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开放度的就业效应研究

2022-03-08张红丽

预测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度化开放度自由化

张红丽, 贾 楠

(1.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石河子大学 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0)

1 引言

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增强就业质量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路径。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在2018年末国内贸易就业人数达2.08亿人,首次突破2亿人大关,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超过一半,这表明我国贸易就业规模得到有效提升。自加入WTO以来,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规模平稳增长,一方面,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436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41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81%。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106亿美元,增长了约40倍。这大大促进了我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扩容及自由贸易港积极发展,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也不断缩减,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和贸易开放度,推动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迈向新格局、新阶段。同时,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使得数字贸易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推动力。服务贸易借力发展,并通过创新国际服务贸易管理模式,不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范围,打造我国服务出口新优势。数字贸易也不断促进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体系,有助于把握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为我国与国际社会共建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提供重要契机,更为推进我国贸易就业规模、结构、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础。

为此,本文以此现实为依据,深入探索贸易开放度对就业效应的影响效果与影响机制,并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角度出发,分析论证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作用渠道,进而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贸易开放的制度红利,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就业规模、结构、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保持经济健康高效运行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更是关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对于保障民生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的直接效应

在经济处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阶段,贸易开放度能够降低企业出口价格、增加出口规模,从而显著提升企业的出口参与水平[1],因此,贸易开放度可促进出口规模显著扩张,进而增加中国乡镇企业的就业率。关于贸易开放度与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认为贸易开放度主要通过提高贸易自由化程度和影响劳动要素价格需求弹性直接影响就业效应。一方面,贸易开放度提高了贸易自由化程度。毛其淋和许家云[2]认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企业就业净增长,因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使得企业的进口与交易成本都会下降,增加剩余资金规模,进而可以获取更大的规模和更多的种类的高质量中间投入品,进而提升企业成长能力。进一步研究指出制度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强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集约边际变动与广延边际变动的影响。Greenaway等[3]利用来自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市场经验证据表明,贸易开放度扩大产生竞争加剧,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而抑制了制造业就业水平。而来自转型经济体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证据表明,贸易开放度的扩大显著促进了就业水平的增长,原因可能在于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渗透,通过竞争和技术外溢提升生产效率,虽然一定程度上在当期对劳动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滞后期可通过促进制造业产出规模扩大,可抵消当期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贸易开放度影响劳动要素价格需求弹性。贸易进出口增加和外商直接投资渗透率提升,会带来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增强,市场竞争加剧带动劳动市场需求弹性增加,替代性增强带来劳动要素价格需求弹性增加,从而导致二者影响就业水平。Slaughter[4]通过贸易自由化等指标对制造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分析发现,贸易自由化总体上会促进非生产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加。Haouas和Yagoubi[5]认为,由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出口开放度和进口渗透率对劳动需求弹性的作用受限。此外,周申和廖伟兵[6]认为进口渗透率增强产品市场竞争,从而显著提升中国工业行业劳动需求弹性。基于此,提出假设:

H1贸易开放度显著提高就业水平。

2.2 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的间接效应

贸易开放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渠道影响就业效应。根据H-O-S理论,进出口等贸易自由化引导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变化。贸易自由化可引起一国的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优化该国的资源配置。具体而言,一国通过密集生产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出口,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得该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的行业、产业不断发展,与之对应的是处于劣势生产要素的行业、产业却逐渐缩减,产业结构也随贸易商品结构变化而逐渐转型,因而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化。Chenery等[7]认为就业结构变化同产业结构变化在发达国家中是一致的,且夏先良[8]指出一国产业结构决定一国就业结构,二者同样也决定一国的贸易结构。

