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

2022-03-05鄂秀春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提质增效思政教育

鄂秀春

摘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生存能力,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思政课要“提质增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面对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减”;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回归生活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提质增效”成为各学科教学的目标。那么,思政课如何“提质增效”?“回归生活”是途径之一。回归生活是近年来教育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尊重德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是上好思政课必须遵循的原则。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思政课要与校园生活紧密融合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心理等学科得以开全上足,思政教育活动丰富多樣。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善于发现更多课程素材,设计好每一次活动。

(一)交流生活经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再现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校园里,你亲身经历或旁观了什么冲突?双方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冲突效果怎么样?你同意一味忍让、息事宁人吗?为什么?一味指责、绝不让步的后果是什么?解决冲突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让问题触及学生生活的痛点、难点和疑惑点。

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时,就要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开心中疑团,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堂效率自然提升,回归生活也成为必然。

(二)再现生活情境

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和事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学,让学生进行辨析。由此,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在学生讨论问题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现场模拟当自己长时间沉迷于看电视节目,家长会怎么说、怎么做?自己的反应是什么?教师提问:怎样做既能化解矛盾、让双方都满意,还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共同制订“看电视的约定”。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班级生活中,你在哪件事上做到了尊重他人?让被尊重的事件当事人现场说说自己的感受。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真心话”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真实行为,匿名写几句话,表达自己不被尊重时的内心感受,或者对自己曾经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达歉意。教师可以当众朗读学生的“真心话”,如果当事人愿意,也可以由本人来读。这样的“尊重”教育从文字变为现实,回归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三)开展行为体验活动

在辽宁省积极开展“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丹东市教育局以及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了优秀思政课、优秀思政教师的评选活动。笔者在执教抗美援朝“建党百年论英雄”这一课时,与学生交流了“冰雕连”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解答相关问题。如凤城市目前最低温度大概是多少?自己穿着厚厚的防寒服度过寒冷的天气有怎样的感受,如果你是“冰雕连”战士,会选择怎么做?学生现场演示缩脖子、跺脚、捂耳朵、搓手、哈气等动作。笔者结合“冰雕连”战士吃冻土豆的故事,也拿出一个冰土豆让学生试吃,学生感触颇深,深深地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坚韧、顽强所震撼、折服、感动。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经过思政教师的情感牵引,也可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笔者所在学校曾组织高年级和低年级联合入队仪式。在彩排过程中,秋阳高照,高年级学生站立时间比较长,的确又热又累。从学生的神态动作和精神面貌来看,大家对于参与活动的态度是有差别的。有一个男生因为感觉累,看到其他年级的学生可以自由玩耍,竟然中途闹着要退场。这就是一个特别值得在教学中运用的行为体验活动案例。笔者通过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进行引导:人大代表责任在肩,人民在心;作为学生,也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于是,师生以“勇于担责,做新时代好少年”进行了行为体验反馈:谈一谈当时站在操场上的真实想法。有的学生认为,老师选我参加活动是对我的认可,我虽然累,但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信任;有的高年级学生说,学校选我们为低年级同学服务,是对我们的历练,参与类似活动是光荣的职责与担当;也有少部分学生说,我感觉很累,但觉得这是集体活动,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影响集体,所以我咬牙坚持下来;还有极个别学生说,看到别人课间可以自由玩耍,而自己却要辛苦参与彩排,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可是害怕老师批评,就坚持到了最后,看到活动那么震撼、完美,还是觉得自己的努力很值得……依据学生的回答,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想法和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光是参与入队仪式这样的活动,参加其他活动都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责任担当、不同的态度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年少时如此,长大之后进入职场参加工作,乃至家庭生活也是如此。事无大小,有责任、有担当、不惧困难的人才是最后的胜者和强者。

运用校园生活事件开展的行为体验活动,具有从内及外、小中见大的特点,由于取材于生活,对学生更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思政课上,教师精选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来开展行为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生生、师生相互启迪,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提升整合教材能力

