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2022-03-05李宜江
李宜江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值得认真分析和总结,这既是为党的二十大献礼,也是为更好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有益借鉴。
一、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教师意见》)指出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3]。可以说,“‘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的有效继承与高度概括。”[4]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可以从不同维度、多个角度,用众多数据和大量事例来梳理。鉴于对《新时代教师意见》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视和反复强调,笔者尝试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三个维度来阐释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高素质
“十三五”以来,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正逐渐形成。[5]关于什么是高素质教师,很难有高度一致的看法,更难有科学量化的标准,笔者拟从教师的师德修养、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学历层次三个方面来考察。[4]
师德修养是高素质教师的首要标准。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既引导鼓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又明确教师的底线、红线,以彻底摒除教师有违师德师风的不良言行。继2018年实施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配套的违规处理意见或办法后,2019年,教育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等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与上述十项准则共同构建起国家层面关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如今,从教育部到地方和学校,全方位立体式网格化的师德监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各地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不断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6]另一方面,通过表彰一大批优秀教师、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事迹,塑造了教师健康向上的正面良好形象,激励广大教师涵养师德、干事创业。“十三五”期间,我国连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寻找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评选表彰等活动,涌现出3位“人民教育家”、7位“时代楷模”,集中表彰 “全国优秀教师”1432名、 “全国模范教师”718名。[7]“一位位教书育人楷模,用实际行动塑造了当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他们是全国教师的楷模,也是千千万万好老师的缩影。”[5]有学者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维度对中国东北、西北、华南和华东地区共8个省份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整体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处于理想水平。[8]
优秀的师范专业生源是高素质教师不断补充的源头。“师范教育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高不高、教育事业发展强不强。”[6]近年来,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在发生明显变化。2019年各地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平均是33.4%,比2018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6]可以说,“师范热”这个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在天津、云南等一些省份,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飙升,华中师范大学录取线仅比北大、清华低13分,东北师范大学录取线甚至超过了浙江大学,非部属师范院校也水涨船高。”[9]以笔者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为例,2016年,该校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师范专业在安徽省录取的平均分为548.45分、558分,分别高出当年安徽省文史类和理工类一本线27.45分、40分。2021年,上述两个师范专业在安徽省录取的平均分为603.37分、568.93分,分别高出当年安徽省文史类和理工类一本线43.37分、80.93分。(1)数据来源: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和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师范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可见一斑。
高学历教师是高素质教师的一个重要体现。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2016年,我国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本科学历的教师分别为76 857人、2 799 58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3 487 789人)的2.2%、80.3%,到2020年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4.0%、84.6%;2016年我国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本科学历的教师分别为44 914人、2 874 007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5 789 145人)的0.8%、49.6%,到2020年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1.6%、64.4%。(2)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6年与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计算所得。由于202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尚未公布,公开检索的最新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只到2020年,其他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同理。但从发展趋势来看,2021年的数据应该是稳中有升的。所以,党的十九大以来取得的成就理应比文中呈现的2020年的状态更好。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来说,一部分是在职提升的学历,一部分是入职即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些都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体现。
(二)专业化
专业化可以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教育理念、教育情怀三个方面来考察。[4]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一方面难以科学、精准测量,另一方面也缺乏全国性的数据。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因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2016年我国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641 15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 487 789人)的18.4%,到2020年,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包括正高级(3)2016年统计数据仅有中学高级职称,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没有统计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教育部在2015年的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至此实行了30多年的小学、初中教师职称分设且没有正高级职称的历史宣告结束,改革之后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两个职称系列统一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在中小学(幼儿园)新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副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提高到20.4%,增加了2个百分点,其中正高级教师2392人,占0.1%;2016年我国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166 0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5 789 145)的2.9%,到2020年,小学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的教师比例提高到8.5%,增加了5.6个百分点,其中正高级教师1506人,占0.02%。(4)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6年与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计算所得。早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已经作为一个维度被列入标准。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将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教育情怀”列入毕业要求之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最形象的理解就是“善教乐教”,它是判断一位教师是否具有“专业性”的重要标准。[4]《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出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师范专业认证,“实施三级五类师范专业认证,全国4000余个师范专业纳入到一级质量监测”[7],为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能力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深厚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制度化、长效化质量保障。
(三)创新型
创新型可以从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教师终身学习、自我创新发展完善三个方面来考察。[4]
有关创新型教师的评价目前还缺乏比较权威的、广泛的数据,但是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比如有学者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调控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五个维度调研了中国东北、西北、华南和华东地区共8个省份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果发现,教师核心能力日益增强,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调控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各维度的均值分别为4.44、4.30、4.23、4.33和3.59,虽然教师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有待提高,但是其中的创新能力较强,均值为4.13。[8]有学者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2018 年“教与学国际调查”上海数据,从创新准备、创新意愿和创新实践三个维度12个具体题项分析教师创新能力,结果显示,上海初中教师的创新能力在12个题项中有10个题项测试得分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10]
虽然创新型教师很难有量化的评价指标,但是我们可以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一个侧面来反映教师在创新型这个维度上的发展。因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努力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11]这个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所以,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仅在2018年评选过一次。这次评选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类别,共计特等奖、一、二等奖1355项。[11]与此同时,省级、市级层面也都相应地开展了本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发挥自身及团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解决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广大教师也实现了终身学习,推动了自我创新发展完善,创新型教师正在中国教育实践的土壤里扎根成长。
