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2022-03-08李继刚刘婷婷
○李继刚 刘婷婷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当前世界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9064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3.50%。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伴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养老需求必然将进一步突显,我国养老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人们对养老服务业长期形成的固化认识,加之我国的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且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养老服务业仍面临发展瓶颈。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匹配老龄化时代的养老需求、突破老龄化时代的发展瓶颈大有裨益。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在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如何让职业教育有所作为,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一、我国养老服务人才供需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高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必然会日益增加,如何保障老年服务成为当今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但是,由于历史及社会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养老服务人才供不应求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流动率不断增加,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很多独生子女都面临求学、工作的现实需求,往往没有多余精力对老年人进行照顾和护理[1]。2019年,我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近1.8亿,失能及半失能老龄人口超过4000万,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相对的医疗卫生、养老体系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75%以上的老年人都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受家庭结构及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度较高。按照《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的标准计算,对应失能及半失能老人需求(比例为1∶3),我国需要约1300万名养老服务人员;对应空巢老人需求(比例为1∶10),我国需要约1200万名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人才需求量巨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存在巨大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且当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明显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专业的养老人才应主要依靠职业教育来培养,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有限,远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截止到2021年,全国中高职养老专业点约1900个,每年输出养老服务相关人才仅5000人左右。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已达1100万—1200万,单从数量上来看,由于我国老年人的失能率、空巢率、患病率较高,养老服务人才需求量远远超过社会实际数量,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在数量上存在巨大的缺口。
(二)养老服务人才质不达标
老龄化时代不仅在对养老服务人才数量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在“银发浪潮”之下,健康养老成为老年人的普遍诉求,老龄化时代的养老诉求涉及医疗、康养、娱乐等多个方面。要满足高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必须有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予以支撑,但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人才质量难以达到满足健康养老需求的实际标准。自2006年老龄委及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意见》以来,我国各类职业学校积极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养老服务及专业开设情况见表1)。但是,在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中,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大多属于近年来新增的专业,其中,中高职教育中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为2018年新增,老年保健与管理为2015年新增;本科职业教育中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为2021年新增。这就决定了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长期沉淀的底蕴,且部分学校在设置相关专业时,在师资配备、实践基地、实习设施等教学条件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质量更是难以保障。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所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人才的单一技能,而不注重对养老服务人才技能的全面培养。因此,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1 职业教育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除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外,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在专业能力方面更是无法满足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需要。据统计,我国当前持证养老护理人员约20万人,通过民政部鉴定的护理员不足5万人,其中,40岁以上的占比约50%,高中以下学历的约占七成。由此可见,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中,学历在高中以下的从业人员占大多数,人才队伍中专业人才的比重偏低,且近半从业人员已达中年,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高层次、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人才“一人难求”。
二、养老服务人才供需严重失衡的诱因
健康养老是每个国家老年人乃至全社会的刚性需求。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既与我国人口转变提前完成,人口老龄化高速提前到来有关,又与我国的相关制度不健全,高质量、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有关。
(一)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钩
在国家大力倡导养老服务行业发展,鼓励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形势之下,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设养老服务及其相关专业。但在开设专业之前,部分职业学校并未对养老服务的社会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调研,对养老服务社会需求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即只知社会有需求,但不知需求的“质、量”标准,导致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同养老服务产业的现实需求脱钩。
一方面,在“银发浪潮”之下,养老需求进一步凸显,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专业在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巨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由于刚刚起步,尚不能准确把握养老服务行业的多样化需求,不能充分依据区域内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态势科学确定招生规模。因此,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在短期之内难以形成规模态势,以弥补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缺口。
