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境内发现的来通杯

2022-03-07彭巧巧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2年10期
关键词:粟特人石棺

□彭巧巧

来通杯是流行于中、 西亚一带的文化器物,最早发现于公元前2000 年左右的赫梯文明[1],自出现以来,在东欧、西亚、中亚地区流行了数千年。 3 世纪前后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并迅速受到统治阶层的欢迎。 来通杯作为外来酒器传入后,不仅起到补充酒器门类的作用,而且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

国内许多学者对来通杯进行了研究,孙机先生以何家村玛瑙兽首杯为基点,将来通杯分为5 种类型, 对中国出土的部分来通杯进行相对年代判断,并说明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形制变化,提出来通杯在7 世纪后期已经完成了向中国式杯形器转化这一观点,认为玛瑙兽首杯造型仿粟特式来通杯,出自唐人之手,制作年代在6 世纪后期至7 世纪前期[2]。一些学者对来通杯的功能用途及其在东西方的流行、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如韩香[3]、程雅娟[1],认为来通杯最先起源于赫梯文明,继而传入爱琴海文明区和中亚、东亚地区,其功能也伴随这一发展过程发生转变:由祭祀等仪式用具到酒具。 也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来通杯与中国酒器——觥的关系上,如美国学者佛朗西斯科·刘易斯,指出觥是在来通杯湮没不见后,开始出现在中国精英阶层中,二者区分明确, 古物研究中学者误将来通杯与远古器物兕觥混淆, 导致后人在复制觥时也以此为依据[4]。 宋兆麟[5]、王子今[6]、黄巧好[7]等也从不同方面对来通杯展开研究, 围绕何家村玛瑙兽首杯说明其与兕觥、(犀)角杯的关系,在认可玛瑙兽首杯属来通杯而非角杯这一观点的同时,也指出其背后体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与畅通。

综合来看, 目前学界多关注来通杯的形制、东传路线和发展演变、 与中国角形酒器的对比等问题,对于中国发现的来通杯资料及其使用问题探讨较少。 本文拟通过梳理中国发现的来通杯图像、实物资料,围绕其空间分布、主要流行时间和使用者等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使用来通杯的具体情况及其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一、中国出土的来通杯图像及实物资料

1.来通杯图像资料。 目前发现的来通杯图像资料共计16 例,地域上大多分布在甘肃(1 例)、陕西(7 例)、河南(2 例)、山西(4 例)等地,年代上则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 结合时代、地域,发现来通杯图像的墓葬及墓主身份来看,与入华粟特人息息相关。 来通杯常见的地区如陕西等地,这一时期或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或与粟特人散布、建立聚落的地区邻近,因而出现大量来通杯。

河南安阳附近出土的北齐双阙石棺床墓①安阳出土的北齐双阙石棺床由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 学者姜勤伯以国内现存的石棺床残件和流传海外的资料为基础,对其进行复原,并在《中国祅教艺术史研究》一书中加以说明,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国外收藏、国内研究的例子在此列举。 参见姜勤伯:《中国祅教艺术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年版。,其石棺床围屏石榻的正面刻画1 例粟特人手持来通杯形象:葡萄架下有一木制大坐床,正中一个外穿半臂翻领胡服的男主人以上身倚靠的姿态坐在上面,右手高举口部边缘有一圈连珠纹装饰、底部为牛首状来通杯, 周围围绕着身着各种服饰的人,正在举行宴饮活动。 (图1-1)此类形制的来通杯在东魏翟门生石床屏风[8](图1-2)、陕西西安北周史君墓[9](图1-3、4)、河南登封隋安备墓[10](图1-5)等一批粟特人墓葬中均有发现,杯底多为动物造型。

图1 动物造型来通杯图像资料

北周康业墓位于陕西西安北郊,其内出土围屏正面第5 幅宴饮图中,榻下最右侧侍者右手中持一来通杯,来通杯素面,口沿部位无装饰[11](图2-1)。北周安伽墓位于康业墓南150 米处,其内出土围屏第1 幅奏乐舞蹈图[12]26及第5 幅野宴商旅图[12]33(图2-2)上各有一来通杯图像,形制与康业墓围屏上来通杯相同,为尖角、素面。该形制来通杯在山西太原隋虞弘墓[13]8、甘肃天水隋唐屏风石棺床墓[14]、陕西咸阳唐李寿墓[15]、上海博物馆藏胡人击鼓饮酒方銙(图2-3)[16]中均有所发现。

