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剪纸为路径“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几点做法

2022-03-05向宏年

美与时代·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活态剪纸传承

摘  要:鄂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丰富、数量众多,对它的传承已成为提升咸宁文化软实力、打造魅力咸宁旅游名片的重要手段。而利用剪纸对鄂南非遗进行“活态”传承,则是鄂南非遗传承的最佳路径之一。回看几年的历程,其主线清晰呈现:坐下来——学习鄂南非遗的文化底蕴;走出去——面对面向非遗大师学习;扎进去——苦练剪纸技艺;跳出来——大胆进行剪纸创新;展出来——让剪纸作品成为老百姓和鄂南非遗之间的可视化“桥梁”。

关键词:剪纸;鄂南非遗;活态;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以剪纸为路径的鄂南非遗‘活态’传承研究”(2020XZ19)研究成果。

一、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内涵与意义

(一)鄂南非遗概况及传承的必要性

1.鄂南非遗概况

文中的鄂南是指咸宁市所辖的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鄂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品类丰富。根据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多位学者在2012年的整理得知,鄂南六县市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6996项[1],包含了传统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等等。

2.鄂南非遗传承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引领下,国家各级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愈加重视,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咸宁市人民政府更是乘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的东风,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咸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非遗保护利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间工艺,推动咸宁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3]的做法来涵养鄂南人民的文化生活,着力打造魅力咸宁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

2015年,地处咸宁并拥有鄂南文化研究中心的湖北科技学院入选第二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该院负责人就表示,要努力将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鄂南非遗研究、展示咨询服务中心,鄂南非遗教育教学、传承与传播、产业孵化基地,从而使中心成为鄂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智力源、思想库[4]。

2021年4月,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非遗馆建成投入使用为新的起点,推动非遗保护事业整体发展,将非遗馆运营与非遗宣传、非遗展演、非遗研究、非遗资源利用、非遗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不断加强地域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促进文化繁荣,推进文旅融合,助力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5]。

由此可见,传承鄂南非遗已经成为提升咸宁文化软实力、打造魅力咸宁旅游名片的重要手段。

(二)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内涵

1.“活态”传承的意义。潘鲁生在《推进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一文中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在上海图书馆“非遗大课堂”讲座中说:“非遗的世代相传,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永远不变地传下去”[7]。项兆伦认为,非遗不是静止不动的,它的“世代相传”是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活态”传承鄂南非遗正是这样,它注重鄂南非遗传承方式的灵活性,不拘泥于以该种非遗本身范围内的知识实践来进行传承,也不是非遗内容和形式的重复,而是在深刻理解鄂南非遗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形式,采用嫁接、转释、交融等灵活的传承路径,对该非遗进行灵活传承。“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方式有很多,如利用文学的形式传承音乐类非遗,利用音乐形式对文学类非遗进行活态传承,再如利用美术形式活态传承文学类非遗,利用文学形式活态传承美术类非遗……总的来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各类艺术形式都可以相互进行非遗活态传承,这也正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

2.选择剪纸作为“活态”传承路径的缘由。从鄂南非遗传承的效果预想,受众面越广越好。民间美术作为人人可参与的美术形式,最易被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也最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而在种类繁多的民间美术中,之所以选择剪纸艺术对鄂南非遗进行“活态”传承,主要在于:第一,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基础性板块,一方面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具材料易备,操作也容易上手;另一方面,剪纸又是其他民间美术的基础,如皮影、刺绣、印染等图样都可以来自于剪纸图案。第二,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富有中国哲理,而且蕴含了人民群众无比丰富的心理预期;第三,剪纸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艺术形象简洁、鲜明、生动,最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这种基础性、文化性、普爱性使剪纸成为“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最佳艺术路径。

3.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内涵。以剪纸为路径“活态”传承鄂南非遗,是在深刻理解某种鄂南非遗内涵的基础上,以剪纸这种艺术形式表达该非遗的外观形式或内涵意蕴,将剪纸的艺术特点和哲学内涵与鄂南非遗的主题内容、外观造型、操作过程等元素有机契合,让剪纸服务于鄂南非遗的传承,其最终呈现的传承载体——剪纸艺术作品,既具外观形式美,又能表达鄂南非遗所蕴含的独特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及其创造力,以剪纸形式彰显鄂南人民的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以剪纸为路径“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几点做法

