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03-05杨淑芬
杨淑芬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其中人文主题就是选取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和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来编排的,目的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中国的语言文字、古代文学经典和文史典籍等。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可以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同时增加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在汉字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汉字作为传播汉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录。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汉字教与学》序言中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育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在汉字教学中挖掘汉字蕴涵的文化,既能让学生高效识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古代的图腾文化
在中国先民眼中,羊被视为仁义的动物,代表吉利、祈福,如“祥”字,在古代器物所刻的铭文中,“吉祥”都为“吉羊”;羊也是一种美味,古人创造出了很多与“羊”有关的字:美、羹、鲜;羊大为美,鱼羊为鲜。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存在共同符号特征的字,将这些字归入一组,学生可根据字形理解字义,也可根据字义识记生字,这种“以一驭十”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2.了解古代的造字文化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往往将“休”和“体”混淆,教师可以根据古人的造字方法让学生加以识别。“休”是会意字,由两部分组成。因为古人劳动之后,喜欢在树下休息,即“亻”在“木”下,所以“人”加“木”组成“休”字,可组词休息、休养、休整等;而“体”表示身体是人之本,是身躯的意思,可以组词身体、体格、体能等。“休”和“体”不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生动形象的图画,学生能联想到古人劳作后靠在树荫下休憩的场景,进而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
3.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
在浩繁的汉字中,“和”字是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字,它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涵盖了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华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和”本指歌唱的相互应和,后被引申为不同事物相互兼容,代表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教师在介绍“和”字时,可以采用生活识字的方法,如可以问学生在哪儿见过“和”字,学生可能会回答宣传标语中有“文明和谐”“和谐社会”,在电视广告中出现“家和万事兴”等,这些都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进一步理解和谐、和睦、和平、和好等词语,理解中国人民自古崇尚的“和”的传统思想。
在读《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时,教师告诉学生这里的“和”既是自然界间的和谐,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教学,教师不仅能将“和”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而且传递了中国“和”文化的核心理念。
汉字本身承载着文化,而它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一种文化。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传承中华文明与智慧。
(二)在阅读教学中传承中華优秀传统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本将教材中先进的思想、优秀的文化和独到的见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择上侧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选编了《少年中国说》《黄继光》《朱德的扁担》《梅兰芳蓄须》等课文。教材注重体现人文性,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爱阅读是一个民族最高贵的品质,阅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地中。
1.在绘本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绘本阅读将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于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小学绘本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年级的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中国的节日绘本《元宵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故事绘本也是小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在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准备的绘本有《团圆》《十二生肖》《过年啦》《中国老故事》等。这些绘本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学生喜爱。
2.在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表现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中的音韵美、节奏美、形式美,都与古代的诗歌可以吟唱有关。在中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走近诗人的心灵,品味诗人的情感,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以这种方式与古人对话,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家”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是“根”文化的折射。古代诗歌中,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割舍、最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培养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部分。古代很多诗人都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感,如杜甫、陆游、李清照、王昌龄等,“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3.在寓言故事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情节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蕴含着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通过《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学生通过农夫的愚蠢行为,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三、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依据教材,在常态化教学中传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依据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遵循语文自身的教学规律,不要片面地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脱离教材,更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初衷。教师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适时、恰当地渗透在语文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加强修养,提高语文学科专业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新使命,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语文专业素养,增强鉴赏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代代相传。
在小學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凭借教材的优势和自身的智慧,创造性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学习形式,改变学习方法,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