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3-05柳丽娜

教师发展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享者行动者城乡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共享是人们共同拥有物品、信息、智力成果等的使用权或知情权等以获得收益的行动。当前,共享理念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并践行于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共享理念也被引入教育领域,以期为推动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在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成为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可行路径之一。其中,师资共享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的程度和水平。师资共享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配置与教师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共享;另一方面是城乡教师通过共同享有教育非物质资源实现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承载着教育活动的行动者仅凭物质资源无法传播、传达和表达的重要信息,包括优秀教师在不同教育场域中对教育理念的阐释、教育情怀的抒发、教育模式的调适、教育情境的研判、教育范例的展示、智力成果的呈现等,是教师在不同场域维续高质量教育的缄默教育智慧。

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面对面共享和网络共享。面对面共享是城乡教师在共同的教育场域内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基于人员流动的城乡教师面对面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体化城乡新进教师选聘任用标准,科学管理师资、强化师资培训,鼓励、支持和保障县域或区域内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创新教育联盟、支教、走教、对口支援、送教下乡、示范课展示等教育沟通方式。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薄弱地区或学校教师对教育非物质资源的需求,但其供给有限。“信息化的典型特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1]网络共享是城乡教师基于网络典型特征共享教育资源的行动,如借助已建成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数据库和平台等互通有无。与共享有形的教育资源相比,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可以突破物理空间局限,提高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单位效用,具有独特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在当前却尚未发挥出应有成效。

一、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存在的问题

网络共享在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弥补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时因人员流动受限造成的不足,并将师资共享的成效向纵深推进。但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尽管形式多样,成效却有限。其实,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不仅是为了教育的活动,其本身也是教育活动。有效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行动者不仅参与活动过程,而且要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互动,活动起点经由互动产生的结果是下一个行动的起点。活动过程环环相扣、掘进向前,达成目标后,教育活动才告一段落。从这个意义上说,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行动者被区隔于不同的时空

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行动者是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分享者、被分享者或受益者。在时间维度上,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于,行动者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在时间上缺乏即时性。主要表现为,分享者分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建立在其对被分享者需求的主观假设的基础之上。因为,分享者和被分享者作为共享的两个行动者在共享过程中并未出现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分享者也就无法及时为被分享者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教育非物质资源。很多时候,共享的行动者在时间上不相遇,总有一方在共同的时间节点不在场。被分享者通过信息化媒介接收到分享者的教育非物质资源在时间上是滞后的、不及时的。由此,城乡教师对教育非物质资源的非即时性网络共享行动其实是单向的、基于假设的,无论哪个环节出现差错或失误都会阻碍共享目标的达成。

在空间维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流动性有限,其范围一般限于县域或区域内,通过教师物理空间的移动,薄弱地区教师对优质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但是,当教师移出某一物理空间,就意味着原空间除了留下该教师过去在此活动的痕迹外,不再增加以其为主体发生的新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由该教师发起和参与的新的教育活动只能发生在其已位移进入的另一物理空间。这对教师移入的物理空间而言是得到,而对其移出的物理空间而言则是失去。对共享的行动者而言,基于行动者物理空间移动的共享是非此即彼、不可共存的。虽然理论上,信息化有助于打破由行动者物理空间移动造成的共享行动者之间的空间区隔,但当前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时,分享者将教育非物质资源数字化并置于媒介后即与其分离;被分享者虽然可以自由掌控接收分享时间,但却无法与分享者共处同一时空。这意味着,城乡教师经由网络共享的教育非物质资源在共享者之间极有可能只传不通,不能实现有效融通。

教育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其影响以活动为中心向外辐射,影响力则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因此,参与教育活动的行动者只有以活动为中心维持一定的黏性,才能位于影响力的辐射圈内;同时,离中心越近则越接近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是教育活动,其行动者却被区隔在了不同的时空。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时,行动者在时空上常处于不同步的状态,即时间上的不即时和空间上的不共处。时间不即时为空间不共处提供了条件,空间不共处加剧了时间不即时的程度。时空的区隔拉大了共享行动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拉开了其与教育活动中心的距离。这势必影响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效果,不利于共享目标的达成。

(二)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行动者在共享过程中缺乏互动

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核心在于共享行动者借由信息化媒介传播、传达和表达优质师资适切于不同场域的缄默教育智慧。网络的功能与价值集中体现在共享的媒介上。与经济活动等其他社会活动媒介相比,教育活动的媒介有其特殊性,即它不仅是静态的桥梁与纽带,连结参与活动的行动者,而且是行动者互动的通道,需要确保行动者互动过程中的信息能够真实、及时地交换和反馈。对行动者而言,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生成的,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及由互动产生的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外化和反馈则是生成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前提。

