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宣传报道

2022-03-09张延情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宣传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大生产运动是中共中央根据客观实际需要作出的争取抗战胜利的战略决策,它的实行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新中华报》在边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范围内充分发挥了媒体特有的功能,积极配合抗战需要,广泛发行,发挥了其他机构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帮助党和政府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动员,尤其在大生产运动中更凸显了它的价值。

[關键词]《新中华报》;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宣传

[作者简介]张延情,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2-0018-03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1931年12月11日创办的《红色中华》。《红色中华》从创刊开始经历了停刊、复刊,1937年1月29日第325期起改名为《新中华报》,由中共中央机关报改为苏维埃政府机关报,于1937年9月9日第390期起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41年5月5日终刊,5月16日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阵地,也是介绍陕甘宁边区抗日救亡运动和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阵地,是党的重要喉舌。在版面设计上,第一版面是相关社论和各地战斗取得的最新成绩;第二版面主要是国际形势及中共对战时形势的判断;第三、四版面主要是对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和边区开始不断发生摩擦,不仅停发八路军的薪饷、弹药和被服等物资,而且动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外界对边区和根据地的支援。再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迫使原本自然经济条件艰苦,生产力十分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局面。加强边区经济建设,加倍提高边区生产,以保证武装部队的给养,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便于粉粹日寇和亲日派的武装进攻及经济封锁,从经济上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陕甘宁边区,以继续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就成为此阶段的中心任务,也是配合军事上保卫边区的重要任务。《新中华报》对党进行的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以及对边区各地生产情况的详实报道,为大生产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新中华报》坚持有利抗战的原则,对公共舆论进行引导,动员社会群体加入生产劳动

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延安,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爱国人士纷纷从沦陷区、国统区和大后方投奔延安,有的从事大后方的各项建设活动,有的进入延安抗大、陕公、鲁艺等学校学习。这些脱产人员大量增加,给陕甘宁边区的物资保障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特殊地区,生产很快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群众和干部集中力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急需要动员社会各群体搞生产来解决长期抗战中的物质困难。1938年12月20日《新中华报》发表了《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社论,要求各解放区指战员“一面工作一面生产,把工作与生产联系起来”,①为动员各机关、学校、部队所有人员积极加入开荒生产,《新中华报》相继报道了各团体根据自身实际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制定的各项生产计划,并通过报纸的舆论引导,动员了更多的单位,争先加入到大生产的热潮里。

为了加大宣传,李富春为《新中华报》撰文:“我们的生产运动,不仅动员已经从事生产的人员,而且特别动员一切脱离生产的人员,在基本不妨碍战斗、工作与学习的原则下,号召与组织各机关各学校各部队的全体人员以‘劳动神圣’的精神从事必要的劳动,不仅使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一致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作人民的模范,而且可以增加生产,克服经济困难,改善自己的生活,更加减轻人民的负担,使军队和人民,知识界与劳动界更加亲密团结起来,这就是必须使一切脱离生产者从事生产的主要意义。”②这些广泛的报道无形中增加了除农民以外其他群体的广泛关注,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并增强他们积极加入劳动生产的决心,有信心为特殊时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新中华报》——成为党和人民进行大生产运动的重要宣传工具

对于边区民众来说,由于世代生活在大山沟里,长期的交通不便,对外交流与沟通缺乏,使大多数民众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淡薄,再加上长期的地主剥削,军阀混战,导致他们生活更加困难,也出现对生产劳动缺乏积极性。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和组织状况表明,党的新闻事业在抗战中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把新中华报打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就是要让《新中华报》创造最大的媒体价值,为抗战发挥它的作用。1939年初,边区经济困难已经露头,中共中央意识到“脱产”的机关队伍在生产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些强壮的劳动力为什么不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呢?中共中央及时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2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会上说:“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毛泽东先后多次在不同场合代表中共中央发出了生产运动的号召。作为党报的《新中华报》在专栏里多次刊登社论进行动员号召,并针对怎样动员民众加入生产运动、从哪些方面去引导以及如何深刻认识生产运动这一新生事物的重要性,用不同的篇幅进行了阐述。在长期的抗战中,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造成财政经济困难,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前方打仗后方生产”。在延安的各单位积极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自觉奔赴生产运动的最前线。

三、《新中华报》对生产运动的报道内容丰富

《新中华报》对全边区的农产分布情况,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生产计划、耕种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和措施给予报道。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和鼓励战时生产,提高劳动热情和纪律性,在版面上设置专栏,主要有社论、专论、边区生活、生产运动、特写,专门报道各单位每一阶段开荒生产近况。报道的特点:专门针对各学校、各机关团体生产情况以生产动态的报道来调动生产情绪。在报道中倾向褒扬型,在成果展示方面的报道内容也很多,不断以实时消息的形式追踪报道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中共中央也专门组织人员进行检查,进行总结开荒大会,介绍经验,及时公布成绩并总结成功经验。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报道中以一手统计数据作为报道内容对各单位作一对比,寻找未完成任务的问题根源,对一些单位提出批评建议与意见。