二、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积累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根本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2]“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伟大成就首先得益于始终坚持党对教师队伍的全面领导”[13]。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之路。[4]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成立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之后,各省、市、县级党委也都相应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此加强和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教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领域,也是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决策议事的重要议题和内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政策,都是由党中央印发或在党中央关心领导下出台的,极大地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化、长效化。2021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把“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明确写进了《征求意见稿》中。[14]党全面领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必将达到新高度。
(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是关键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是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中的一个坚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教师视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最基础的资源,把激发教师的活力作为点燃教育活力的第一支火把,把提升教师的创新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从而推动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先后被写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以及《征求意见稿》中,这不仅是对过去教育事业发展宝贵经验的继承发扬,也是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实践遵循。抓住了教师,就是抓住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根与魂,“改变教师就找到了改变教育的支点”[15]。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正是因为在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指引下,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深厚基础、锤炼基础、坚实基础,使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了立德树人的初心,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激励广大教师自豪地擎起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天空。
(三)坚持把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四关”是基础
1.不断遴选乐教适教的人从教,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首先要从源头即教师队伍的来源、入口抓起。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来源的主渠道还是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可以说,把好了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关与毕业质量关也就基本把住了基础教育教师的入口关。《新时代教师意见》强调,要“切实提高生源质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2]。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招收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16]免费、公费一字之差的背后,凸显的是教师职业的公益性和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强调要“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17]。这些都是把好教师入口关的重要政策指引与保障。
2.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把好教师的能力关。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不断完善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专项或专题培训、校本研修等,一起构建起了纵向贯通、横向覆盖的教师职后专业成长培训体系;区域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名师工作室、教研共同体,区域内名师巡回指导、示范观摩,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结对帮扶,学区内、学校(含集团化学校)内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方式一起构建起了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网格化的指导服务体系;通过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教师个体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以及激发教师专业素质自我提升的内生型长效机制得以形成。可以说,一套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从外部到内部,从指导、帮扶到自觉的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支持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把好教师的能力关落到了实处。
3.不断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把好教师的定力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18]每一位教师执着从教的定力既需要教师群体地位待遇的提升,更需要教师个体树立热爱教育事业、乐意当教师、喜欢引导孩子成长、淡泊名利的教育理想信念。实际上,真正能够让一位教师定心定力的,一定是其自身的教育理想信念,更勿说在当前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基于此,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和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方面双管齐下,特别是在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健全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的身份认同感、事业成就感、岗位幸福感和社会荣誉感;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核,推动各级政府依法兑现教师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确保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把好教师执着从教的定力关。
4.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政策体系,把好教师的活力关。教师职业内含着创造性,不仅因为面对知识创新、学生更新的挑战性,更是因为需要践行以人育人的教育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可能来自好奇心,但其永动力一定是永不衰竭的活力。教师活力的激发,从总体上看,需要更加完善的教师发展政策体系,既能从外部给予激励、引导,也能从内部提供自信、自省。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引导教师合理有序流动、解决教师生活实际困难等一系列举措,教师发展政策体系得以不断完善,教师干事创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4]
(四)坚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是保障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一直把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作为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和鼓励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的保障性工作来抓。《新时代教师意见》强调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18]。其中,教师政治地位强调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将公办中小学教师确立为国家公职人员;教师社会地位强调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教师职业地位强调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等。[4]2019年以来,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专门强调保障提高教师待遇问题。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19];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21]。此外,“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落实情况已被纳入对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的重要内容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的重要指标。[6]“十三五”期间,在教师工资保障方面,教育部会同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等部门,持续推进各地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实现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惠及8万多所乡村学校近127万名乡村教师。在中央补助政策的示范带动下,2019年全国有1012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也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7]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全国19大类行业按行业分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7 569元,教育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74 498元,高出全国平均工资水平10.3%,在19大类行业中排名第八;2020年,全国19大类行业按行业分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97 379元,教育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6 474元,高出全国平均工资水平10.9%,在19大类行业中排名第七。(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这也从一个侧面直观地反映出教师待遇的整体提升。
(五)坚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是生态
