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客家锡器的兴衰历程

2022-03-09陈思嘉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摘要:本文从客家锡器入手,揭示锡器是如何从盛行一时,再到无人问津,最后成为精致工艺品的。闽西客家锡器是客家的重要器具,也是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在闽西客家祖祖辈辈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众多民间工艺中也显得别具一格。新时代的发展,使锡器这个古老工艺在现代绽放出新的光彩。闽西客家锡器的独特工艺与富含的中国传统族群精神,在闽西这个特定环境中,与新思想碰撞融合,带来了独特的锡器文化。

关键词:文化传播;古代锡器;闽西客家;民间技艺

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我国锡矿分布不均,因此许多地方对锡的运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征。闽西客家锡器主要指位于福建西部客家族群使用的锡器。随着时代变迁,锡器渐渐退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是因为时代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于传统历史文化下的新锡器。

一、锡的特性

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是“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是一种比较容易冶炼的金属。它的熔点很低,只有232 ℃,因此,只要用普通火焰就能使它熔化,成为像水银一样的液体。锡的提炼相对冶铜、冶铁、冶铝较简单,锡石与木炭放在一起烧制,便能从锡石中将锡还原出来。由此推测,古代人恰巧在有锡石的地方用火,锡石被无意中还原,熔化的银光闪闪的锡液被人们发现,于是锡的冶炼便得到广泛应用。

锡有着不用于其他金属的特性。在不同的温度下,锡有着不同的表现。在-13.2~161 ℃的范围内,锡的状态是最稳定的,为“白锡”。当温度在160 ℃以上时,锡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变成一碰就碎的“脆锡”。当白锡处于温度低于-13.2 ℃的环境下,它就会由银白色逐渐转变成一种煤灰状的粉状物,这种粉状物叫作“灰锡”。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叫作“锡疫”:白锡只要一碰上灰锡,哪怕只有一点点,白锡马上就会向灰锡转变,直到整块白锡全部转化为灰锡,而灰锡可以通过加热再次熔化,复原成白锡。这就是锡的三种状态。

中国工艺品有着传统的独特审美。“材美工巧、形优色佳”即材料美、做工美、造型美和色彩美。锡本身是一种呈银白略带珍珠色的金属,一般越接近银的色泽质地越好。锡金属延展性强、硬度低、容易冶炼的特点,使其在古代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锡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在表面形成氧化膜,氧化膜会阻止进一步的内部氧化,因此锡在现代工艺中常被用于防锈涂层。锡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下往往也能保持原有的光泽,耐腐蚀。

锡除了不易生锈以外,还具有隔热防潮的优点,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锡质茶叶罐,锡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还可以防止茶叶味道外泄。这些用途充分利用了锡隔热防潮的优良特性。旧时民间还常用锡汤婆暖床,用锡壶烫酒,则是应用了锡良好的导热性能。除此之外,锡还有杀菌、净化水质的作用,在井水中放置锡金属可以净化水质,所以在个别地区常常能看到锡与水井融为一体的情况。

二、锡器在中国的发展

锡矿在我国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并使用。锡虽然熔点很低,但在自然界中很少有纯锡矿石的存在,一般以矿石锡石、黄锡矿、圆柱锡矿、硫锡铅矿和辉锑锡铅矿等形式存在。锡的提纯较复杂,因此锡金属虽然很早就被人们发现,但多是用于青铜合金的制作。青铜可以看作是以铜为基的铜锡合金。我们常说的青铜器,多为铜锡合金、铜铅合金或铜锡铅合金。当然,不仅古代中国运用锡合金,像埃及、印度等国家也有使用锡合金的记载。商朝后期,锡不再以铜锡合金的形式而存在。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锡器在明清时期被真正推广。手工制作技艺的逐步提高,使锡器在民间得到普遍应用。

三、闽西锡器的来历

客家人,指祖上为逃避战乱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后定居在福建省西部深山中的移民體系,简称闽西客家。其文化带有浓重的儒家思想,尊崇孔孟之道。客家人远离中原,来到了多山的闽西,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使儒家思想与闽西的土著文化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深山环闭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同时使客家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与本地文化逐渐融合,衍生出闽西地区独特的客家文化。

闽西客家锡器中最负盛名的是“四堡锡器”,最初从南宋的浙江一带传入。由于闽西独特的丘陵地理环境和文化的特殊性,最终在此地形成了具有群体社会性的闽西锡器。四堡是地理名称,位于连城县西北,是县内最北的乡村,南邻北团,西接长汀,东部和北部靠清流,属汀、连、清三县结合部。四堡锡器遍布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明清时期,四堡锡器极盛,在农闲时期,四堡当地的居民有九成的农户以走街串巷打锡为业。