另一方面,部分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及其相关专业时过于盲目,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校本资源、地域特色和办学优势,尚未构建匹配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养老服务专业办学理念,且由于刚刚起步,诸多职业院校养老服务专业的师资、设备、场所等基本的办学条件难以堪当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重任,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堪忧,难以达到养老服务市场的用人标准。由于对养老服务社会需求了解程度的不足和办学特色的缺失,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标准脱钩,导致养老服务市场上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且质不达标的现状。
(二)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存在不足
良好的教育质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程度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教材、实践培训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尚不完备,养老服务的职业教育质量不理想。
其一,我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同现实的养老服务岗位需求严重脱节。老龄化时代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营养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心理疏导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及一般的家政服务等多个方面,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疾病治疗、医养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活动策划、安全管理等多重技能。但我国的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专业多同护理专业相关,课程体系多在借鉴护理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向医养护理单一化倾斜,同其他岗位必备技能相关的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导致养老服务专业课程设置同现实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其二,由于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专业尚属于新专业,开设的院校相对较少、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且尚不成熟。因此,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的专业统编教材匮乏,教学内容过于随意,同课程设计类似,多以其他类似专业的教材为教学内容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进行教授。由于教材缺乏针对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教学内容存在知识漏洞,进而影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其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实践机会匮乏,技能掌握受限,难以适应养老服务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在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实践培训大体分为两种,一为学校校本资源中实训基地的校内培训;二为校企合作中的实践培训。这两种实践培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有一定的作用,但难以促进人才对专业技能的全面掌握。校本培训受职业院校教育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资源相对匮乏,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校企合作的培训多为订单培养中的培训,培训周期较短,学生不能深入到核心环节进行培训,其发挥的效果亦较为有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机会匮乏,学生难以深刻而全面地把握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不能达到工作岗位的标准要求。
其四,我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所欠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任教师多从护理、卫生、管理等专业跨学科而来,其缺乏养老服务行业的一线工作经历,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较为匮乏,师资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现实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由于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行业现实的质量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较高的劳动强度降低养老服务职业认同感
从事养老服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面对失能及半失能老人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需要对他们的生活全面、全天负责,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往往要面对高强度的劳动,老年人的高患病率及高失能率加剧了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老年人的患病率会随之逐渐增高,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血压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困扰。根据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的数据分析,年龄≥60岁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3.6%。除了这些慢性疾病,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亦将不断增长,有学者对2020至2050年我国每年失能老年人数量进行了5000次预测,结果显示,2020至2050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会增长到6551.4万人,总失能率由2020年的10.8%增长到2050年的13.7%。除了身体上的疾病,老年人由于退休、丧偶、空巢等原因,可能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做出自杀、自残等行为。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老年群体已成为心理疾病的多发群体,高达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7%的老年人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在我国老年群体患病率高及失能率持续升高的态势之下,养老服务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时间较长,养老服务工作人员面临较高的职业压力,从而降低了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较高的劳动强度也让从业者望而生畏,养老服务专业不为广大考生所青睐,面临招生困难。
(四)高劳动强度和低社会待遇的冲突导致养老服务人才流失