(一)坐下来——读万卷书,讲好鄂南非遗故事,汲取剪纸文化内涵,为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遺积淀文化底色

鄂南非遗能助力咸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打造魅力咸宁的重要依托,是因为每种鄂南非遗都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所以坐下来——读万卷书,走进鄂南非遗和剪纸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中去,了解鄂南非遗背后的故事;进入剪纸艺术的文化宝库,明确剪纸形象背后的文化寓意,是利用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基本前提。例如,《六姑上谱 对诗允婚》(如图1)是对湖北省省级非遗《钱六姐的故事》(民间文学类)进行“活态”传承的剪纸创作,该创作在积淀文化底色方面至少做了以下功课。

1.主题内容凝炼。创作之前,首先通过文献查阅、书籍阅读等多种方法对《钱六姐的故事》进行了仔细梳理与学习内涵凝练。钱六姐,咸宁马桥人。相传,由于钱六姐出生于明弘治二年(1488年)冬天,名梅窗,且在兄妹中排行第六,所以人称钱六姐。书香门第出身的钱梅窗,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五岁便能吟诗,精通诗词歌赋,出口成诗成对。不仅如此,她蔑视权贵,敢于斗争,而吟诗作对正是她进行斗争的主要手段。“六姑上谱”“对诗选婿”都是发生于钱六姐身上的经典故事。据说,钱六姐能登上家族宗谱也是经历了一番斗争的。写谱先生说:“你知道宗谱为什么写男不写女?因为男儿力大头顶田”。钱六姐说:“那您知道女子为什么要上宗谱?因为女子皇帝也念好”。写谱先生说:“男子加臼是为舅,高女一辈为舅舅。”钱六姐说:“女字加乃为奶,高男两辈成奶奶。”因此,钱六姐成了《钱氏宗谱》上唯一的一个女子,即“六姑上谱”。钱六姐也是一个通过对诗选婿的女子:明弘治十五年,钱六姐14岁,父母将她许配给进士周家庆,钱六姐欲跳楼相抗,要以才择婿,父无奈,只得依她。弘治十七年,钱六姐与河南光山举人李宗乾对诗,你来我往,足足对了几个时辰,有答有对,一毫不差,引起一阵喝彩。最终,钱六姐没有对赢李宗乾,便嫁给了他。“六姑上谱”“对诗选婿”让钱梅窗在《咸宁县志》上也被称为“才媛”,艺文卷中还收录了钱梅窗诗两首。通过查阅资料,阅读多本文献书籍,创作组深刻领会到《钱六姐的故事》这项省级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为后续剪纸创作钱六姐的形象建立了一种作品的格调。具体来说,钱六姐虽为女性,但并不是封建傳统中对女子定义的那种刻板印象——依靠无才便是德、温顺以及杰出外貌留下美名,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敢于为争取男女平等而斗争的知识女性形象。

2.剪纸文化元素的注入。千百年来,剪纸之所以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不仅由于它的技艺技巧,也不仅在于它的花花样子,更是由于它蕴含的主题和文化寓意与老百姓的心理预期特别吻合。如祈福纳祥、生命繁衍、阴阳相合、祛病除灾等恒常主题,而这些寓意鲜明的主题则是由千年以来民间文化积淀而成的集体观念符号所呈现的。如中国原始社会马家窑彩陶中就出现过的万字符“卍”在我国民间常用来表达吉祥美好、生生不息之意。剪纸中谐音类的寓意也很多,原始社会半坡彩陶中就出现过“鱼”谐音“余”,代表富余、有余之意,莲花与鱼同时出现可表达连年有余;梅花与喜鹊寓意喜上眉梢;万字符与如意寓意万事如意……。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在剪纸中也经常用到鸟与花、鱼与莲、蛇与兔等视觉符号——鸟与花同时出现,鸟代表阳主男性,花象征阴主女性;鱼与莲同时出现,鱼代表阳主男性,莲代表阴主女性;蛇盘兔,蛇代表阳,兔代表阴,蛇盘兔既有富余富足之意,又有阳护阴之意。鱼戏莲表达男女相恋,鱼唆莲象征男女交合、阴阳相生,等等。在凝炼了鄂南非遗民间文学《钱六姐的故事》之主题内容后,剪纸创作组特别注意了剪纸文化元素的注入。如为了表达男女相恋成婚的含义,作品《六姑上谱 对诗允婚》选取了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鸳鸯寓意幸福夫妻、花瓶寓意平安如意、万字符“卍”寓意幸福万年、松树寓意坚强的生命力、鸟与花同时出现寓意阴阳相合,而梅兰竹菊又寓意钱六姐富有文人才华和崇高气节,等等。

