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 物华天宝
2022-03-09李捷
摘要:甘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后推出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是博物馆的主要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420件(组),展出享誉中外的铜奔马、铜车马仪仗队、东罗马鎏金银盘等珍贵文物,是丝绸之路开拓、畅通、繁荣的历史再现。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物鉴赏
坐落在金城兰州、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凭借陇原大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汇集了甘肃地区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宝藏。馆藏文物以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甘肃彩陶、商周青铜器、秦汉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魏晋佛教艺术粹宝等珍贵文物最具特色。
甘肃省博物馆于1999年进行新馆改扩建,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推出的基本陈列《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所展出的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展览以丝绸之路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类精品文物展示从青铜时代起至宋元时期甘肃境内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呈现了文明交流与文化融合。“丝绸之路三千里,中华文明五千年”,地理空间和岁月记忆成为陇原大地最具概括意义的语言符号。
一、史前彩陶
彩陶是甘肃省博物馆藏品中数量庞大的展品主力军,收藏量在数万件以上,时代序列链条紧凑完整。从马家窑文化开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四坝文化,相互继承又各有特色。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甘肃彩陶,大部分为考古发掘品,出土地的范围东到子午岭,西抵大漠,南至白龙江流域,几乎县县有精品,处处有遗址。多样的器形,加上制作精良,纹饰繁缛,甘肃彩陶被誉为“中国史前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出土于秦安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出土于甘谷的鲵鱼纹彩陶瓶是仰韶文化彩陶中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两件文物。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器物,距今5 500年左右,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高32.3厘米。瓶口装饰圆雕女性头像,两侧和后边披发,额头留着刘海,眼、嘴雕有孔洞,两耳有小穿孔,当为系饰物。腹部纹饰为弧线三角纹和斜线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纹饰规整而富于流动性。有学者认为这件珍贵的带有人面雕塑的彩陶艺术品,当是中国农业社会中代表丰收的女神形象。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5 200年左右,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高38.4厘米。腹部用黑彩绘出人头鲵鱼身的图案,构成一个闭合三角形。鲵鱼纹彩陶瓶腹部的图像,有学者认为可能和早期的农业神灵有关。
旋纹尖底彩陶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4 800年左右,陇西县吕坪遗址出土,高16.8厘米。腹部饰黑彩,肩部下腹绘连续旋涡纹三组,神秘、浪漫又迷人。马家窑文化彩陶数量众多,兰州地区、临夏盆地、六盘山的西北侧地区被认为是马家窑彩陶精品的集中出土区,彩陶器形端庄,陶胎细腻,纹饰繁缛而又不失规整。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齐家文化彩陶的纹饰和器形已经受到来自欧亚内陆地区的影响。辛店文化中太阳纹、动物纹开始出现,沙井文化的倒三角纹饰颇具特色。
三狗钮盖彩陶方鼎(图一),四坝文化陶器(距今3 900~3 400年),玉门市火烧沟墓葬出土,长23厘米,高27厘米。鼎盖上立体的三只竖耳犬雕塑(有专家认为是狼),展现了欧亚内陆艺术理念的东向影响。方鼎上原绘深灰色凸彩网带纹,现已大部分脱落。
二、早期金属器
泾河、渭河流域是周秦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平凉、庆阳、天水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既与中原地区有传承关系和相同之处,如青铜礼器所体现的商周文明庄严肃穆的宗族礼教特色,又有戎狄文化善于搏击的灵动风格。早期的秦地是西汉水上游一隅狭窄的区域,史籍中称为“西”“西垂”。20世纪末期发现的礼县秦先公墓,揭开了秦王室物质文明的神秘面纱。“秦公”鼎、“秦公”簋、鸷鸟形金饰品等均为秦公墓出土的珍品。“铜诏铁权”是秦在西部地区经营和发展的见证,鼎形铜灯蕴含着战国时期秦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翼兽形提梁盉则是秦与欧亚内陆广大区域交流来往的象征性物品。