“双减”背景下,学校各学科课程都要开全上足,每周两节道德与法治课,并对教材进行拓展学习。基于此,思政教师提升整合教材的能力,是让思政课“提质增效”、回归生活的重要保证。

教师可以适当整合教材,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依据教材中某个教育主题,开设生活主题思政课。比如,在国庆节放假前一天,笔者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了一节主题微课“我爱你,中国”,在神州十二号返回地球当天的课堂上及时做了思政微课“我们的梦,中国梦”。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发现生活中能触及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真实事件,让学生得到感悟、受到启发,体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价值的要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促进知行合一。

二、思政课要与家庭生活相互打通

在“双减”背景下,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就是要让思政课堂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互打通。思政教师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在班主任的协助下,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挖掘家庭教育資源。在符合国家“双减”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邀请家长助力教学。孩子的家庭课业负担减轻下来,家长辅导作业的压力大幅度减小之后,思政教师可结合家庭成员的个性爱好、特长、职业特点等,用心设计与安排,让思政课堂融汇家庭成员的智慧与创意。

以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一课为例,笔者本想邀请家长代表到课堂,与孩子们交流他们作为家庭的“开心果”带给家长们的欣喜与感动,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的行为对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疫情防控要求家长不得进入校园,于是笔者在家长微信群中发布了这样的消息:“您的孩子做了什么事让您开心?请您用手机自拍一个几十秒的微视频讲述一下,自愿参与,不做统一要求。”此举得到家长们的纷纷响应。课堂上,笔者展示视频时,孩子们听到、看到家长以这种方式表达欣喜与感动时,加深了对家长的感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密切。课后,来自家庭的反馈持续了很久,孩子们的确在努力践行课堂中的学习所得,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尝试在线上开展“家校互动”思政课,在线下开展“家校联合”思政课。比如,笔者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时,邀请在大梨树村工作的家长来到课堂,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笔者收集和整理来自学生家庭的典型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

当然,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开发家庭资源,也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精力助力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前搜集材料、课上分享展示、课后拓展践行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各学年段学生及其家长的认知特点,适时请家长助一臂之力,这是挖掘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家校共育的策略之一。但邀请家长要适时、适度,并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家长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与教育的效果。见到孩子身上可喜的变化,家长自然会乐在其中,这是家长有为、乐为的最大动力。

三、思政课要再现社会生活

“思政课堂小天地,社会生活大舞台。”学生的思想行为受教于社会,也必将回归社会、影响社会。因此,在思政课堂上再现社会生活成为“提质增效”、回归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关注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一般指在某一时期、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设计社会热点中的某种情境,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辩论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教师借助电影《长津湖》对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课开展教学活动;将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空间站多项研究工作以及北京冬奥会等热点,适时放在相应的课例中开展教学活动。

思政教师还可以就近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开展微课活动。笔者所在城市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学生来到街道进行卫生志愿者清扫活动,为建设文明城市付出努力。回到课堂上,思政教师该如何将创建文明城这样的社会事件运用到教学中?可结合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喜与忧”、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学会尊重”等课程进行融合。

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课前开展“一句话新闻”活动;在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采用时事演讲、“课前一分钟新闻发布会”“课堂模拟小记者”“热点我来评”等形式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是谁”“哪里”“有什么”“怎么了”,更应该让学生感悟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结果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拓展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开阔眼界,获取知识,受到启迪,掌握技能,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思政课回归生活就意味着思政课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紧密联系。

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开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小区广场、医院、公园等场所进行观察;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一课时,教师适时开展“我为环卫工做的一件事”等实践交流活动;教学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小小观察员”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单靠思政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要借助学校领导或者德育处的力量。教师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内容,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提出活动方案。比如,现在不少地区都有“法治进校园”活动,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走进思政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活动,有助于学生在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行,提高能力,从而健康成长。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若是让思政课“提质增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道德的行为,使思政课堂与家庭、社会紧密融合。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政课才会真正“活”起来,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

[2]刘梅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提质增效思政教育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