图2 素面来通杯图像资料

2.来通杯实物资料。目前发现的来通杯实物资料共计14 例:地域上大多分布在新疆(4 例)、陕西(2例)、河南(4 例)、湖北(4 例)等地,年代上跨度较大,在十六国时期至唐朝之间,以唐朝居多。 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一些西域工艺美术品传入中原,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于阗国所在地新疆约特干遗址,近年来陆续有陶质来通杯出土。 其中,人首造型来通杯所雕人物眉毛浓密,络腮胡,高鼻梁,具有明显希腊艺术风格,年代上限不早于3 世纪,下限不晚于4 世纪前期①约特干遗址出土陶质来通杯的年代判断来源于孙机先生《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一文:“……造型的意匠显然是由萨珊经中亚传来的,因而其年代的上限不能早于3 世纪……来通不是佛教的法器,故和田出土的来通的年代的下限当不晚于4 世纪前期。 ”。 (图3)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愈加发达,加之入华粟特人数量上已有相当规模,并且在中原地区担任萨保等官职,此时社会饮酒之风盛行,来通杯作为酒器可谓大放异彩,为上层阶级所用并广泛流传。

图3 新疆约特干遗址出土来通杯

1970 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两瓮窖藏文物[17],其中包含玛瑙材质的兽首杯即来通杯[18]。该来通杯细口处为一牛形兽首,兽首上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与杯身连接直通上口沿,兽嘴处镶金,做酒塞之用。 (图4)目前学术界多认为玛瑙兽首杯是西亚的舶来品,或是唐代工匠仿粟特式样制成的来通杯,制作于6 世纪后期至7 世纪前期②孙机先生在《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一文中依据形制的不同将来通杯划分成5 种类型,并把玛瑙兽首杯归为五型来通(粟特式来通)。 通过比对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此型银来通杯、李寿墓来通杯图像等资料,将玛瑙兽首杯的制作年代定为6 世纪后期至7 世纪前期,本文采纳此观点。。

图4 何家村窖藏玛瑙兽首杯

位于湖北郧县城关镇东南隅砖瓦厂的唐李徽墓出土有两件三彩器,为来通杯造型,发掘者根据其形状,将其分别命名为三彩角杯和三彩龙首杯[19]。三彩角杯杯身满饰孔雀翎羽花纹,口沿处不见纹饰,细口处为孔雀形酒塞, 饮酒时取下方便酒从细口处流出, 孔雀向后反身, 口中伸出卷长舌头连接至杯身。 (图5-1)三彩龙首杯杯身由一个浮雕状的龙首构成,龙口中伸出上卷的长舌,搭于口沿,形成杯把。(图5-2)此外,河南博物院藏三彩牛角杯(图5-3)与李徽墓出土三彩角杯形制相同,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三彩象首杯(图5-4) 及洛阳博物馆藏三彩龙首杯(图5-5)[20]与李徽墓出土三彩龙首杯形制相同,为盛唐时期作品。

图5 三彩来通杯

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胡人抱角杯”俑像,是邛三彩中的精品。 (图6)胡人头戴浑脱帽,单腿下跪,捧着一个巨大的牛角状杯子,呈进献美酒状。其所捧杯子即为来通杯造型。杯身上半部以釉下褐绿双彩花草纹装饰,下半部刻画花纹,细口处雕刻兽首式样。

图6 邛三彩“胡人抱角杯”

此外,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有一件铅绿釉摹印龙首形来通角杯,为1984 年隆德县文管所征集。 (图7)

图7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铅绿釉摹印龙首形来通角杯

综合目前发现的来通杯图像及实物资料, 依据其进入中原后形制及功能方面发生的转变,将其划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六国时期,此时来通杯刚刚传入,属萌芽期,发现数量较少,主要见于新疆地区,形制上保留萨珊式风格,仍作祭祀之用;第二阶段为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属繁荣期,发现数量较多,主要见于一批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多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甘肃一带,形制为角形器,作饮酒之用;第三阶段为唐朝,属衍生期,大量出现杯形器这一变体,主要见于中原地区的高官贵族墓葬中,作随葬之用。

二、中国来通杯使用者的身份

在目前出土来通杯图像及实物的墓葬中,根据墓志资料得知墓主身份的有史君墓[9]、 康业墓[11]、安伽墓[12]59-63、虞弘墓[13]56-57、李寿墓[15]、李徽墓[19]、安备墓[21]和翟门生墓[22]。姜勤伯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祅教艺术史研究》 一书中依据石棺床现有构件(部分流失海外)进行了复原,并综合斯卡格里亚的研究认为安阳石棺床为北齐时期的文物,墓主是来自粟特地区的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萨保[23]。 在何家村窖藏拥有者的问题上,学术界一致认为窖藏主人应属皇室贵族成员。[24]上海博物馆藏胡人击鼓饮酒方銙,是官员服饰装饰的一种——腰带,为官员用玉,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25]。 甘肃天水市发现的屏风石棺床墓由于墓志志文不清,目前尚未确定墓主身份。 但墓主使用的石棺床葬具,在北朝晚期至隋代这一时期,只有萨保和朝廷重臣才可享用,再结合石棺床屏风上描绘狩猎、宴饮、出行、亭台楼阁等场景的画像内容[14]和乐伎俑的出土等信息,与同时期相同形制墓葬如安伽墓、虞弘墓等做进一步对比,推测天水屏风石棺床为具有粟特文化特点的石棺床,墓主身份应较为尊贵,或为萨保。