与高强度的劳动不相匹配的是当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却普遍不理想。据相关学者的调查显示,当前全国27个省份、561个养老机构养老照护服务人员人均照护老年人数为28人,月均收入1000—2999元,2/3以上的养老护理人员认为工作任务重、收入低,对现有工作状态不满意。养老护理人员现有薪资标准对于多数年轻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青年毕业生而言,并不具有吸引力。除了工资待遇上的不足,社会看待养老服务人员的眼光也并不友好,将养老服务工作定义为“伺候人的工作”,这与从业人员尤其是年轻从业人员“高薪+体面”的工作期待大相径庭。养老服务行业高强度劳动和低社会待遇之间的冲突,导致高素质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意愿较低,即使因各种原因从事了这一行业,也往往将其作为自己发展的跳板,一旦机会成熟就会选择从养老服务业中退出,很少有年轻人将这一职业作为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的目标。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统计的《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行业就业意愿调查分析报告》指出,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在大一时不愿意从事本行业的学生比例为26.42%,到大四时不愿意从事本行业的比例上升为51.82%,近半数的毕业生不愿意在养老服务行业就业。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现状和需求专题调研报告》更是进一步指出,投身养老服务业的毕业生第一年流失率为40%—50%,第二年为60%—70%,第三年可达80%—90%以上。因此,尽管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较大,但受劳动强度、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专业人才大量流失,仅有部分低学历、无技能的非专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导致了养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匮乏、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水平素质普遍低下的现状。
三、养老需求的职业教育应对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趋势,多措并举加快培养一批专业的、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人才,是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应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专业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大批量、高素质、多层次的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是各国应对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共同经验。对此,教育部、发改委等七部门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抓手,提高教育对社会服务产业提质扩容的支撑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家政、养老、育幼等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紧缺领域学科建设力度,并要求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相关专业。
(一)构建区域特色养老服务专业群
专业群是依据产业链需求,或者是根据产业链相关职业岗位需求,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互动,将这些专业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的链式专业群。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构建养老服务专业群,一方面能够实现养老服务专业与养老服务产业的对接,匹配地域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能够通过集群效应提升养老服务及其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而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
1.把握专业群的构建逻辑。归纳职业教育专业群编组通常使用三种逻辑:一是产业逻辑,即把产业链上的相关专业组织到一起;二是岗位逻辑,即把存在工作关系的专业组织到一起;三是内容逻辑,即把课程内容有相关性的产业组织到一起。职业教育要严格把握专业群组建的逻辑,科学规划养老服务专业群的建设。首先,养老服务专业群的构建要对接养老服务产业链,根据养老服务产业的结构布局科学确定专业数量和培养规模,匹配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其次,养老服务专业群的构建要对接养老服务的岗位需求,根据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掌握从业必备的专业技能,匹配养老服务的职业标准。最后,要以养老服务专业为龙头专业,其余相关专业为辅助专业,借助专业群内部的课程资源共享实现各专业之间的优劣互补,在专业群内部形成合力推动养老服务及其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
2.构建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如何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是构建专业群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养老服务产业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养老服务专业群要紧扣需求端,把握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态势,随着产业的调整进行自我变革。首先,要构建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监测机制,随时关注养老服务行业动态,针对企业和老年群体开展广泛的调研,进行需求分析和岗位分析,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动调整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及培养方式,确保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够达到行业标准。其次,要构建养老服务专业群反馈机制,对上接受企业的行业指导,根据企业的反馈意见对专业群建设方案进行宏观调整;对下广泛汲取教育主体的体验反馈,根据教育主体的反馈意见对专业群建设方案进行微观变动,确保专业群的建设方案既符合地域产业的发展需求,又符合教育主体的现实诉求。最后,要完善专业群建设的宏观指导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时整理和发布养老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数据参考,并根据养老服务市场格局的变动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为专业群的构建提供方向指引。
(二)完善养老服务“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同于职业资格证书,它是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获取某个职业的技能等级认可的证书,以证明证书持有者在特定职业领域已达到某种层次的技能水平。通过授予多样化的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增强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统一的从业标准,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水平。
1.构建课证融通体系。“1+X”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就是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证书培训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统一,完善“1+X”证书制度,必须严格贯彻这一要求,构建课证融通体系。首先,要对养老服务及其相关专业现有的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加大对课程和教材的研发力度,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证书标准与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的对接,使学生切实掌握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技能,增强学生对养老服务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其次,要不断深化学校同养老服务企业的合作,构建“学校课堂+企业课堂”的新课堂模式,借助企业工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弥补学生在学校中实践资源的不足,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共同推进,使学生达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最后,要提升养老服务专业的师资水平,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协同推进,并吸引养老服务行业精英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借助企业实训平台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驾护航。
