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前沿思潮寻古典发展之道
——瓦冈诺娃的古典芭蕾发展理念研究

2022-03-07夏静

剧影月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加特诺娃芭蕾

■夏静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在20世纪初,张扬个性自由的现代舞蹈之风从西方吹向了东方。现代舞洪流般的侵袭,改变了整个西方舞蹈艺术的发展进程。基于对芭蕾本质的深度思考,古典芭蕾的捍卫者和传承者——俄罗斯舞蹈教育家瓦冈诺娃却对于古典芭蕾合理性的问题有着极其充分的论证。她坚信芭蕾语言应该成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以规范化、程式化的身体语言,通过理想主义的规则和逻辑,将“心灵”言说转换成“身体”言说。

在众多践行自己艺术理想的艺术家中,瓦冈诺娃从福金和列加特两人的身上,看到了某种建立于对社会因素高度敏感之上的发展因子。从情感表达的艺术本质,从人体运动的科学认知,两位艺术家的舞蹈美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和充实了瓦冈诺娃对于芭蕾发展理想的追求。

一、吸纳福金舞蹈创作中的情感美学

福金作为俄罗斯最先嗅到现代主义气息的编舞家,亟待面临的问题就是理性与情感、程式表演与个性表达的关系问题。

1908 年3 月11 日福金的一部先锋作品《肖邦》首演。这是一部基于绘画题材创作的舞剧。整部作品以“阿拉贝斯”造型作为标志性动作,以突破常规的灵活方式舞动躯体和手臂。基于用舞蹈语言塑造肖邦这位浪漫主义时代忧郁而诗性的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福金选择了把营造诗意氛围作为肢体语言叙述的重心,以此取代传统的讲故事模式。古典式的静穆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一种类似于个体充盈的激情从舞蹈中升腾了出来。充满诗意美感和真切表达的《肖邦》出现,不仅打破了长期的沉寂与颓废,也让纯粹的学术古典舞蹈家瓦冈诺娃放弃了之前认为福金“过于印象主义”的评判,转而称赞其作品“是浪漫芭蕾风格的完美变体”。

作为列宁格勒舞蹈学校的校友,瓦冈诺娃与福金初为演员时,就有所合作。舞剧《肖邦》的出现,让瓦冈诺娃更加清楚地看到情感演绎对于打动观众的力量。在这里,情感不仅是艺术创造的追求,而且是艺术表达的对象,同时还是艺术呈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所起的作用不单是传达和表现个体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构筑了一个物我交流、身心呼应的情境。在强烈情感的冲击和引领下,个人能够直接审视心灵中的观念,而艺术形式则可以担当起激发这些观念的媒介任务,使其更加鲜活和动人心魄。

已经模式化的动作语汇系统是福金改革之旅的出发点。在《肖邦》之后,他又相继创作了《天鹅之死》《仙女们》《火鸟》和《彼得鲁什卡》等作品。福金的探索有力证明了芭蕾不是一味取悦于人的娱乐性表演,而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多元形式”。受此启发,专注于创造性教学的瓦冈诺娃将感知到的情感力量融汇了对动作形式的雕琢和作品的演绎方法上。帮助演员创造和形成舞动中的情感状态符号成为瓦冈诺娃的使命和任务。

结合福金的探索体验,瓦冈诺娃提出:“古典舞是一种通过动作来表达人类情感的舞蹈形式。”完美的动作也可以解放身体,从而仅凭舞蹈就足以自由地表达任何情感或特征。无论是那些表现了道德因素,激起人们巨大意志冲动力的作品,还是那些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作品,其思想因素和道德因素也绝不能代替情感因素,而且必须与情感因素相融合,相渗透,否则它们就无法成为艺术对象的组成部分。

20 世纪30、40 年代,在瓦冈诺娃管理列宁格勒芭蕾舞团的那几年,顺应政权意志,她先后承担了改编《天鹅湖》《艾斯米拉达》和指导《巴黎的火焰》《巴赫奇萨拉依水泉》的工作。对她来说,将原本独立的动作语汇集成于作品之中并非难事,但构建“有意味的形式”进而激起“审美情感”,却需要艺术家完全自主性的创造。创作过程中,她首先就是要解决情感流动与带有强制规范性质的芭蕾技术的矛盾。一方面,技术要使情感规范;另一方面,情感又要挣脱程式化技术的束缚。两者之间的对立所形成的动态性张力关系,既给瓦冈诺娃设置了难题和障碍,也为她提供了突破与创新的方向。就舞者来说,躯干、四肢和头手是实现情感物化的具体媒介,是构建舞蹈情感符号表达的基础要素。但它们同时也是古典芭蕾规范性的衡量标准。在情感与技术二者关系的处理上,福金选择的是改编肢体语言叙述的重心,随着情绪本身的起伏变化选择相应的身体技术。瓦冈诺娃,长期的教学工作使她更偏向于通过掌握高度纯熟的技术语言,引导舞者自发地、熟练地甚至是无意识地达到技术与情感之间的动态平衡。

对于一个舞蹈教育家来说,瓦冈诺娃把对于舞台表演的期望根植于教学实践中,用充满生命律动的身体支持艺术创造的提升。在面对现代舞的攻击与无谓的技术攀比,她不仅用行动来与片面的形式主义追求相区别,还在传承至今的美学要求和变化中的审美情趣中做出了合情的取舍与合理的平衡。

二、融汇列加特的人体结构认知理论

福金的现代主义意识启迪了瓦冈诺娃对于芭蕾与社会、人性的深刻认识,而列加特对瓦冈诺娃的影响则在于他的教学理念。芭蕾作为艺术的同时也是一门人体科学,对于身体线条的非凡组织能力,是瓦冈诺娃从列加特身上感受到的最大收益。

