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对关系范畴

2022-03-09李亚欧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环境问题,就“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等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深刻作答,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一整套科学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本文以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文明、国内与国际四对关系范畴为切入点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文明;国内与国际

[作者简介]李亚欧,中共晋中市委党校讲师,山西晋中 030600。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2-0026-0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本文以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文明、国内与国际四对关系范畴为切入点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

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基础的关系,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随。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史,其间经历了人类顺从自然的“听天由命”、人类征服自然的“人定胜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

习近平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到:“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观点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第一,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②,就是说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③,人类既有有机的身体,也有无机的身体,无机的身体和有机的身体共同构成人类;第三,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生产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劳动是联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归结起来,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与作为实践客体的自然彼此联系起来,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双重属性体现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就人的自然属性而言,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性的自然需求集中反映在对自然的物质欲望,而需求或欲望的满足往往受限于客观规律,人类只有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与发展。“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在同自然的互动中实现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发展。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人类作为具备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社会属性体现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关系:一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二是人通过劳动实践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人类征服自然,自然反之报复人类。从人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时期,“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④,与巨额物质财富相伴而生的是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贪婪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接连发生,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的煙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等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于是,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由服从、征服转变为和谐共生。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精髓要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生命共同体”论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⑤人类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仅仅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既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做盛气凌人的主宰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汲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观点的精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引申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丰富与拓展了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来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征服与被征服发展为二者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马克思提出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⑥,其内涵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理念更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域,着眼于最终达成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二、从生态与发展的关系理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生态与发展关系的辩证把握。生态,即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即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基于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刻阐释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即著名的“两山”理论。“两山”指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前者代表生态环境保护,后者代表经济社会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可以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起初是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有感而发,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由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国际演讲而进入全球视野,“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⑦“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的关系背后反映的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把握。

回顾历史,无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都经过“重发展轻保护”“先发展后保护”的畸形发展阶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发展成就相伴而生。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线性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粗放扩张规模、严重污染排放来积累物质财富,而大量消耗资源和无序排放污染必然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然也就难以避免陷入是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的“两难”境地。《之江新语》收录了习近平主政浙江发表的系列短论,在《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一文中,习近平一语道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既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的这一对矛盾,并且认为只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能实现“两难”到“双赢”的转变。

纵观现实,譬如陕西秦岭违建别墅事件、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等,诸如此类,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究其根本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接踵而至。那么,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如何解决?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就是这一问题的最优解。

从思想上廓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如何发展提供了思维前提。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放任生态环境问题而不管不顾,同样,不能因为生态环境重要就忽视经济发展而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两山”理论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喻指“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为理论遵循,科学阐释了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二者如何转化呢?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以黄金分割点原则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促进发展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理论思考的逻辑起点,密切关注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冲突,寻求生态与发展二者的协调平衡,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即发展与生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两山理论,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既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价值遵循,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从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理解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是从历史角度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考量。人类文明随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兴衰演替,这是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历程中得出的重要结论。纵观历史,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充分印证了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发端于良好生态的河流区域,然而,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这两大文明却终结于生态环境的衰退尤其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长江与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滋养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资本主义的逐利性使得工业革命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贡献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但也让其经历了“世界八大公害”的阵痛。

习近平深谙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以人类文明作为历史切入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深刻阐释,高屋建瓴明确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⑧的科学论断,既是对人类文明更迭的历史反思,也是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观照。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就是人类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将其控制在自然生态可调节、可控制的范围内。今天的发展不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短期利益也不能成为长远利益的羁绊,当代人的需求更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发展。

站在历史的高度,习近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讲“生态”与“文明”双重维度的契合观点是一致的。

四、从国内与国际的关系理解建设美丽中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美丽中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世界瞩目,然而辉煌成就的背后却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沉重代价,自然资源支撑不住,生态环境容纳不下,经济社会承受不起。面对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部署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与细化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更以清晰的时间表和明确的路线图擘画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美丽中国既复杂又艰巨,涉及到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消费方式、制度保障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非一人所能完成,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久久为功,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发挥多方力量以共建美丽中国。

环顾地球,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危机、资源能源危机使地球陷入严重的生态赤字,《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以地球生命力指数和生态足迹两个指标揭示了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地球生命力指数自1970年以来下降了60%,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生态足迹表明40多年來,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超过地球的可供给能力,地球严重生态超载。⑨自然生态不承认任何行政边界,全球生态危机已经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全球而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全球性生态危机也不是某个国家仅凭自身力量就可以独自解决的,唯有携手合作、共同参与,才能解决好这一全球性课题。基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带来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各国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公平、公正、合理、有序开展。

中国正在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全世界共同发展的高度和立足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视野,追求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必须从这样的立意和高度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意蕴。对中国而言,大国身份决定其承担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和全球生态治理的双重责任,这是大国责任和国际义务。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时向世界承诺——中国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充分彰显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从而为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领域赢得话语权。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考量,这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赢得世界回响。2016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的报告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发布,就是世界对中国的肯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提升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⑦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2013-09-08.

⑧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

⑨WWF《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指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40年间消亡60%[EB/OL].http://www.wwfchina.org/pressdetail.php?id=1861.

3784500559524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