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读写结合 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2022-03-09刘兴林陈莎莎
刘兴林 陈莎莎
摘 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经常存在忽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的激发、忽视阅读与写作“结合点”的科学选择、忽视写作支架的搭建等现象。教师应善于激发兴趣,提升动力;抓住结点,提升效力;搭建支架,提升张力。以新课程理念和统编教材体系为遵循,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 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 写作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1]24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读写结合”问题。
2019年,全国小学开始全面使用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的编排非常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其重要理念之一即在于“阅读与表达并重”[2]。统编教材中,设置了习作单元、安排了许多小练笔,以此引领教师对“读写结合”的关注与运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经常存在忽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的激发、忽视阅读与写作“结合点”的科学选择、忽视写作支架的搭建等现象与问题。因此,笔者针对上述问题,立足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探究如何运用相关策略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以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写作素养。
一、激发兴趣,提升动力
兴趣是读写结合的基础。《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1]30,同时还强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1]23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应增强“兴趣”意识,采取多种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愿写,能从写中获得喜悦感与动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创设积极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读写激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生活积累,通过将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写作有效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想象的空间,有意识地安排与之相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唤起创作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充分、反复且深入地阅读有关文本,力求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个性化感悟,促进寫作。
(二)进行趣味读写,赋予学生写作动能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趣味读写。比如,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图片或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明晰读写互动的内容和要求。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还可充分利用便捷的写作工具,比如讯飞语记等,有效促进“读、写、说”的互动性和一致性;同时,也可以设计有趣味性的作文纸,激发学生读写结合的兴趣。
(三)及时正面评价,提高学生写作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3]学生每写完一篇作文,不管写得如何,他都迫切希望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因为这是他们精心思考、努力创作的成果。所以,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虽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学生总是缺少成功和被认可,容易使他们逐步地丧失信心,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当教师发现学生习作中的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一滴、一词一句,都要给予及时有效的肯定。虽然这只是“小小的成功”,但是能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
(四)积极推荐“发表”,促进实现写作飞跃
“发表”是激发小学生写作热情最便捷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里的“发表”的含义不只是狭义的公开发表在刊物上,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公开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实现写作能力的飞跃式提升。比如,老师可以将优秀作文在班级中宣读,或将优秀作文展览在班级“习作园地”宣传栏里,称为“微发表”;把能够在学校的宣传栏中进行展示,称为“小发表”;选出一些较好的习作,编写班级“作文专刊”,称为“大发表”;能够公开刊登在正规报纸杂志上,称为“特级发表”。每次有学生作文“发表”后,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其他学生也会产生写好作文、积极投稿的强烈愿望。
二、抓住结点,提升效力
这里所说的“结点”,就是“读写结合点”。它是读写结合的纽带,也是读写结合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关系到读写结合的效果。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为线,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训练要素,在选择“读写结合点”时要紧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领会编者意图,结合教学实际,研读阅读文本。只有抓住这些“结点”,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找准读写结合的“仿写点”
仿写就是用好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教材中有许多或有结构变化、或有因果关系、或有独特描写方法的文本片段,等等,对于这些,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例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通过对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及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描写,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而且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依照课文写作方法,以“四季”为写作顺序,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并运用“总—分”写作结构,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和模仿力,通过即学即练,他们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二)捕捉读写结合的“补写点”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内容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对于这一类课文,教师要在平时的常态化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言虽尽而意无穷”之处,并借助这些“补写点”,组织并引导小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有效训练。如《竹节人》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孩子们的情趣化生活,这使学生们自然非常感兴趣。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与思考:还可以怎样玩竹节人?自己平时玩的游戏可以有哪些变化?这样使学生在活跃状态下补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富有儿童生活情趣,还有新颖的创意。这种补写式习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把握读写结合的“续写点”
所谓“续写”,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发挥学生合理化的想象,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写作手法,把故事或课文在合理范围内延续写下去,基本要求是内容前后连贯,浑然一体。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在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上,有些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这就给学生“续写”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机会和空间。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田忌和齐威王第二次赛马,并提示注意人物的语言描写与心理变化描写。这种续写是以篇后切入形式的续写,一般要与原文的体裁及语言表达尽量保持一致。
三、搭建支架,提升张力
“支架”是读写生长的催化器。《课标》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1]23。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小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写作支架”,在降低写作难度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习作能力,提升他们写作的张力。
(一)搭建“图式”支架
“图式支架”具有直观性特点,能够快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其在阅读与写作结合时轻松地跨越难点。(1)图表式,以图形和表格的方式呈现。比如,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部分,编者围绕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就设计了一个图表式支架,中间是要表现的人物特点“叔叔记忆力超群”图,将列举的事例依次分布在四周,通过泡泡图形中的语句提示学生比较并选择典型事例;(2)思维导图式,是一种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很高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在众多的思维工具中,思维导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4]。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带领学生厘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空间得到拓展,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而进行谋篇布局,实现从读到写的顺利衔接。
(二)搭建“活動”支架
班级开展“百家讲台”等读写结合比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后的专题作文评比等,都属于“活动支架”。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第一课时掌握文本主要内容后,首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感受花园的神奇。表演结束后组织“采访”,观众与巨人对话,巨人与花园里的景物对话,在对话中,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了其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为写作搭建了支架。然后,在“妙笔生花”环节,鼓励学生想象、思考并开展习作训练,即思考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怎么玩,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又有怎样的快乐,并写一写。有的学生写出:巨人喝水时,孩子们趴在巨人的肚皮上,就能听见一大波水从肠胃里流过的声音,仿佛巨人的肚子里还有一片大花园,在那个花园里还有一条小溪,每天都会有水运过来。还有的学生想象:孩子们和巨人商量好,把巨人的大腿当成了滑梯,手指当成了秋千,和巨人玩得不亦乐乎,等等。通过搭建“活动”支架,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儿童的天性得到了释放,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同时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难度,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张力。
(三)搭建“情境”支架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可以创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融入已有的阅读与写作知识技能。教师依据读写的要求和特点,为小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读写结合的情境中,写出真正具有情感的文章。例如,在学习《稚子弄冰》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午饭后,有孩子在洗手池旁将水龙头出口拧向上方,然后打开水龙头玩耍的情景,然后将这种情境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孩子写道:“群儿午后戏于池,旋转龙头朝天指。开关一拧水龙喷,满场飞奔衣裳湿。”虽然格式不够工整,但把孩子们天真、可爱、顽皮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总之,丰富多元的“读写结合”应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以新课标的理念和统编教材体系为遵循,注重激发兴趣、抓准结合点、搭建支架,让阅读与写作协同共振,帮助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读写结合”活动,提升写作素养。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彩丽.统编教科书的教学应“文道统一”:访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J].教育家,2019(29):36-37.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7.
[4]刘梅.试论思维导图在读写结合方面的运用[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1(10):86-88.
(责任编辑:武 亮)
作者简介:刘兴林(1979—),男,江苏如皋人,如皋市磨头小学一级教师,如皋市德育骨干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陈莎莎(1990—),女,江苏如皋人,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统编教材运用读写结合提升小学生写作素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XC-b/20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38250190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