列加特与瓦冈诺娃,前者是19世纪下半叶芭蕾标准的支持者;而后者则在20世纪为了守护芭蕾的古典原则进行着不懈的战斗,并最终在创造中让这块艺术的瑰宝走向了辉煌之巅。列加特对于人体结构的认识深深地植入到了瓦冈诺娃之后的教学创造之中,“身体”成为了芭蕾教学的真正核心。从实践的角度,它包含有两个方面。

1、认知自我身体,走进舞蹈世界

从原动力的角度分析,人类各式各样的舞蹈首先应归属于一种有意识的身体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实现的。“舞蹈动作产生的动力来源是骨骼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收缩,牵动骨骼围绕关节运动,从而维持身体姿势,引起人体的机械运动,产生舞蹈动作。”舞蹈以身体为媒介的特性,要求舞者必须对自我“身体”拥有切实的感知。

只有了解了身体,才能“尊重”身体,因为只有顺应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才能够做到“艺术技能的高度是知道怎样把机械的努力和压力隐藏在和谐平静之下”的教学宗旨。作为舞蹈教育者,对于人体解剖结构的精确了解,使得列加特的教学过程十分关注身体连续运动时对于不同肌肉群的选择,进而采用交替轮换的方法给不同的肌肉群提供工作和休息的时机。为了实现这一审美原则,他坚持芭蕾训练应始终贯穿执行放松和伸展的双向运动,其目的在于探究如何使身体在运动中不过于紧张,在轻松与和谐并存的运动中获得最大利益。最终舞者的身体会在这样一种张弛有度的训练中得到协调而不失节奏律动的打磨。

列加特基于身体结构的舞蹈动作理论,为瓦冈诺娃之后建立的有关重心平衡、躯干稳健,以及全身协调运动理念奠定了具备实践验证的理论基础。在瓦冈诺娃建立的训练体系中,教师帮助学生主要解决的就是在身体动作产生位置或部分位置变换时,肌肉所需具备的能量和某些运动因素协调转换的肢体配合问题。时间、空间和重力等,这些舞蹈表现的基本构成要素往往都是综合作用的。时间的两极为“快”和“慢”。前者需要瞬间的能量迸发,后者以肌肉群的控制力为条件。空间表现着人体动作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动作距离从最短到无限伸展,它与肌肉的弹性和韧带的柔韧素质紧密相连。而重力是由于地心引力作用于人体,使人体动作在空间运动中显现出强、弱、重、轻的质感。它对于肌肉的收缩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对身体建立了充分的认知,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即将完成的舞姿运动做出恰当的反应。

建构美学与技术、身体与运动之间平衡关系的艺术理想,决定了芭蕾中的身体并不会去发掘人体在生活动作中的多种可能性,而是集中力量从固有能量和功能作用中找到某一种更加和谐的运用。在感知身体的过程中,顺应人体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受训的身体获得一种积极的力量,有利于舞者把握作品中包含的机能性线条与力量中的美;另一方面在处理躯干与重心、四肢与平衡、骨节与线条的相对应关系中,瓦冈诺娃尊重个体身体差异性的做法,也给长期隐没于女性色彩中的芭蕾男演员有了重塑自我的机会。虽然男子与女子所采用的动作原则相同,并崇尚相同的审美标准,但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为表演服务的过程中,却能够因各自的差异缔造出力量与坚定、轻盈与娇嫩的艺术表现力。实际上,这种个性化的表现力扩展到人格化和戏剧行为的范畴,便能够使古典芭蕾在使自己理想化的过程中给予我们常演常新、引人入胜的面貌。

2、树立身体意识,建构艺术品相。

列加特对人体结构客观性的认识,起源于课堂,作用于课堂教学。但是这一理念对芭蕾的帮助并未仅限于此。当瓦冈诺娃工作的内容由课堂拓展到舞台时,有关身体认知的思考也被进一步推进到舞蹈作品的创作层面。因为自我身体真实体验的融入,古典芭蕾的艺术张力得以拓展,通过落实到以人为主体的情感关怀,继而建构出新时代环境下古典芭蕾的艺术品相。

罗兰·巴特曾在自述中繁琐地例举了自己的诸多习惯和爱好,声明这些源自于身体的习惯和爱好是自己的个人性标记,是人的差异性所在。如此,人之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差异不再从“思想”“意识”“精神”的角度甚至不再从观念、教养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测定。人的根本性差异铭写于身体之上,他或她会把这种铭写移植进身体语言的舞蹈文本当中。因为人的根本性差异的缺失,因为身体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脱节,千篇一律的叙述风格,曾让古典芭蕾的艺术身份变得模糊不清,一时难以融入赖以生存的语境。瓦冈诺娃树立身体意识的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她基于对困境的反思,重新解读传统理性与当下主流理性。

对编创主体来说,身体是审美价值和审美创造的“材料”,是自己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身体是增进我们对其他所有审美对象的处理以及增进我们对非标准的审美事物的处理的重要感觉媒介。所以,当这两种身份的身体经验和意识直接或间接地注入到舞蹈文本中时,随之会生成特定的艺术品相。

瓦冈诺娃以开放性的艺术思想,接触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观念,体会现实社会的生活情境和意识形态,以便选择更准确的舞蹈语汇与形式。瓦冈诺娃突破传统局限,以不脱离外部世界语境映射的个人经验作为作品艺术价值的载体,保持艺术形式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用身体解读的方式,改造古典芭蕾艺术品相,最终促使了这一艺术成功地完成了历史性重要转型。

猜你喜欢

加特诺娃芭蕾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加特可e-Axle概念机型全球首发
布罗茨基:爱情归去来兮?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最“牛”的减压方式
川烈风暴英雄教程【第6期】幽灵特工诺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