3.鄂南文化元素的渗透。非遗与民风民俗、气候风貌往往有着直接的关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使得鄂南非遗的“活态”传承势必彰显鄂南地域特征。咸宁是著名的千桥之乡、楠竹之乡,也是古民居建筑十分丰富的地域;钱六姐又是咸宁马桥人……为了彰显这些鄂南地方特色,剪纸创作组特意在创作中渗透了古民居、桥梁、竹子等咸宁地方文化元素。

(二)走出去——行万里路,为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增长见识

“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8]的确,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理论积淀和剪纸文化研究,还要师造化,向田间地头的鄂南非遗一线学习,向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师学习。具体到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来说,就是不仅要从知识层面通过文献阅读、分享交流来理解鄂南非遗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还须在丰富鄂南非遗视觉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鄂南非遗的内核理解,苦练剪纸技艺,利用高超的剪纸技艺完成这种活态传承。为此,我们需要走出去,走到田间地头去领略鄂南非遗的匠心和民间剪纸技艺。

1.走到鄂南非遗中去,感受鄂南非遗中的文化渊源,丰富与鄂南非遗相关的视觉经验。例如,利用剪纸“活态”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时,我们专程来到赤壁羊楼洞川字砖茶制作技艺旧址雷家大院以及中国青砖茶博物馆考察学习(如图2)。2000余件与青砖茶有关的历史文化藏品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觉认知,到非遗之地获得的感受与书本和文献学习后获得的感受完全不同,它让我们近距离“触摸”到青砖茶背后的历史底蕴,也近距离地闻到渥堆青砖散发出来的茶香,这不仅使得鄂南人民的劳动智慧与精神以一种更加直观和浓烈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青砖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友谊的象征于我们而言在此也得到进一步佐证。诞生于1706年的英国著名茶叶品牌TWININGS(川宁),于1837年被维多利亚女王颁布皇室委任书并被指定为皇室御用茶。为纪念公司成立275周年,TWININGS(川宁)于1981年委托赵李桥茶厂定制米砖,米砖即红茶末压倒的砖茶,茶砖表面以凤凰为标志(如图3、如图4),因原料形似米砖而得名“米砖”。因为有了“凤凰入砖”,米砖更加辉煌了。剪纸“活态”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的创作作品《凤凰入砖 米砖辉煌》(如图5)以TWININGS(川宁)米砖上的凤凰形象为原点,利用对称原理及团花的形式,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小篆书体,表达了“凤凰入砖、米砖辉煌”的盛景。创作者姚山,自幼爱好剪纸并已经坚持学习10年,在大学又参加雕花剪纸选修课,参加剪纸工作室的筹建,不断地进行剪纸练习与创作,熟练的剪纸技艺及非遗现场的学习与考察帮助他很好地对鄂南非遗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进行了“活态”传承。

2.走到民间美术非遗的“田间地头”中去。拜访民间美术非遗传承人,与工艺美术大师面对面,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巧妙方法,尤其是感受他们的“匠心”。