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是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首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尊重、爱戴教师方面作出了表率,带领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13]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自己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见到当年的老教师,总书记十分高兴,同他们一一握手,回忆往事,感谢老师们当年的教诲,祝他们健康长寿。[22]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2019年至2022年的每一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以不同方式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问候,并号召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其次是国家的一些重要文件中不断强调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如《新时代教师意见》提出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各地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最后在教育部官方发布的一些信息中也继续肯定和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如教育部2020教育金秋系列第二场发布会指出,“根据我们的评估,很多方面有了可喜的变化。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这些变化最为显著。”[6]尊师重教氛围的良好社会生态基本形成。
三、党全面领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展望
站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基础上,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展望未来,党全面领导教师队伍建设将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道路上持续奋进;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幼儿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重点发力;在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上精准服务;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上完善制度体系;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上优化社会生态。
(一)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道路上持续奋进
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经取得广泛共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并从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管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宏观设计和战略部署。[3]《“十四五”规划》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从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引领和目标激励。[17]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要“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3]。因此,面向2035,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将继续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道路上持续奋进。从相对抽象、宏观的意义上说,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这个目标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若有变化也多是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三个核心要素内涵的阐释因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发展需求而有所不同。
(二)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幼儿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重点发力
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道路上,需要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幼儿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的环节重点发力,从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关心乡村教师生活”[3];《“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17];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19];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21];《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24]。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既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也是短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如何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关心和培养”[25],专门提到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随着对学前教育启蒙性、奠基性作用认识的加深,人们对高质量幼儿教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历史和观念等原因,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幼儿教师的编制、待遇、学历、职称、工作环境、发展平台等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国家致力于改进完善促进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特别是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2020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专章对“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幼儿教师的资质、职务评聘、人员配备、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26]可见,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法治化水平将达到新高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健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机制,使专业教师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3];《“十四五”规划》强调“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17]。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应当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职业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27]从上述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不难发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凸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抓手。
(三)在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上精准服务
“千百年来,教书育人已成为教师职业的根本使命,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已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教师和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根本标准。虽然我们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但教师的师德师风最终落实在立德树人成效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即体现在教书育人使命的践履上。”[28]《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3]《“十四五”规划》强调“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17]。“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在于提升教师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28]旨在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的精准服务,体现在服务目标上,将更加重视服务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体现在服务内容上,将更加重视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身份认同;体现在服务方式上,将更加重视教师培训的常态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体现在服务供给机制上,将更加重视教师培训服务供给优质化。[15]
(四)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上完善制度体系
教师地位待遇的保障从根本上看、长远上看,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建立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需要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从法律上对教师地位待遇进行确认与保护,实现底线保障、刚性约束与价值倡导相结合,确保教师地位待遇提高的制度化、法治化和长效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3]。《“十四五”规划》强调“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17]。《征求意见稿》则把坚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明确为基本原则(第四条),并且专设“保障和待遇”一章(第六章),从工资、津贴、补贴、住房、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进一步健全了对教师各方面权益的保障体系。其中,强调国家分类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第三十七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内部分配办法,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符合高等学校行业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十八条);同时,健全了教师申诉制度等权益保障机制(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14]教师地位待遇的制度化保障体系特别是法治化保障水平又将迈入新阶段。
(五)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上优化社会生态
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当前,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要在优化社会生态上下功夫,要把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教师群体及个体良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用动态的、优化的社会生态保持社会面尊师重教和教育面教师爱岗敬业的适度张力。全社会能否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教书育人使命的践履,外部的倡导只是阶段性手段,最终必须回归到教师职业自尊、自爱与社会理解、支持的良性互动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加大教师表彰力度”[3];《新时代教师意见》提出要“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2];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1];《征求意见稿》第八条规定: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14]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维护教师队伍形象,宣传先进事迹,弘扬尊师重教风尚。优化尊师重教的社会生态,既要多措并举,也要内外兼修。一方面要树立正面先进典型,另一方面也要守住师德底线;一方面要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立德树人的成效赢得社会尊重;一方面要加强尊师重教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让尊师重教入脑入心,变成人们自觉行为。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相对高度,没有绝对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支撑了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展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