从上述资料出发,可将来通杯使用者身份划分为皇室贵族、三至五品中高等级官员、五品以下低等级官员三个等级。 李寿、李徽及何家村窖藏所有者属第一等级的来通杯使用者, 同属唐朝宗室成员,李寿位至将军、司空,李徽则承袭爵位,为新安郡王。 虞弘及玉带板佩戴者属第二等级的来通杯使用者,虞弘本人早年任柔然使臣,北周时期又被任命为检校萨保府官员,入隋担任仪同三司一职,为正五品官员。 康业、安伽、史君、安备、翟门生等人属第三等级的来通杯使用者,从墓志资料来看,他们均为入华粟特人,且进入中原地区后担任萨保一职。 萨保,又称“萨宝”“萨甫”,是由中原王朝任命粟特王族、贵族成员担任的、 伊兰系胡户聚居点上的一种政教兼理的蕃客大首领。 隋时将萨保制度分为“京邑萨甫”“诸州萨甫”两类,诸州胡二百户以上设萨保,规定官阶为从七品、正九品[26]。 由此可见,来通杯多为上层贵族、官员所使用,起初由粟特人引入,广泛出现在宴饮场合,而后受到中原统治阶级的喜爱。

三、来通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目前中国最早的来通杯实物发现于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时间在4 世纪前后的十六国时期。 这批来通杯下端饰牛首,保有泄水孔,为典型的萨珊式来通杯[1]①孙机先生在《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一文中依据形制的不同将来通杯划分成5 种类型,分别为底部平直、短而直的圆锥状的阿契米德王朝来通杯,底部圆弧、折而向前平伸状的阿契米德王朝来通杯,外轮廓带弧度长角形、下部饰带前肢兽的希腊来通杯,器身模塑人像的萨珊来通杯,浅圆弧形轮廓的粟特式来通杯。 本文引用此观点,并将5 类来通杯简称为阿契米德式来通杯、希腊式来通杯、萨珊式来通杯、粟特式来通杯。。 在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不断发展背景下,以善于经商著称的粟特人往来活跃在中亚和中国的西域、中原地区,向西传入他们吸收的希腊、波斯文化和创造的粟特本土文化,来通杯这一兼具祭祀、饮酒功能的重要器皿也随之大量传入,表现为作为装饰图案频繁出现在一批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粟特人墓葬中。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来通杯发展迅速,处于繁荣期,主要作为葬具的装饰图案、饮宴场合的酒器使用。 康业、安伽等一批南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石椁、石棺床屏风图像中多表现这一场景:葡萄树下一身着胡服的男人,手举来通杯做饮酒状,周围多环绕手持箜篌、 琵琶等乐器,或酒瓶、 叵罗等酒器的奴仆,表现出热闹的宴乐场景,也从侧面折射出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来通杯多呈角状,底部多饰动物造型, 形制与阿契米德式来通杯、希腊式来通杯相似,保留了原有器形。此时来通杯不仅是葬具装饰图案中的一类,也是日常生活使用的酒器中的一类,并沿用至隋朝,在安备、虞弘等人的墓葬中仍有所体现。

唐朝时期,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来通杯衍生出杯形这一新器形,主要作为工艺品、随葬品使用。 李徽、阎婉墓出土三彩角杯、三彩龙首杯,以及这一时期大量出土的三彩孔雀、 象首杯表明,唐朝时期来通杯出现较大转变,与当时盛行的三彩工艺结合,不仅材质上发生变化,造型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孙机先生称其“由传统的角形器向杯形器转化”[1]。由于三彩材质的特殊性,结合其出土地点,推测此时的来通杯渐渐失去实用价值,更多的是作观赏、随葬之用。 此后,随着三彩器的没落,来通杯也逐渐走向衰亡,较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四、结语

来通杯作为外来器物,是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其独特的造型和制作工艺也为工艺美术史增添了许多内容。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发现的来通杯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1.来通杯的空间分布范围和流行时间。 空间分布范围上, 集中在粟特人散布或建立的聚落地区,即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流行时间上,结合出土图像及实物资料推测流行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2.来通杯的使用者身份。 多为萨保、官员、皇室贵族成员。北朝时期来通杯多以图像资料形式出现在诸州萨保的墓葬石棺床中,入唐以后则以实物形态出现在皇室贵族墓葬中。

3.来通杯造型在中国的发展。 3 世纪左右萨珊王朝建立,作为归属于萨珊王朝的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经商活动中将来通杯传入中国,而后发展成为北朝至隋唐时期皇室贵族和高级官员的酒器、工艺品及随葬品。

猜你喜欢

粟特人石棺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Who Designed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晚唐五代敦煌康氏家族与归义军瓜州刺史康秀华考
朝阳龙城区出土的辽代石棺——兼谈辽代朝阳地区佛教的发展
粟特人安伽及相关问题考述
北朝石刻壁画中粟特人物形象探析
从馆藏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固原史姓粟特家族多元信仰探讨
唐代西州粟特人贸易活动考索
土耳其食肉石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