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课程设计
2022-03-05杜春华尹曼力
杜春华 尹曼力
摘要: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结的重要纽带。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实践课程
相较于傳统地理课堂只注重于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书本层面,新课标更注重二者的结合,以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虽然在高中阶段才被纳入课程标准,但在初中阶段就被强调,不容忽视。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就强调了“做”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做”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并亲身体验。而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意志品质,使其积累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因此,初中阶段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程研发尤为重要。
被誉为“辽南第一山”的大黑山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是大连古文化的发祥地,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为国家AAA级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大黑山主峰海拔663.1米,为大连近郊最高峰,因山体岩石颜色以黑色为主而得名。我校位于大黑山下西南部,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研发了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念与解析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表现为:一是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二是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三是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四是参与具体活动,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因此,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能使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学生将在书本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进行知识迁移,会加深记忆,便于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地理实践力”是终身性的学科素养,其特性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的“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相契合,会对学生个人的未来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程设计
(一)分析学情和教材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气候是地理学科自然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比例尺、方向、气温、地形等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基本要素,这点从它们在教材中的位置就可以看出,这些知识点在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中也会运用到。
学校研发的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每年5月份开始实施,此前学生分别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中对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气温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判断方向、量算气温和比例尺的能力,为实践课程知识层面的理论背景作好了铺垫。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理论层面,这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若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甚至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除此以外,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强,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渡,逻辑思维发展需要大量感性认知、也就是生活实践经验来支撑,这点也非常有利于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的开展。
(二)制订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于“地理实践力”的阐述,结合学校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团队协作,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在实践中观察、探索,综合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体课程目标有三点:一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大黑山坡度的陡缓,识别各个地形部位,并在野外观察中指出其对应的实体部位;二是从学校门口至大黑山半山腰,灵活运用工具,辨别方向、经纬度及海拔,测出温差,感受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三是认识北方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针阔叶混交林。
(三)设计实践手册
为了使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手册的设计十分必要,方便学生进行实践记录。这不仅能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程的实践目标,还能方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管理。我们运用了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模式,设计出《大黑山地理实践手册》。手册中,不仅有需要填写的课程相关记录,如比例尺量算、方向、海拔、气温、地形部位等,还包含了一些辅助地图,如大黑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及卫星影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活动并进行实践。
具体来说,《大黑山地理实践手册》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需要学生填写组内分工安排,明确组长、摄影师、测温员、记录员、成果汇报人。其次,教师根据本次实践课程的路线顺序,列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任务,引导问题如下:一是要求学生出发前运用百度地图的卫星地图功能了解活动路线,用直尺在地图中量出学校到关门寨的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估算实际距离;二是要求学生在校门口用手机指南针工具得出点将台相对于学校的方向及学校所在位置的海拔、经纬度,运用温度计测出学校门口的气温并记录(距地面1.5米处);三是结合大黑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卫星影像图,辨别图中的地形部位,并拍摄对应地形部位的照片;四是将观察到的河流位置标注在地图上;五是判断大黑山等高线地形图中向上攀爬的路线中哪条更省力,并分析原因;六是在半山腰的位置运用指南针工具测出所在位置的海拔、经纬度,观察沿途植被类型;七是在半山腰的位置运用温度计测出当地气温并得出温差。最后,手册上对学生的成果汇报提出要求,让学生结合本次课程所得的数据和照片制作幻灯片,对本小组的收获进行展示。
三、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程实施策略
(一)组织实践流程
本次大黑山地理实践课程的实施流程是在保证学生活动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实践课程的路线顺序,融合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大黑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设计,最终经过教师们的反复讨论及推敲綜合得出的。其具体流程如表1所示。
(二)展示实践成果
课程结束后,学生小组内合作整理资料,并结合本次活动数据及照片制作课件,一周后进行小组实践成果汇报展示(见图1)。
实践成果的展示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课程中的精彩瞬间,使其地理学科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实践成果展示的设立不仅能在课程开始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再梳理,使其结合自身实践体验理解知识点。课件制作能够间接地加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果汇报的过程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四、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程反思
由于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运用,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态度非常积极。而从学生的成果汇报来看,本次地理实践课程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索得到数据,且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报展示。这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课程中要求学生分别测量起始点和半山腰的气温,并计算温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教材中说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这与实际测量出的结果不符,这时就需要由教师介绍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风、时间等,这也能从侧面体现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因此,“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远不仅于此,教师应进行更多的尝试。例如,在进行几次同一主题的地理实践课后,学生会大致掌握实践探究的流程及方法,因此教师在随后的课程开始前,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决定课程中自己要运用怎样的方法、要遵循怎样的流程,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给出建议。学生在了解实践探究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再学习,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够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也与此前提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契合。
(一)探索多元地理实践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发达,信息高速传播,课程资源丰富多样。根据课程标准,可将实践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等,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实践,如模具的制作、模拟实验等;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的教具演示来获得更深刻的观感认知。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的地理教室或校内的自然环境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校外课程资源即学校范围外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馆;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各类展馆,进行观测、实践,养成以地理视角观察世界的习惯,提高“地理实践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课程资源的选择不仅需要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注重与地理的课程内容相吻合,还需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联系,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二)设计主题化的地理实践课程
当找到一个涵盖面广且与课程内容等各方面十分契合的课程资源时,可能无法一次性利用全部内容,这时教师不妨围绕这个资源展开主题化的系列活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也可以深度挖掘资源的优势。我校的地理位置和大黑山本身的优势条件为我们开展大黑山主题系列课程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在以后的主题课程中,我们还会运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探索大黑山周边的农作物及农业生产情况,从而了解大黑山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学生在地理实践课程的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其“地理实践力”与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均有所提升,师生在地理实践课程中都收获颇丰,我们会继续跟进有关“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的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艾志华,王畅,徐焰华,等.我国百年初中地理课程文件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关注及启示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王民,黄劲松,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娅娜,李晴.地理课程资源:内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