墓、沃公祠世代纪念;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所留下的抗大八分校旧址(图一)等革命遗迹,成为革命教育的鲜明教材。

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天长市共有18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古遗址22处、古墓葬38处、古建筑49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9处。全市境内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4处,其中6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保护难点

不可移动文物分布较散,有一些在市区,很多都在偏远的镇村,只能在属地聘用一些业余的文物保护管理员,这些业余文保员往往专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只能从事看护等基本工作,无法分担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和保护工作。大多数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年代久远,面临加固、整修、维护等现实需求,受风吹日晒等自然影响,加之地方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缺少修缮人员、城镇化建设中的破坏等社会因素,很多不可移动文物有名无实,失去原有的保护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全市登记消失的文物点就有31处之多。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都有相应的保护经费,但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没有专项的财政资金投入,严重影响文物资源保护力度。此外,由于监管的缺位,文物犯罪也时有发生,近年来,天长市破获了文物犯罪事件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摸排文物犯罪线索和案件4起。

(三)解决对策

1.制定保护措施,明确目标任务

依照《天长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规划》,统筹指导,有关部门可以编制印刷《不可移动文物图录》,加大宣传力度,科学保护,通过提升文物级别的方式,如积极申报抗大八分校旧址、天长市图书馆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一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清检力度,将全市范围内有价值的建筑、古迹等资源申报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保护机制

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摆正保护文物与经济建设、发展旅游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一项“政绩”。天长市各级政府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五纳入”要求,将文物保护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除了投入资金,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文物保护工作也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支撑。对于天长市文物点分散的现状,可以引进GPS定位和报警系统,应用巡查管理系统等技术,提升文物保护的工作效率,有效确保文物安全,多管齐下,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筑牢屏障。

3.鼓励多方参与,规范保护管理

文物保护工作牵涉面广,不是文物管理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任务,可根据天长市实际情况,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组织文物、自然资源、住房与城乡建设、宗教、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检法部门,各方齐心协力,共同负担文物保护重任,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鼓励人人争当文物保护员,形成全社会人人爱护文物的氛围。

二、可移动文物资源现状

(一)馆藏资源

天长市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大多数收藏于天长市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始建于1992年,现有馆藏文物1 76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0件(套),二级文物84件(套),三级文物707件(套)。馆藏的木工工具、环形玉龙、漆器等品相好,工艺精湛,堪称精品(图二至图五)。

(二)保护难点

天长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也非常有限,缺乏专业从事考古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系统性的培训学习流程,馆藏漆木器脱水、文物复制和修复等工作至今无法独立开展,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交由专业机构处理。由于天长市机构改革,文物管理所的部分职责,比如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管理和田野发掘等工作全部移交给博物馆,大大加重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负担。博物馆馆藏器物的维护和预防性保护也缺少相应的项目资金,难以满足一些珍贵器物的保存需求,尤其是馆藏漆木器对于环境的湿度、温度要求非常高,天长市博物馆建馆较早,现有的展陈环境老旧,难以匹配。

(三)解决对策

1.强化活动开展,让氛围“浓起来”

馆方可以结合“博物馆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文物保护讲座、文物保护宣传展览并开展文物保护知识竞赛、张贴文物保护宣传标语;邀请大众走进博物馆观赏文物,开展文物保护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贴近百姓生活的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融媒体、互联网等平台,深入宣传文物的重要价值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宣传手段,让人们能更加近距离地接触文物知识,了解文物内涵,熟悉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2.加强队伍建设,让人员“精起来”

人才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核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队伍,才能保证文物保护的工作有抓手、有进度、有成果。一是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应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参加文物保护专题讲座、业务技能培训等,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强化学习;二是要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引进考古、文物修复等专业技术人才,并通过业务考核的方式入職上岗,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填补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位;三是加大人才激励考核力度,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获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在年度先进个人评选、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推动新馆建设,让文物“活起来”

天长市博物馆建馆较早,设施和展陈环境老旧,为了给珍贵的文物营造良好的保存环境,也为将让文物资源更好地展现给观众,应积极推动新馆展陈设计,新馆的建设要集人性化、科学化、趣味性于一体。馆藏的珍宝环形玉龙和木工工具可单独设置展厅,另设通史厅,全面展示天长市出土发掘的历朝历代的珍贵文物,同时应用声光电技术、场景模拟、互动体验等手段,提升观赏性和趣味性,让文物“活起来”。

三、结语

保护好文物资源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科学研究作用,是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作为文物工作者,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更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世负责的态度,做好新时期的文物资源保护工作。

作者简介

刘恒娟,1986年12月生,女,汉族,安徽天长人,文博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利用。

1642500783220

猜你喜欢

县级保护现状
县级区域雨量站观测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