(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毛泽东曾说:“在一切活动中,找出几个令人满意和不满意的典型案例,经过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得出具体结论,以求得必要的工作改进。”③社论《生产突击》中报道发现的问题和缺点:主要是在社会动员,轻视生产运动,未切实完成准备计划。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一是突击运动,应该超出于寻常的工作效率,因此,在突擊期间,必须以最大的力量,注意于生产,把生产放在工作的第一位。除了必须的工作与学习外,应该暂时停止部分的工作和学习。二是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激发每一个人员的劳动热忱,自觉地参加劳动,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劳动英雄和劳动模范。依靠高涨的情绪,来完成生产突击计划。三是适当地组织劳动力与调剂劳动力,把每一个人员吸收到生产运动中来,使之成为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④

(二)树立榜样,在新闻报道中热情讴歌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先进单位。《新中华报》报道了大量模范典型,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生产热情,如白志文是警备五团的团长,兼延长河防司令员,因劳心过度,又受过伤,把身体弄垮了,可依然积极参加生产。比如高等法院、陕北公学等单位,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生产计划。《中央直属机关学校第一次生产检查》中介绍成立生产委员会,由十一个单位组成包括中央秘书处、宣传干部教育部、组织部、统战部等等,对各单位的生产情况进行报道,也对一些单位进行鼓励,并且得出经验教训:“动员要深入,干部领导需发挥带头作用,生产运动是一个持久工作,要善于使用和保养我们的劳动力。”⑤所以开荒的人群里总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如王稼祥、滕代远、郭化若等,他们身负要责,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参加劳动。通过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身先垂范,吸引了更多的民众积极投入生产劳动。《新中华报》给予宣传报道,提高了大家的劳动热忱,增加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实施奖励办法,刊登奖励政策。在《新中华报》中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叙述典型案例,广泛报道陕甘宁边区各类型的群众生产运动和军垦生活。通过成果展示的报道来进行奖励,展示农民身边的人物事迹和有关他们生计的现实问题。也实时报道各县的挑战竞赛,最新劳动英雄的评选情况,挖掘普通人物中的劳动英雄,树立榜样,为边区的大生产起到了示范和启迪作用,激励动员群众,并使群众在参与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自给自足。

《新中华报》注重报道的广泛性,突出政策的宣传,提升了边区民众抗日意识和生产热情。在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生产优秀代表,他们积极生产,能够吃苦耐劳,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1941年《新中华报》曾多次报道,在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各界举行群众大会,并有各种展览会、晚会、演讲会。中共中央在《新中华报》中宣传具体奖励政策:“凡参加生产运动之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之生产单位,具有超过任务的百分之五,或个人对生产运动有特殊成绩者,均可奖励。奖励分个人团体两种,团体奖励有锦旗,公共用品和奖金。个人的有奖章,日用品和衣服。”⑥在1940年第三版新闻专栏专门报道了《本市举行生产总结给奖动员大会》评选出毛泽东、王明、洛甫、康生等劳动英雄;教导大队、边区工作委员会、高等法院、警卫营等单位均为团体特等奖;以及陈强、黄立德、王正阳等6位同志为个人特等奖,并给予相应的锦旗、奖金、奖状等奖励。对模范人物的表彰并给予媒体报道与宣传具有强大的鼓舞力,它成为党激励军民生产自救,渡过难关的动员者和引导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举行晚会,慰劳参加生产的同志,确保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收到效果。在既定的时间段,每晚由民众团、抗战剧团和烽火团在中央大礼堂旁露天公演秦腔、话剧并放映电影,以示生产运动的初步胜利,并兼慰劳参加生产的同志。如抗战剧团第一队,积极响应号召,在生产运动方面,他们编写了很多民众容易接受的歌曲和短剧,到各农村及乡镇去宣传,把边区生产运动情形反映出来,帮助政府推动生产运动的开展,公演了61次,宣传65次。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人员为了扩大边区生产的影响力,专门组织“创作生产委员会”拟用各种文艺形式,如报告、小说、诗歌等,生动形象地把边区生产运动情形表现出来,在杂志报纸上发表。《开荒山歌》用简短的歌词表达民众思想上的积极热情。

《新中华报》及时的报道极大调动了民众与各社会团体为保卫边区而努力生产的热情。在抗战时期,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生存和生活问题,特别是处于战乱并挣扎在饥饿线上的陕北人民,通过对成果的现阶段报道,也可以表明只要自己动手就能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

四、《新中华报》报道的历史意义

在大生产的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去主动参与,尤其是那些具有中立态度的民众,经过《新中华报》的宣传报道,被动员起来后参与了进来,从而达到他们从思想、精神、情感态度上的转变,并最终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宣传所起到的效果,引起一系列的改变,不仅是改变民众的思想和态度,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信,还密切了军民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劳动中也增进了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干部与人民的团结。中共中央号召的大生产运动,巩固了边区的政权,保证了长期抗战的供给,有力支援了抗战,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达到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注释]

①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N].新中华报,1938-12-20(1).

②李富春.生产运动[N].新中华报,1939-3-3(1).

③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9.

④生产突击[N].新中华报,1939-3-22(1).

⑤中央直属机关学校第一次生产检查[N].新中华报,1939-3-22(3).

⑥边区政府公布生产运动奖励条例[N].新中华报,1939-4-22(3).

3958500559516

猜你喜欢

宣传
浅谈基层烟草专卖局“七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的改进建议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浅析企业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电梯售后服务现状与解决方案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