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视野下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评价探析

2022-03-05罗德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劳动

罗德兴

(福建商贸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3)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意识,是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意志、社会责任行为的统一体。培育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是将社会道德判断标准内化为自我需要、外化为自觉道德行为的过程。加强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有利于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各环节的反馈调节,有利于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进行科学评判。德载人生,技行天下。中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于新时代,以劳立德、以劳育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坚守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将劳动光荣的理念根植于内心。

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中社会责任感淡薄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道理。2019 年6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提出总体要求,指出职业院校要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劳模精神、诚实辛勤劳动,通过实习实践实训来培育社会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和系统设计。站在“十四五”的新历史方位上,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中职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技能水平、精神面貌。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关于劳动教育机制缺乏长期规划的系统组织,劳动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劳动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随着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部分中职学生缺乏精益求精、奋勇争先的劳动精神,缺乏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社会责任意识,具体表现为吃苦耐劳精神薄弱、思想信念迷失、公共利益罔顾、人生观价值观迷惘等。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概念界限模糊不清、体系规划不够完善、定义定位不够准确、效果评价不够客观,存在着顶层设计的缺陷。从学校层面而言,中职学校作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键环节,其人才培养方向具有其特殊性。但社会责任感评价方面的规律,以及与中职学校课程实施方面的联系,仍需不断探索。很多中职学校将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重中之重,而忽略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1]部分中职学校的社会责任感评价停留在论证的环节上,也没有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评价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有些中职学校没有明确具体劳动教育的校本教材,没有预留出相应的课时,没有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是中职学生通向未来的重要桥梁。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一方面,大部分开设劳动教育的中职学校并未配备相应的专任教师,而是由实习指导教师担任。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将专业课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劳动品质、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的培养较欠缺,对优秀的劳动精神传播较少,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够理想。从学生的层面来看,中职社会责任感评价应注重“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传播,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但作为教育的培养对象,中职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足。部分中职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识有偏差,劳动意识淡漠,疏于对自身的管理,不尊重劳动成果,认为社会责任感只是简单的体力活动,其对自身发展没有帮助。且在面对学校的劳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并未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1]

二、以考评督导为抓手,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社会责任感

在中职学生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奉献意识,学会责任与担当,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2]通过劳动教育考评督导的结果,引导促进劳动教育有目的、有意义地实施,可以相对准确地衡量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程度。

(一)认知入手,多元整合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主体

中职学生在评优、评先、升学的考核中,社会责任感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优化设置考核标准,使其具有量化性和可操作性。中职学生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阶段,社会责任感不能简单以分数、等级进行评定,要进行多元主体的客观评价。学校要大力推进社会、家庭的多元融合,邀请高级技师、领域专家、学生家长等多种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可以侧重于同学间的互评或个人自评。评价标准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评价方式可借助于阶段考核、日常观察、技能竞赛、操作展示等。持续挖掘劳动教育在培育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新形式、新方法,不断探索专业学科与劳动教育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创设良好的劳动氛围,提升劳动水平,从而为实习、就业、创业奠定基础。要充分强化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职学校教师作为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担负着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等重大责任。要建立教师培育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反馈改进机制,通过结果倒逼过程,从而发挥育人评价导向。

(二)认同着力,优化把握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内容

学校及社会各方要深入挖掘社会责任感评价新内涵、新思路,有效实现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智慧的增长、美感的涵养,彰显基础性综合性育人价值。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公益志愿者服务为主要评价内容,推进中职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课程实践层面评价的持续革新。要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中,以教育目的、内容要求为依据,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实时监测与记录中职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体验。通过常规动作,如学生自我评定、教师学期评价、各类评选活动的评测方式,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能力水平、精神品质、习惯养成等进行综合评定,从而达到评价的反馈改进作用。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地方及社会资源,开设开发一些诸如地域特色手工业、传统制造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渠道,组织形式多样、丰富灵活的劳动实践,如农庄体验、农场劳动、校园值周活动,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组建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把课堂从学校转向社会,从课中转向课后。

(三)践履为重,合理明确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机制

教育督导部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社会责任感课程的设立、实施、成效纳入督导内容,实现全方位、全维度的课程督导监测。要加强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档案管理,合理设置综合社会责任感实践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比例。要建立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资料档案,做到一生一档,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与质量,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实现评价、督导、管理三方面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成果评价纳入新课标中,结合每个专业、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课程、技术通用课程,重点在于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劳动习惯的培育,从而保证劳动实践课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三、基于劳动教育培育社会责任的实践策略

中职学校社会责任感评价是一个反思提高的过程,不是为了奖惩,而在于导向与激励、发展与提升。[3]中职学校社会责任培育是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中职学生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狠抓协同共育,营造社会责任感“支持+开放+参与”的育人生态

推动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良好育人生态,需要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发挥劳动教育的多方合力。其一,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包括相关政策支持、专项教育资金的开设等,真正从政府层面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支撑力度。其二,学校要明确劳动课程的具体课时和实施要求,不得挪用、占用劳动教育课时。此外,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科学设置课外劳动实践项目,采取阶段、集中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值周活动,适当安排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劳动。[4]其三,家庭要切实当好引路人,通过日常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可以尝试让学生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实现亲子互动的劳动课堂。其四,要充分利用社会面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场所,如研学基地、农庄农场、企事业单位等。倡议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力所能及地参与各类新型劳动,开展公益活动,参与社会管理。鼓励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搭建各类活动平台,利用学生的优秀作品来推动校企合作共赢,不断创新劳动实践新思路、新方式、新形态。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通社会责任感“学校+社会+学生”的培育路径

中职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培育实践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国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宗旨,弘扬我国劳动精神的优良传统,实现德智体美劳教育目的的高度融合。促进劳动教育的结果落地,培育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在课堂上原原本本地学,还要校外实践中实实在在地做,积极拓展校外劳动资源,引进校外优质的劳动实践主体,不断丰富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才能打造良好的劳动品质和精神。在新时代大背景下,需要搭建形式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如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校外劳动实训平台。劳动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公益劳动、科技普及等社会公共事业,这不仅能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也培养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国制造2.0 奠定最坚实的基础。[5]

(三)拓展保障渠道,搭建社会责任感“宣传+示范+共建”的培育架构

中职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培育,需要从师资队伍建立、专项资金保障、政府政策支持、系列活动开展、劳动氛围营造等多种方式来组织实施。从教学与实践两条线共同开展,来保证组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全社会要形成学劳模、当劳模的良好氛围,让勤勉劳动、诚实劳动蔚然成风。[5]要组织劳模先进事迹进校园宣讲活动,使劳模精神入脑入心。要营造良好的网络宣传氛围,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向家长和学生推送崇尚劳动的正能量,体会并领悟劳动的平凡与伟大,让社会责任感在心里生根发芽。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专业优势,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满足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需要。要加强师资配备,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大国工匠工作室,聘请行内的专业人士担当实践指导教师等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劳动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