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影响探讨
2022-03-05李堂贵靳江波贺刚蔡周文何松黄游敖成顺施越
李堂贵,靳江波,贺刚,蔡周文,何松,黄游,敖成顺,施越
昆明同仁医院骨科,云南昆明 650228
伴随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升高。老年人髋部骨折会引发致残、死亡等,骨质疏松及不当的功能锻炼等因素使老年患者容易发生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对侧髋部再骨折与初次骨折相比,其病死率、致残率相对较高,预后较差,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1]。因此,本研究选择2020 年6 月—2021 年8 月昆明同仁医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手术治疗后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发生情况实,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男52 例、女48 例;年龄60~90 岁,平均(75.84±1.32)岁,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 岁以上;无手术禁忌证。
排除标准: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者;病理性骨折者。
1.3 方法
对于入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为其进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及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及髋部X 线检查,相关科室医生应为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在患者全身麻醉条件下为其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为患者实施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1年内随访调查。
1.4 观察指标
利用单因素、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影响因素。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多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单因素分析
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手术时机、合并基础疾病、骨质疏松程度、术后卧床时间、锻炼依从性、术后功能锻炼的患者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初发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的患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单因素分析
2.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机、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功能锻炼、锻炼依从性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髋部骨折一般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国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全国有超过126 万的中老年人会产生髋部骨折,初次骨折的病死率约为9%,初次髋部骨折发生对侧再骨折后病死率较高,5 年后病死率一般为67%[2]。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术后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病死率、发病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此类型的骨折发生率危险因素、患者人口学特点、流行病学分析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5]。
临床分析发现,老年髋部再骨折患者的高血压、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降低其再骨折风险。依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分析发现,心脏疾病与机体氧化应激、钙化激素调控、慢性炎症以及性激素等共同作用。临床药理分析发现,常见的心脏疾病处方药主要为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类均会造成患者的骨密度下降,导致其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率[6-8]。此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使患者发生机体失衡,使其骨折风险加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活动量逐步降低,会诱发肌力下降,使患者的供氧能力、活动能力均减弱,同时,会诱发患者出现晕厥,使其骨折再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若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会使其产生微血管病变,不利于患者的机体肢体氧摄取量,诱发患者发生高血压急性发病、骨骼肌萎缩等,使患者出现晕厥、眩晕,使患者受伤。因此,身体基础条件、内科疾病治疗技术的提升,能患者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骨折[9]。
重度骨质疏松容易增加患者对侧骨折发生风险,其骨折近端的骨折强度明显降低,一般与患者机体骨密度相关,同时,与应力分布、解剖形态的生物力学等因素相关。临床学者发现,对于股骨小粗隆及小粗隆下2 cm 部位的骨皮质指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患者骨皮质指数下降,其骨质疏松发生率增高,会诱发髋部骨折风险,骨折术后一般由于其自身疼痛原因使其骨质疏松情况加重,因此,老年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应具备足够规律[10-11]。每天日照时间低于30 min,同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依从性较差,锻炼次数低于2 次,会导致对侧髋部骨折风险增加,日光照射会影响人体骨密度,与光照时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合理、科学的锻炼、运动可促进老年患者心肺功能提高,使其机体平衡能力及肌力改善,降低患者骨折风险,但绊倒、摔倒等运动损伤同样需要注意[12-14]。研究发现,初次骨折类型一般与患者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之间存在关联性。此研究选取样本量相对较少,随访周期较短,应进一步展开大量样本研究[15-16]。
髋部骨折一般在老年人中高发,由于老年人听力、视力、行动反应迟钝,更容易摔倒。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以及髋部功能下降会引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提升。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后,能显著提升其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因此,应需要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并适当采取干预手段,能够积极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对侧髋部再骨折。临床研究发现,重度骨质疏松为对侧髋部再骨折产生的独立因素,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协调能力较差,会产生跌跤。跌跤为大部分老年患者引发再骨折的直接原因。同时,其年龄越大,反应越迟缓,机体平衡能力越差,更容易产生跌跤。高龄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老年患者会存在骨质疏松。临床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风险表现为正相关。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低、骨皮质脆弱,术后愈合速度相对较慢,进而引发其骨折延缓愈合及骨不愈等,如患者常年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会使患者骨量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程度,因此,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可利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如患者缺乏正确的功能锻炼会使其下肢肌肉萎缩,对于髋关节协调功能产生影响,日常活动中会造成跌倒,使其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
本研究显示,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年龄(60~70 岁2 例,≥70 岁28 例)、骨质疏松程度(轻度5例,重度25 例)、合并基础疾病(是20 例,否10 例)、手术时机(<10 d 22 例,≥10 d 8 例)、术后卧床时间(<30 d 4 例,≥30 d 26 例)、术后功能锻炼(是6 例,否24 例)、锻炼依从性(良好12 例,差18 例)的患者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初发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的患者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吴晓天等[17]的研究“不同年龄(60~70 岁1 例,≥70 岁29 例)、骨质疏松程度(轻度4 例,重度26 例)、合并基础疾病(是22 例,否8 例)、手术时机(<10 d 22 例,≥10 d 8 例)、术后卧床时间(<30 d 3 例,≥30 d 27 例)、术后功能锻炼(是23 例,否7例)、锻炼依从性(良好12 例,差18 例)的患者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初发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的患者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应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风险较高的患者积极实现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促进患者下肢肌力增强,降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