四、客家传统锡器的技艺特征

福建闽西境内有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独特的多山丘陵环境深深地影响了闽西客家人的习俗和思想,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器物的制造就是思想文化的表达。匠人们把他们的信仰和社会文化默默地在锡器的塑造中表达出来,用锡器之美向世人展现闽西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闽西客家锡器虽源于浙江,但不似江南锡器的高雅、写意,更不像北方锡器的粗犷、豪迈,与相邻的闽南锡器、台湾锡器的细腻雕刻也有所不同。闽西艰苦环境造就了闽西客家人的朴实,这一地域特性也被带到闽西锡器之中,器物的核心要素便是使用功能,朴素、便捷、实用是闽西锡器的特点。闽南锡匠善于锤打,造出具有纹理的表面,使素面的锡器简约而不简单。锡匠们也会运用汉族传统纹饰,如福寿双喜、飞禽神兽、花草鱼虫等具有美好寓意的纹样来装饰锡器。

商周时期,古人就用青铜打造礼器,闽西锡器继承了这一用途。客家人敬重祖先,注重传承,对祭祖极其看重,如客家传统中的“祭祖锡制五供”—香炉、一对烛台、两个香筒,祭祖用的贡盘、神龛下的酒杯,是闽西客家人必不可少的祭祖礼器。这类锡器小巧精美,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锡器同时也是婚嫁礼器。在闽西,富裕人家嫁女儿,便会让人打造一堂锡器,共八件,分别是酒壶、茶壶、油壶、腊壶、暖壶、龙凤壶、烛台、灯台,刻上女儿的名字,也会附上锡器师傅的名号,表达对婚姻的祝福。普通人家的打造数量可能减半。

錫器不仅是礼器,也是重要的日常用具。锡器有净水的功能,常常被制作成酒具,如酒杯、酒壶、酒樽等。闽西多深山,环境艰苦,锡器密封性好,可以储藏粮食,用于酿酒。锡器有着导热快、散热慢的特点,满足加热和保温的日常需求。寒冷的冬天,一碗温酒,能帮助客家人驱寒暖身,度过漫漫寒冬;酒不仅可以自饮,还可以招待客人。锡器影响着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锡器的制作工艺问题,容易混铅,因此使用者也可能会出现锡壶中毒的现象。

五、客家锡器的凋落

锡器由明清盛极转衰,到如今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属类工艺品的产量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短短三四十年间下降了七成,客家锡器自然也大不如前。四堡周边的打锡师傅,从鼎盛时期的五百多人,到仅剩几十人。究其原因,首先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代替锡的新材料越来越多,例如玻璃、塑料、不锈钢等,使锡的可替代程度越来越高。在提纯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多会掺杂铅金属,致人铅中毒,这也使人们更愿意使用可以代替锡的新材料、新产品。其次,从文化角度阐释,锡在过去与礼制、祈福等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现如今传统的儒家礼制文化渐渐衰落,传统的村落婚庆、祭祀仪式逐渐简单化,这些场景中的锡器使用越来越少,锡净化水的作用也被自来水厂取代。最后,锡器制作工艺受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的冲击,却始终因循守旧,难以被年轻人接受,最终使锡器走向凋落。

六、锡器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中似乎越来越少见锡器。在如此逆境中,坚持在锡器制作第一线的传统锡匠艺人却并未放弃,始终坚守。穷则思变,手艺人基于现实情况,作出了策略上的调整,突破低端日用市场,转而走向高端收藏市场。日常生活中锡器虽逐渐减少,但锡器却从未离我们而去,在高端市场,锡器已经悄然成为精美的收藏品。虽然锡器行业的从业人员与规模相比从前大幅减少,但产品的平均利润上升了很多。锡器承载着近三千年的历史,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相信随着制作方向的转型,锡器一定会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简介

陈思嘉,1997年12月生,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梁颖瑜.古代锡器审美特征与当代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1(6):202-204.

[2]罗晓燕.闽西客家锡器源流与风格探微[J].收藏与投资,2020(10):53-56.

[3]王庆娟,朱征,张金成,等.晋升公平概念及效用机制的探索—一项质性研究[EB/OL].(2021-09-24)[2022-02-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10922.1949.004. html.

[4]罗晓燕.闽西客家锡器源流与风格探微[J].收藏与投资,2020(10):53-56.

[5]黄璐,张煜.古老的锡器 不老的手艺[J].宁波通讯,2018(2):72-75.

[6]佚名.手工锡器 终将物以稀为贵[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6(5):32-33.

1119500783229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