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2-03-06王丽娜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12期
关键词:女排体育教师思政

王丽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承担着体育和德育的双重责任,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国产影片《夺冠》的上映和2021年世界排球联赛的举办让彰显体育精神的女排精神再次成为社会的热潮,女排精神是我国体育事业中耀眼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体现的价值引导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女排精神仍然值得新时代大学生的敬仰和学习。因此,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从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 女排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1 女排精神的内涵

1981 年,我国女子排球队在第三届世界杯比赛中获得冠军,这是我国在“三大球”项目上的首个世界冠军,实现了零突破。“女排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同年发表的文章《中国姑娘》中,从此,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精神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在接下来的排球世界锦标赛、奥运会和排球世界杯的比赛中,中国女排又连续夺冠,创造了中国排球历史上首个“五连冠”。基于以上背景,国家强烈号召各行各业学习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精神信仰,成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

女排精神经过40多年的传承和发扬,已经逐渐与新时代的发展融为一体。虽然不同学者对女排精神内涵的定义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女排精神内涵的概括大致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为国争光是女排精神的核心。中国女子排球队代表的是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体育精神和排球精神,她们穿上中国球衣,作为国家代表出征的那一刻就已经充分彰显了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怀。女排运动员几十年如一日的训练,只为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看到中国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回荡赛场内外的那一刻。中国女排自建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坚守着体育人为国争光的初心和使命,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肩上的使命与担当。(2)团结协作是女排精神的精髓。女子排球队在赛场上作为一支由六人组成的队伍,训练过程中不仅需要自主练习,还需要集体配合、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做到输球不抱怨、赢球互鼓舞,凭借高度的默契去完成每一场比赛。除了运动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也非常重要,教练员需要稳定军心,打造一个相互信任的团队环境,致力于挖掘每一位运动员的潜能和斗志,并将个人潜能汇聚成一片汪洋,从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女排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体现了1+1>2的效果。(3)顽强拼搏是女排精神的实质。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实现三大球的历史零突破,靠的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虽然如今的运动员训练条件优越,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排运动员的条件却非常艰苦,她们克服困难、斗志昂扬,赛出水平、赛出高度、赛出风采,充分体现了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另外,顽强拼搏还体现在正确对待比赛结果上,每一场比赛非输即赢,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女排进入低谷期,多次比赛都没有站到最高领奖台,但正是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着女排运动员走出了长达14年的低谷期,再创辉煌。郎平教练员也曾在《激情岁月》一书中提到,胜不骄、败不馁,在任何一场比赛中都要正确看待输赢,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精神。(4)开放创新是女排精神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开放创新成为各行各业面临的阵痛点。中国女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女排精神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开放创新,这种开放创新不仅体现在训练理念和比赛策略中,更体现在郎平教练员对于用人的大胆、开放、创新上。郎平教练员一直坚持唯人才论,敢于突破框架,聘请国外的体能教练院、康复师组建中西复合型团队,每年挑选联赛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团队,使新人成为中国女排的制胜法宝。女排队伍也没有铁打首发,而是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一系列举措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女排开放创新的探索精神。

1.2 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强调:“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女排精神代表的已经不单单是女子排球运动本身,同时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扩散,女排精神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的范畴。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想真正打造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就应当广泛学习与弘扬女排精神。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女排精神的正向作用也日趋显现。首先,为国争光精神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文化认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努力成长为一位具有家国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其次,团结协作精神在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能加强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论是在校期间的学习还是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都要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团结力量,相互激励、相互鼓舞、相互感染。再次,顽强拼搏精神对于当代“00”后大学生树立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的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本就是一个竞技场,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成为敢于拼搏的一代。最后,开放创新精神激励大学生不仅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要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打破惯性思维,激发探索和创新潜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状

2.1 大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在大多数学生的认知里,体育课就是为了完成上课任务,期末完成考试,拿到体育课学分即可,并未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并未意识到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导致体育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加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大学生采取线上上课模式,线下体育锻炼大幅减少,体质健康水平逐步下降,超重、肥胖的可能性增大。2021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也显示,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对心理健康和防病治病有正向效应。因此,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念引导等现状的改变迫在眉睫。

2.2 教师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中发挥着教学主导作用。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不少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和笼统,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不够深入,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不能调动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也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师备课积极性不断下滑,教学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引领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仍停留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教育理念中,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助长大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施教者的不良习惯,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2.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政策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关注度远不如专业课程,体育教师的发展机遇、薪资待遇和评奖机制等也都低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应的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另外,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机制也有待完善,以往的体育教学主要以速度、距离和数量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考核标准,但这些指标远不足以衡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和育人成效。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大学生认知水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师资水平和师德师风等,关注大学生在课堂内外、在校期间以及毕业之后的发展成长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路径研究

女排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3.1 加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好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每门课程都应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理念贯穿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自身对女排精神的学习,主动思索如何更巧妙地将女排精神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模式,提升教书育人成效。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既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也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和实践、线上和线下等多种体育教学方式,减轻大学生因教学内容单一而产生的逃避心理,唤醒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实现既锻炼体魄又锤炼品德的目标。

3.2 合理构建综合评价机制

高校要科学制定女排精神融入体育课程的规划和机制,进一步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工作落细落实,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当是覆盖学生、教师和督导组专家的综合评价。学生层面,通过调查问卷或网上打分的方式对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教师喜爱度、课堂获得感等进行评分;教师层面,对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自评;督导组专家除了从上述教师层面进行点评外,还需对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行为表现和课程思政能力等进行评价,构建“学生-教师-督导组专家”三方共同发力的综合评价机制,搭建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桥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3.3 高校多部门协同育人

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多个部门紧密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应当以大学体育部为主体,借助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和网络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培养的重视,提升体育教师的地位,定期开展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交流、观摩和培训,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助力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各部门加强对女排精神的宣传,如通过“校园广播”“专题讲座”“文体活动”“两微一端”等线上线下渠道宣传女排故事,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对女排精神的情感认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将结合,提升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成效。

4 结 语

女排精神作为新时代国家精神、民族精神、体育精神,将其为国争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开放创新的内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针对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首先要从体育教师本身和高校层面加强对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模式,提升教书育人成效;其次要构建“学生-教师-督导组专家”三方共同发力的综合评价机制,将女排精神全面且综合地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最后要发动高校各个部门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构建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升大学生对女排精神的情感认同,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大格局。

猜你喜欢

女排体育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楼女排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壮哉,女排精神!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