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基本是“人—网络—人”的模式,即分享者将教育理念的表达、教育活动的展示、教育模式的呈现等资源数字化后置于资料库、平台等信息化中介,被分享者根据需要从中提取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分享者与被分享者彼此独立且缺乏即时互动,即便被分享者成为受益者,由于缺乏互动,受益者不能即时与分享者进行沟通,因此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现有模式虽然解决了过去乡村地区或薄弱学校教师接触不到优质教育非物质资源的难题,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但是,随之出现的“共享的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师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主动使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不高,现有各级各类共享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等典型问题说明,这一模式能够从一般意义上满足被分享者的需求,却难以精准满足被分享者的个性化诉求。个性化诉求是不统一、不一致的,这也成为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目标的“最后一公里”。精准满足城乡教师个性化诉求的根本在于帮助教师提高个体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而这正是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功能所在。要实现这一功能,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行动者就必须进行有质量的互动。

教育非物质资源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优秀教师在特定教育活动中外化的教育理念、抒发的教育情怀,对教育模式的调适、教育情境的研判等的传达大都是缄默和内隐的,是语言不足以表达,或在教育活动中被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过程遮蔽而不便于或不能及时表达的信息。因此,教育非物质资源可能是转瞬即逝的。要把握其精髓、充分发挥其效用,共享行动者必须共处于教育非物质资源发生的情境,通过即时有效的、言语之外的沉浸式互动才能实现。

(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过于依赖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科学技术的变革已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使人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广的范围内共享技术和智力成果。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5G、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已出现和将出现的各种多媒体处理技术、个人信息处理技术在为人类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通过对教育要素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教育的活动方式、呈现方式和发展方式等。“电子化、网络化的新的技术背景促使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发生重要的转变”[2],甚至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和教育活动质的飞跃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寄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上。教育文化在技术嵌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再经由网络的传播、运用和共享在教育领域成为司空见惯的日常。MOOC、STEM教育、创客教育、智慧教育、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层出不穷,为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共享教育资源提供了条件。

先进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在媒介、工具的技术应用和操作上也有了更大的突破。但是,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过于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常被简化为应用技术的共享行动。一旦技术发生改变,教育实践中的共享媒介、手段或工具就随之改变,因此常常出现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在教育领域昙花一现、频繁更迭的现象。城乡教师对应用于教育领域纷繁复杂且快速更新的科学技术疲于应付,甚至因此打消了分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利于发挥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本体价值,更影响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现实成效。

二、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存在问题的成因

造成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造成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网络虽然为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但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受网络自身特性的影响过大。从这个角度看,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网络的时空特征促使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行动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被无限扩大

“空间与时间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物质向度。”[3]466网络的运用使得时间的弹性特征被强化,人们既可以通过增加活动的频率来压缩时间,“社会里‘每件事物’的加速,无情地压缩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的时间”[3]530,又可以借助科技、网络等基于知识的人为创造的工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重新排列现实中连续的时间序列,将其与特定的地域性空间结合,使得“时间驯服了空间”[3]566,不仅延长了时间,而且能够实现对时间的自由支配。网络的这一时空特征使得“我们生活、工作和游戏的真实空间正在发生改变”[4],空间与地域的联系被弱化。人们借助基于科学技术畅连起来的各种现实和虚拟的社会网络实现空间的无障碍切换,拥有了对空间自由支配的机会和能力。自然意义上时间和空间物理界限的突破,正是网络的优势所在,它不仅使人类活动的领域更加宽泛,也为人类克服历史经验中的难题创造了可能。

城乡义务教育在物理空间上处于不同的地域。在网络被普及之前,城乡教师对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共享难以实现。网络为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提供了条件,创造了可能。但是,要彰显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有效性,必须让行动者共处于一定的时空内。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模式容易让人们聚焦于由网络无限突破物理时空界限带来的便利,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日程安排,自主选择何时何地接收其他行动者经由网络分享的教育非物质资源,通过对时间的碎片化管理进行学习,甚至可以重复学习。看似教师合理利用了时间,对学习本身进行了个性化处理,但这其实是将完整的教育过程割裂开来,并将切割开的教育片段置于不同的时空。可见,正是网络对物理时空界限的无限突破,在无形中将共享行动者区隔在了不同的时空,使他们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扩大。

(二)网络的无边界特征促使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被形式化

在物理时空界限被打破的同时,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或者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而是增加了将各种符号经由网络转化为信息再转化为可被理解的符号的互动形式。网络的优势在于扩大了参与者的范围,容纳了更多的符号形式,能够加快传播的速度,扩大传播的范围,增加互动的频率,提高互动的效率。其劣势则主要在于单位时空内的信息量过大,内容过于庞杂,需要参与者对信息进行筛选后才能进行有效互动。

城乡教师虽然享受了网络带来的便利,但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也被形式化了。分享者将教育非物质资源数字化后置于网络媒介,只是提供了静态的数字化资料;被分享者接收后,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认知判断是否满足需求,即便能够与分享者沟通,在时间上也是延迟的。除非分享者与被分享者在现实世界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系,否则,双方仅经由网络媒介通过语言符号的互动可能会造成有意义信息的损耗,以致沟通在信息缺损的情况下不能深入或提前结束,使得互动成为为了互动的互动,仅留形式而失去灵魂。教育活动中的不同行动者对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具体需求和程度各不相同,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无论是分享者还是被分享者,对信息的筛选和研判是他们有效互动的前提,同时,还要确保对互动信息的正确理解,这无疑会增加共享行动者的工作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者对互动信息的曲解及误解成为常态,那么,共享行动者都极易将其视为鸡肋而流于形式。由此,网络在传播上的无边界特征导致了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流于形式化。

