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生成长 促进家校共育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组织探究
2022-03-05何毓洵
何毓洵
(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小学,福建 长乐 350200)
在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地位提升非常明显。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这门学科的教学活动空间比较有限,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足,无法主动应用个人所学习的学科知识,难以学以致用,高分低能的问题比较严重。“双减”要求教师站在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活动,将课内外教学相结合,实现对学科教学的多维评价,充分凸显学科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开始积极组织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充分凸显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稳步提升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家校共育现状
首先,学校尚未设置双方合作的平台,忽略了学科活动中家长的主动参与,家长所获得的参与机会和平台比较有限,家庭活动基本缺位。其次,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不足,还未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过多地关注教材和课堂,无视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及科学利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最后,一部分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因此没有主动自觉地参与家校合作活动。[1]以上现状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活动组织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组织低效的原因
首先,学校和家长存在明显的距离和隔阂,无法实现通力合作,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结合教育学家的相关研究结论分析不难发现,只有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平衡,才能够保障教育质量,但是有的教师和家长无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在“双减”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求更加严格,这一学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比较明显,家校共育模式的有效创新及探索势在必行。
其次,在组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时,家校共育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教师和家长没有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成长的机会及平台,导致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家校双方的信息沟通渠道比较有限,没有站在多个视角综合剖析家校合作的具体对策和路径,导致“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流于形式,与内涵式发展理念相违背[2]。
最后,在组织开展家校合作互动活动时,双方没有意识到这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和价值,实质的教育模式和合作理念比较传统和僵化,导致整体的学科教学水准和质量不够理想,严重阻碍了“双减”政策的有效实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停滞不前,面临许多的思维冲突和认知局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共育活动的有效落实能够进一步地拉近学生与家长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家校共育的对策
(一)组织建设共育课堂
首先,双方需要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了解“双减”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实现教育主阵地的有效回归,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及品质课堂,顺利完成学科教育任务及目标。在组织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准提升非常明显,学校积极组建共育活动,促使家长主动参与其中,为高效课堂的打造作出贡献。学校围绕“双减”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实现双主体教学,共同参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凸显学科特征以及本质属性,规范家长的家校共育观念。[3]比如,在组织开展“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时,学校和家长开始共享教育经验,分享教育资讯,借助多种学习对策及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环境污染,逐步形成良好的绿色环保意识,真正实现文明生活、保护环境。
其次,组织开展合作评价工作。围绕课堂评价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家校共育的评价活动,让家长也能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角。教师可以设置评价量表,将学生的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融入其中,合理设置家长评价部分,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引导家长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比如在指导学生围绕“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将其传达给家长,引导家长结合这些目标、能力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让家长科学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深入分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课后反响。确保家长能够在参与课堂评价活动的过程中,综合了解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基本学情。
(二)组织设计家校作业
家校共育有助于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为了避免学生遗忘所学知识,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综合布置学科作业,逐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确保学生实现查漏补缺。在全面推动和实施“双减”政策下,学校引导教师主动调整教学重心,精心设计学科作业,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主动创设良好的作业环境,真正实现家校作业共生。有的教师会针对性地布置实践性家庭作业,稳步提升家庭教育的地位,凸显家长的重要育人作用。比如,在围绕“环境保护”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布置垃圾分类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与父母共同完成垃圾分类任务,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要求,实现共同进步,逐步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在指导学生学习与合理消费习惯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调查家庭在一周中的支出和收入情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围绕家庭作业的设计环节以及具体准则,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充分凸显学科教学的实践性,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元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寒假和暑假期间,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为目标,主动设置劳动打卡等任务,让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劳动作业,然后引导家长采取评价卡的形式评价孩子在当天的表现。坚持激励性评价和鼓励评价,避免简单苛责和命令,让学生能够在假期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意识。
(三)组织实现活动共赢
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多,家长可以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凸显自身的育人作用。比如,在围绕“这些事我来做”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动性。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渥,参与家务的机会较少,教师可以结合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务劳动情况。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没有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往往大包大揽。对此,教师需要积极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家务辩论会,让家长和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及意见,站在不同的立场各抒己见。在完成基本讨论任务后,教师还可以听取家长关于每日家务的建议和计划,以21 天养成劳动好习惯为依据,根据基本学情和教学条件针对性地设置多个活动计划。确保家长能够主动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行为,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反复锻炼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