贸易开放度提高不仅通过进口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形成企业产品规模优势,提升企业生产率水平以及产品附加值水平;而且还通过引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方式,促进要素资源利用率提高,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姜茜和李荣林[9]认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非常高,且部门之间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交叉效应,因而提高贸易开放度能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付德申和孔令乾[10]认为贸易开放度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周茂等[11]也认为贸易自由化通过进口竞争效应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动了中国产业升级。蔡海亚和徐盈之[12]认为提高贸易开放度可加速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特别是通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变革等渠道加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贾妮莎等[13]通过分析中国双向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指出IFDI和OFDI分别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一方面,贸易开放度提高可促进进出口规模的扩大,扩大的进出口规模可弥补国内技术和资源的不足,推动技术创新,尤其是外资开放与产业政策扶持的政策合力更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14]。从而发挥二者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部门通过充分吸收和利用这类技术促使其快速发展,提高部门生产率,优化部门市场要素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而促进就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如Melitz[15]指出,贸易开放度提高形成的贸易自由化,可产生竞争效应,进而促使资源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提升整体企业生产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Feenstra和Hanson[16]认为贸易自由化所形成的技术外溢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技术工人就业率。袁冬梅等[17]认为在国际分工深化与全球价值链结构性调整战略框架下,贸易开放深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联合发力对就业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各地区出口贸易与产业调整协同作用有利于促进就业。而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度量就业时,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独自或协同作用有利于提升全国整体及东部地区高技术劳动力就业水平,但对中西部地区作用为负。

另一方面,贸易开放度提高形成的技术进步效应可致使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导致一国就业存在收缩效应,但这也会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可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资本和技术的替代效应不仅表现在提高企业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还表现在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减少对非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出现就业结构调整。如王小洁等[18]认为,贸易开放度改变了当地产业结构,进而就业结构发生改变,提升了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一国产业结构制约着一国的对外贸易范围,产业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基础,一国对外贸易结构层次高低是由该国产业结构层次高低所决定的,因而一国的就业结构也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贸易结构也会反作用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就业结构和就业效应。基于此,提出假设:

H2贸易开放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显著提升就业水平。

2.3 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的异质性

此外,从企业其他特征异质性层面来看,史青等[19]认为针对高科技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其出口稳定了劳动力内部不同类型工人的就业,且出口对从事较高技术行业的劳动力内部的稳定作用大于从事较低技术行业的劳动力;与之相反的是,盛斌和牛蕊[20]利用中国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检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能够促进中低技术部门的就业,但同时会减少中高技术部门的就业。从企业是否出口异质性层面来看,周申等[21]认为工业出口的就业效应偏向于熟练劳动力,因而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企业就业的影响为正,而对只进行内销的企业的就业的影响是负向。

虽然主流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进而导致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但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在行业之间的转移,而且影响了企业使用投入要素的效率,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净效应取决于这两个效应的相互作用,因而贸易自由化也可能并没有显著地改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但也存在另一种分歧:一方面,仅仅凭借行业层面的经验数据不能说明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甚至引起错误解读,可能原因在于,使用的行业总就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会掩盖作为个体的或企业的就业人数的变化,贸易自由化的就业效应在行业内因企业出口与否的特征而产生重塑就业分配效应。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不仅会导致高生产率企业与低生产率企业重塑市场份额,从而重新分配市场生产要素;而且会引起技术转移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影响企业投入要素比例。因而,必须重塑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影响机制,以正确认知现阶段贸易开放度就业效应的研究变化趋势。基于此,提出假设:

H3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存在门槛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计量模型

为从实证角度分析贸易开放度对就业效应的动态影响,本文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jobit=α0+β0jobit-1+β1trad_open+χZit+εit

(1)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job表示就业指标,trad_open表示贸易开放度指标,Z表示其余控制变量。

根据前文献所述,贸易开放度可通过影响贸易自由化程度和劳动要素价格需求弹性直接影响就业效应,也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间接渠道影响就业效应。本文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纳入分析框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来分析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传导机理。即本文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来检验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作用机理。采用温忠麟等[22]提出的递归方程检验方法,结合方程(1),构建以下递归回归方程

qit=α0+θ0qit-1+θ1trad_open+χZit+εit

(2)

jobit=α0+β0jobit-1+β1trad_open+

β2qit+χZit+εit

(3)

其中q表示中介变量组,即分别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instru_r)和产业结构高度化(instru_s)两个指标。

3.2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就业效应(job),学术界通常采用年末就业人数来衡量。本文参照韩先锋等[23]的做法,用各地区历年的城镇就业人员年末数表示就业水平,并对该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该指标数值与就业水平、就业效应成正比,数值越大,就业水平越高,说明相应地区吸纳就业的效应越好;反之,则相应地区吸纳就业的效应越差。