(三)网络的技术先导特征促使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动因序列被错置

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有追随科技发展潮流的倾向。例如,“当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局域网)开始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变为小组合作性学习;当国际互联网进入教育后,教育者则转向对虚拟教育的研究,出现了虚拟教室、虚拟学校之类的新概念。”[2]这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中,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前,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是被引领的一方,某些时候还会成为检验新科技的试验田。有些新科技可能契合某些特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却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收获预期的功效。

教育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显著的差别之一正在于其在本质上具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属性,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获得发展。科技对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其工具性。简单的技术移植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外在的和有限的,虽然表现出丰富形式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将科技作为动因、教育领域作为试验田,而未将教育需求作为动因、科技作为工具和手段带来的后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作为工具的科技发展,则难以突破工具的局限。在实践中,相当数量的教师止步于运用被科学技术改良和改造的教育工具和教育媒介,而未发挥其作为教育活动的行动者对科学技术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缺乏对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立足于教育本质的、适合于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性改造。现有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普遍模式也呈现出同样的问题。

三、改进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策略

要充分彰显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成效,就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特征及其优势,将网络的无限性和普遍性适切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策略。

(一)以“共时”和“共在”作为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时空边界

在时间维度上,系统而有效的教育活动不能离开行动者之间及时有效的互动与沟通,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要求行动者必须保证时间上的即时性,即行动者要处于相同的时间流,相遇于时间的交点,即“共时”。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共时”表现为,即便位于不同物理空间中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也必须实现即时基础上的同时,确保共处于同一个时间节点。在空间维度上,网络使得教育活动中的行动者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位于不同的物理空间,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得以并存。因此,教育领域中,位于不同物理空间的行动者在教育活动中,虽不在场却可以收到在场的效果,即“共在”。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共在”表现为,即便位于不同现实空间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通过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达到在场的效果。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不是相互割裂、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

要彰显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成效,就不能既在时间上断裂又在空间上区隔,“共时”和“共在”是其时空边界。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完全能够支持“共时”和“共在”的实现。例如,优秀教师或优质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异地网络支教”[5]的方式,借助同步互动系统指导和参与薄弱地区或薄弱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不仅可以为薄弱校的教师作示范,还可以直接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如果有虚拟仿真技术的加持,还可以提升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的体验质量。

(二)以“共惠”和“共生”作为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互动原则

教育活动离不开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互动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只有在对等前提下,行动者才有可能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因此,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不是单向的支援,而应该是双向的平等交往。就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而言,共享行动者要实现平等交往,其预期目标应该是“共惠”,即城乡教师都能通过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有所获益,例如加强教师群体的团结、加速教师群体整体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师职业声望等。“共惠”的前提是共享参与者之间关系的相互依托性。要实现城乡教师有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就不仅需要优势极加强对弱势极的帮扶,而且弱势极也要主动展现和输送对优势极而言有益的一面。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还在于参与活动的行动者都拥有独特的个性,教育活动的结果不可能摆脱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只有当每个行动者都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意愿并主动付诸行动,该项活动才会对其有意义,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虽然不同的行动者可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意见,对活动发展的方向和进展的程度产生正向或负向、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活动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会生成真实的结果,即“共生”。就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而言,“共生”意味着城乡教师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发自内心愿意并主动参与到教育非物质资源共享实践中来,并能通过实践生成对行动者都有益的结果。网络具有开放、包容、悦纳等特征,有助于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突破其所处学段的特殊性和义务教育的地域性带来的局限。由此,只有坚持“共惠”和“共生”的原则,才能解决现有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行动者之间缺乏互动的问题。

(三)以“共创”和“共赢”作为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动力源泉

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是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起点。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活动最终才能够推动行动者的共同成长和进步。城乡教师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目标正在于通过活动过程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教育非物质资源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教育资源,但却是关涉教师关键能力与素质的重要资源。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创造,更需要教师个人及集体贡献智慧、共同努力,才能使城乡教师各自受益,实现共赢。“共创”和“共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目标驱动力,也是发挥网络优势,将城乡教师凝聚成一个面向共同目标的集体的驱动力。

综上所述,现有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以“共时”和“共在”作为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时空边界,以“共惠”和“共生”作为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互动原则,以“共创”和“共赢”作为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动力源泉,就能够充分彰显城乡教师网络共享教育非物质资源的成效。

猜你喜欢

分享者行动者城乡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等待太阳
分享经济时代协同消费前因机制研究
基于加密通讯暗文发送的车辆授权机制设计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研究
城乡涌动创业潮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