玉人形铲,西周,灵台白草坡墓葬出土。这件玉人圆雕赤膊无衣,裸身站立,螺髻为一蛇形虎头物盘绕而成。面相宽颊尖颏,目深陷,鼻大而挺,双耳穿孔,双手下垂捧腹,双足并拢作坡形铲状,它是断定类似传世玉器年代的一件标准性器物。关于玉人的形象,有观点认为:此俑是螺形发髻,不同于戎族“被发”的风俗,表明是华夏人的形象;另一種观点认为:玉人具有南方气候炎热地区民族的特色,是我国上古的西南夷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玉人深目高鼻,有西域人种特征[1]。
口唇纹鳞形金饰片(图二),春秋,传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征集品。长11.9厘米,宽8.8厘米,长方形,一边为圆肩略呈弧形,至中间呈小三角突起,状似鳞片,另一边平齐,左右下角穿有钉孔二个。推测为系束用途,片内錾刻纹饰,外层装饰不封闭口唇纹,内饰两组重环式口唇纹,整体似“宫”字。纹饰设计大气,制作工艺精美。金饰片为秦公大墓棺椁外饰,以小金钉固定外表,似作羽鳞状排列。
兽首鸟身提梁盉,战国,泾川出土。盉体被设计为一四足怪兽。张嘴的兽首为流,略翘的短尾为鋬,肥圆的兽身为器腹,粗矮而趾爪向前的四腿,即为盉的四足。提梁呈龙形,盖中心亦饰一小翼兽为纽,盖与器身用一小环连接。器腹两侧各浮雕一飞龙,龙体遍饰鳞纹。龙作回首状,并各有五条扬起的羽翼。两只飞龙恰构成兽的双翼。
三、繁盛时期的丝路文物
一支商队,从东部的子午岭出发,跨泾河,翻越六盘山,渡过黄河,到达河西走廊西部的浩瀚戈壁,行径1 500公里。如果将中华文明起源比喻成由层层花瓣自然叠成的美丽花朵,那么晋陕豫相交界的地区就是花朵的花蕊,甘肃就是近邻花蕊部分的一枚嫩瓣,鲜艳而又夺目。张骞奉汉皇之命出使西域,汉王朝设立河西四郡,建汉代长城“隔绝羌胡”,“断匈奴右臂”。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中的“驿置道里簿”复原了从长安经固原(今宁夏固原)的“高平道”和经过天水的“陇道”,地处走廊东端的凉州是两汉王朝着力经营的河西门户,这里人口密集,农田纵横,牛羊成群。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和车马组,生动写实,是汉代铜雕文物中的杰作。磨嘴子汉墓出木轺车、六博俑、屯戍人物图刺绣、《仪礼简》复原了汉代河西交通、贵族娱乐和文化生活,是丝绸之路畅通、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彩绘木雕六博俑(图三),汉代,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俑高29厘米。两位老者从事的下棋活动,称为“六博”,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娱戏。两位老者着条纹袍,跪坐,各执手伸向棋盘,紧张对峙。楚辞《招魂》云:“菎蔽象棊,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这反映了战国前后这种小游戏已流行于荆楚一带。
神祇纹鎏金银盘,铸造地点为地中海沿岸,铸造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左右。大约在公元4~6世纪传播到中国。靖远县北滩乡出土。直径31厘米,盘内满饰浮雕葡萄枝蔓纹饰,其间有小鸟等飞禽,中圈为希腊奥林匹斯十二神浮雕,中间为倚豹、执杖的西方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件典型的西式银盘是丝绸之路上东西交流的珍贵见证。
魏晋壁画墓彩绘砖,墓室中的画砖创作时间早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是当时墓葬装饰的主要手段,一个墓室的画砖汇合起来就构成一幅墓室壁画,每一块画砖就是一幅独立的古代人物风景画。每一块砖面都有一个故事,鲜活、亮丽,耐人寻味。《驿使图》上,驿使高举信件,传马腾空向前,边塞烽火狼烟,军情紧急关天。农耕、放牧、采桑、出行、厨作等题材的画面是魏晋时期河西安定、平静的社会状况的写照。
三彩骑马俑队(图四),唐代,秦安叶家堡唐墓出土。俑骑马总高37厘米,其中一男性骑马俑,深目高鼻,留浓密胡须,当为胡人相貌,说明当时东西方贸易密切,商人、工匠、军民的大量往来迁徙,促进了新的民族形成和科技文化发展,使地理形状本狭长的甘肃却显露出多元文化的特性,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的繁盛。
汉唐时期,丝路畅通,商队东来西往,三千里的陇原黄金地段上遗留无数珍奇异物,西式神祇纹鎏金银盘上方的西方神祇、秦安唐墓出土的胡商驼队,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无数驼铃摇过客,欲驮白练到安西”的历史长河之中,带回到古道西风胡马嘶鸣的历史图景之中,对研究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传播借鉴具有重要价值。
唐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繁荣,陆上丝绸之路活动减少,但并未从此中断,宋、金、西夏、吐蕃等政权和各朝商旅仍然通过丝绸之路同西域诸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简介
李捷,女,甘肃省博物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参考文献
[1]阳飏.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里的青铜王国[N].甘肃日报,2016-0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