(2)核心解释变量

借鉴李佳和汤毅[24]的做法,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贸易开放度(trad_open),贸易依存度表示为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和占GDP的比重。本文在测算过程中,进出口贸易额采用当年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来换算,且以2005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

(3)中介变量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的中介变量分别用产业结构合理化(instru_r)和产业结构高度化(instru_s)两个指标表示。一方面,以资源配置为依据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侧重各产业间资源配置的协调程度;另一方面,以生产效率为依据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侧重各产业间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程度。因而,本文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instru_r)和产业结构高度化(instru_s)两个指标具体设计如下:

产业结构合理化(instru_r)。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通常的做法是以要素投入与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方式构建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但该方法的缺点是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借鉴干春晖等[25]通过引入泰尔指数来修正各产业间的偏离差距的做法,同时借鉴韩永辉等[26],王德春和罗章[27]通过构建资本和劳动两个维度投入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改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的方法,以弥补缺乏资本要素等多生产要素的配置考虑的缺陷。具体表达式如下

(4)

其中instru_r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Y表示产值;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i为第i产业;n为产业总数。Yit/Yt表示第i产业在t时刻的产出比重;Lit/Lt和Kit/Kt表示第i产业在t时刻的劳动和资本的比重。instru_r指标值越大,说明生产要素配置偏离程度越小,产业结构越合理;反之,instru_r指标值越小,说明生产要素配置偏离程度越大,产业结构越不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不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各产业占比的重要性,而且较为全面地度量了不同要素投入间的协调配置程度。

产业结构高度化(instru_s)。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通常的做法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代理变量。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和资本生产效率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充分考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生产效率的本质,以弥补仅仅是从数量份额的角度度量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的缺陷。具体表达式如下

(5)

(4)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gdp),选取人均GDP的对数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好意味着该地的就业效应越好。

人力资本(hum),以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具体表达式为:拥有初中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数比重×9+拥有普通高中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数比重×12+拥有中职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数比重×12+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数比重×16。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就业机会。一方面,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外资利用的模式下,劳动人口受初级中级教育的比例增加有助于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而受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人口的比例增加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但是高层次人力资本有利于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对人力资本产生积累、收益和制度效应,有利于人力资本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也能够增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且制造业、服务业FDI空间集聚对人力资本总量增加和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显著促进创新[30]。

市场化程度(mar),以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提升了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政府规模(gov),以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financial),用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表示。

(5)数据说明

本文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实证检验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度化发展与就业效应之间的关系。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地方统计年鉴。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严重,故本文将其排除。最后得到本文的研究样本数据为30个地区420个样本的面板数据。

4 实证分析及结果探讨

4.1 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的结果显示,就业指数(job)的均值为8.3888,标准差为1.5401;贸易开放度(trad_open)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0.3565和0.3511。产业结构合理化(instru_r)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instru_s)的最小值分别为-1.1789和0.0562,最大值分别为-0.1201和0.6062,样本均值分别为-0.5535和0.2426,标准差分别为0.2805和0.1101。同时,其他控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大部分处于合理区间。因此,本文将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

4.2 基准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表1报告了贸易开放度对就业效应的基准估计结果。列(1)、(2)反映的是基于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列(3)、列(4)反映的是基于OLS的估计方法。列(1)、(2)中贸易开放度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313、0.0198,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贸易开放度与就业效应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列(3)、(4)中贸易开放度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3365、0.5209,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也说明了贸易开放度与就业效应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贸易开放度这种正向促进作用,与其带来的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要素价格需求弹性的改善密切相关。样本期内,贸易开放度提高带来的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升,产生的企业和产品规模效应远远高于产生的企业生产率提升而形成的劳动需求抑制效应,进而促进了就业效应。另外,贸易开放度提升还可以实现资源转移,促进地区劳动、资本要素的合理配置,特别是推动科技、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而带动就业水平不断提升。同理,贸易开放度提高也增加了劳动市场需求弹性,影响了就业效应。