2.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社会的认可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统一从业标准的前提,要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必须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度。首先,要建立国家统一的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提高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威和含金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单位在国家统一标准之下,对参考人员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成绩决定证书颁发与否。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授予资格管理机制,严选证书授予单位,对授予单位在养老服务行业的业界地位及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确保证书授予单位资质优良,以保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威性。最后,要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体系,广泛汲取企业对取得证书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评价意见、消费者对取得证书的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评价意见及取得证书的从业人员对证书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的评价意见,借助多方评价检验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制度的科学性,评估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改进“1+X”证书制度的运行模式,并对与社会需求脱钩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予以淘汰。
(三)发展老年职业教育
2017年,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要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职业教育是老年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老年职业教育,可以授予老年人必要的养生保健、医药护理知识及工艺技能。一方面,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老年疾病,减轻社会养老负担,降低社会养老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老年劳动力资源的再开发,带领老年人回归社会,降低空巢老年人比例。
1.针对老年人需求开设课程。老年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一样,必须匹配市场需求,确保课程的开设能真正惠及老年群体。首先,老年人是慢性疾病的多发群体。因此,要针对老年人开设医药护理、养生保健等相关课程,授予老年人必要的疾病预防、疾病用药、科学养生、科学保健与日常护理知识,推动老年人健康养老。其次,老年人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脱离社会,回归家庭,往往会产生自我无用感。因此,要针对老年人开设必要的工艺技能课程(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开设劳动强度较轻的课程),授予老年人必要的从业技能,帮助老年人实现再就业,推动老年劳动力资源再开发。最后,老年人由于长期空巢独居或长期处于病痛之中,亦是心理疾病的多发群体。因此,要针对老年人开设必要的心理课程,提升老年人情绪的自我疏导能力,帮助老年人乐观面对生活,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发生。
2.推动老年职业教育和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有机融合。不论是老年职业教育还是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最终的服务主体都是老年人,二者在多个方面都可实现互通。一方面,老年职业教育同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存在较大的重合性,二者可在课程资源、教学场地、师资力量几个方面实现互通,提升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开展老年职业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在开展老年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老年人受认知和身体状况的影响,需要多方面的服务(如老年人使用电子产品需要必要的指导),可就老年人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需求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实践课程,在为老年人提供必要服务的同时,增加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鼓励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创业
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初步具备了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养老服务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创业成功率上有较大的优势。鼓励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在其专业领域内创业,能够满足年轻人的就业期待,将专业人才留在养老服务领域之内,提升养老服务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1.完善养老服务创业教育体系。由于大中专学生社会阅历有限,要鼓励其毕业后在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必须授予其足够的创业知识,帮助其了解养老服务行业现状,以确保其创业成果的质量。因此,必须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定期聘请养老服务企业精英到校普及养老服务行业知识,专业知识与行业知识同步传授,将专业建设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要借助校企合作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知识,深化学生的岗位体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为学生创业奠定实践基础。最后,要创建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创业实验室,深入研究地方养老服务产业群,对国家政策和地域产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敏锐度,及时整理政府、行业、科研机构发布的行业动态,搭建毕业生创业咨询平台,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行业指导。
2.完善毕业生创业帮扶机制。鼓励毕业生创业,不能仅仅依靠学生个人和职业学校的努力。因此,政府要在顶层设计上发力,完善毕业生创业帮扶机制。一方面,政府要在职责范围内划拨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创业专用款项,并在其创业初期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同时,政府要完善职业学生创业信贷体系,简化创业贷款申办流程,对贷款利息进行政府贴息。通过在资金上提供支持,降低创业门槛,畅通创业渠道,使毕业生更容易加入创业大军。另一方面,政府创办的公立养老服务机构要积极同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创办的企业达成合作,并鼓励引导发展成熟的养老服务企业和社区养老机构同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创办的企业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先进”带动“后进”的策略,借助多方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人才流通和资金融通,助力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创业。
四、结语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养老服务社会需求,人才质量与社会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要立足诱因,充分借助职业教育这一平台予以突破。尽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民政机关到教育部门都日益重视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但由于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健全,社会上有很多人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因此,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加快构建配套制度是当前我国应对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