表1 贸易开放度对就业效应的影响基准估计结果

从控制变量来看,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效应紧密正向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拥有较多的企业等优势资源,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政府规模也与就业效应紧密正向相关,地方政府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支出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政府还会通过降低税率及调整税收结构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减少企业经营压力,促进企业就业。人力资本与就业效应之间为显著正向关系,这说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有效促进就业效应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代表着市场对劳动力的认可和需求能力,一定程度有利于促进就业。市场化水平对就业效应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程度越高,劳动力要素流动程度也就越快,就业效应表现越好。金融发展对就业效应有着重要正向影响,金融资本的流动与政策鼓励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会促进其就业水平的提高。

4.3 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贸易开放度与就业效应之间可能出现的内生性问题所带来的偏误,本文通过采用工具变量的方法进行再估计。基于相关性和外生性条件,本文采用滞后一期的贸易开放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估计。结果表明,在OLS和固定效应下,贸易开放度估计的系数方向和显著水平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说明了贸易开放度对就业效应具有正向作用,表明了模型设计的合理性与稳健性。进一步基于替换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即用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作为贸易开放度的替换变量,其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的系数显著为正;再次利用贸易行业就业人数作为就业效应的替换变量,其估计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贸易开放度对就业效应的正向促进作用的稳健性。

4.4 影响机制估计结果及分析

接下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传导机制,具体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列(1)、(2)表示贸易开放度是否存在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进而影响就业效应的估计结果,列(1)估计结果说明贸易开放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列(2)纳入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一中介变量后,贸易开放度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就业效应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说明贸易开放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一部分中介效应提高了就业效应。列(3)、(4)表示贸易开放度是否存在通过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中介效应进而影响就业效应的估计结果,列(3)估计结果说明贸易开放度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列(4)纳入产业结构高度化这一中介变量后,贸易开放度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就业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说明贸易开放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这一部分中介效应提高了就业效应。

表2 影响机制估计结果

5 进一步讨论: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门槛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反映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即分析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单门槛、双重和多重门槛效应,以刻画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非线性关系。表达式如公式(6)所示。

jobit=α0+γ1trad_open·I(trad_open≤g1)+

γ2trad_open·I(g1

γ3trad_open·I(trad_open>g2)

(6)

表3报告了贸易开放度门槛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形式与门槛个数。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单一门槛、双重门槛效应均在1%水平下显著,但三重门槛效应不显著。因此,本文以双重门槛模型作为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的非线性实证分析模型,且贸易开放度的双重门槛值分别为0.422和0.855。

表3 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门槛有效性检验及门槛估计值

表4报告了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双重门槛效应估计结果。当贸易开放度低于0.422时,贸易开放度的估计系数为0.0203,但不显著,表明贸易开放度在此门槛值下具有促进就业效应,但并不显著;当贸易开放度高于0.422且低于0.855时,贸易开放度的估计系数为0.3052,且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贸易开放度显著促进就业效应;当贸易开放度大于0.855时,贸易开放度的系数估计值为0.0189,但不显著,表明贸易开放度在此门槛值下具有促进就业效应,但并不显著。这说明仅仅依靠追逐贸易开放的规模,而忽视贸易开放的质量,则难以实现可持续的稳定的就业效应。

表4 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的双重门槛效应估计结果

6 结论与启示

贸易开放是推动就业的重要出路,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作用效果、作用机制、作用非线性等维度,对于贸易开放度对就业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着重分析了这种影响所存在的影响路径和影响门槛性。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贸易开放度通过提高贸易自由化程度和改善劳动力需求弹性从而显著提高了就业水平。第二,贸易开放度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型升级显著提升了就业。第三,贸易开放度影响就业效应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贸易开放度在0.422至0.855之间时,显著促进就业。

为此,为提高贸易开放度促进就业规模、数量及质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其一,进一步提升贸易开放度质量,推动制造业基本实现对外资开放以及加大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力度,提升国内服务业竞争力;同时不断提高外资企业本地化服务程度和服务效率,增强外资企业技术含量,进而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率。其二,继续发挥贸易开放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走出去”与“引进来”质量,引导企业向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转型。其三,改善地区经济环境,增加对人力资本投入力度,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技巧,增强其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就业原始禀赋水平。

猜你喜欢

高度化开放度自由化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与社会对外开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探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
服务业开放度视角下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研究
柯桥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
略谈金融自由化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测度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
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度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
不可随意套用“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