例如,要用剪纸活态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我们就亲自前往非遗木雕传承基地,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熊应华、成希等老师面对面(如图6),现场了解木雕工艺品的原材料、制作工具、方法技巧、图纸样式、故事内涵等。与剪纸同为民间美术的木雕,其图纸样式的创新设计带给剪纸艺术很多重要启示;而熊应华老师述说木雕时,“先从最难的脸部尤其是眼睛、嘴巴等表现人物表情的关键部位做起,因为它们决定着木雕作品是否成功”(如图7)也让我们想起张永寿剪“罗汉须”菊花时,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卷曲,形成螺丝圈,所以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才能卷曲自如,最終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我们还拜访了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馥泉老师(如图8),通过与这位剪纸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我们感受到她骨子里有一颗与木雕大师一样的“匠心”,她不仅对自己的剪纸艺术精益求精,还享有通山女词人的美称,曾经当过中学教师的她,以文化人,以剪纸之美感动着我们,“剪纸是个框,各种元素往里装”也是它多年来的创作经验……不论是木雕还是剪纸,我们一旦理解到这些巧妙的必要性,便会让我们少走弯路,成为我们剪纸路上的加速器。同时,非遗大师几十年如一日的那种坚守更是成为我们传承鄂南非遗心路上的一枚定海神针。所以,向非遗大师学习是通过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重要路径。

(三)扎进去,苦练剪纸基本功;跳出来,围绕鄂南非遗进行大胆创新

1.扎进去,苦练剪纸技艺。剪纸的艺术性最终必须通过剪纸作品以物态的方式才能得以呈现,没有生动的剪纸作品,活态传承都是空洞而抽象的。所以,作为“器”的剪纸技艺的锤炼是必经之路。拿起剪刀、刻刀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于这个快节奏的、媒体干扰无处不在的时代,长期地坚持练习,从一些最基本的月牙纹、圆形纹、锯齿纹、瓜子纹、水滴纹、万字纹、如意纹等剪纸语言起步,苦练剪纸功夫,利用单剪与折剪、阴剪与阳剪或雕花等方式反复练习,拿出坐冷板凳的毅力,利用业余的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夯实自己的剪纸功夫。在剪刻练习中反复体会阳刻剪纸线线相连、阴刻剪纸线线相断,如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剪纸创作组还集体推荐了一些有关剪纸的优秀公众号,建立微信群,在群中分享剪纸作品,线上线下相结合,共同交流进步。

2.跳出来,围绕鄂南非遗大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9]要想“活态”传承鄂南非遗,创新是一种根本性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活态”就“活”不起来,一成不变地照片式地复制非遗的视觉要素,一方面剪纸本身的魅力难以显现,另一方面没有剪纸创作者本身思想的作品也难以提起创作者本人持久的学习兴趣,对创作者而言这也是一种时间、精力和情感的巨大浪费,极不利于人本身的发展。但如果作品铸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想法和独创因素,剪纸创作者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获得一种成就感。在剪纸过程中长期坚持这种独创意识的训练,创作者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独创之“道”,剪纸作品也就有了灵魂。

创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思路方法。如“形象装框法”——借鉴他人视觉艺术的外形,自己对内部的形式因素进行改变;再如“形象嫁接法”——借鉴其他优秀的姊妹艺术,如借鉴经典木刻的创意,将其转化为剪纸作品;再如“色彩嫁接法”——借鉴他人优秀剪纸作品的色彩设计,但是形象由自己独创的做法;又如“风格借鉴法”——依创作者个人喜好而定,可以借鉴玲珑剔透的细密剪纸,也可以借鉴粗犷大气的朴实风格,但是大的形象和色彩均由创作者自己绘制剪成;再有,依据创作主题从剪纸的材料方面进行独创,比如服饰的表现可以用画报纸剪纸剪刻。剪纸还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融合起来,比如剪纸和刺绣、水彩等艺术形式融合等。

(四)展出来,让“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剪纸作品进入老百姓的视域

利用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要真正最终落地,就要把这种传承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一方面让受众感受剪纸作品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激起更多人对鄂南非遗的保护及传承创新。

1.充分利用教学本职工作和互联网的便利,扩充剪纸“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通道。一方面,我们将剪纸工作室成员“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剪纸作品有机融入民间美术鉴赏、民间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剪纸如何“活态”传承了鄂南非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分享阐释这些富有创意的剪纸作品,每一幅剪纸作品,都附有创作者的思考说明。如,剪纸工作室就在微信公众号“养心美术”中开辟了“民间美术实践”专栏,定期推送剪纸工作室围绕传承鄂南地方文化的活动报道和作品欣赏,对剪纸工作室和鄂南非遗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较大的宣传作用(如图9)。

2.本着服务社会、展示自我的理念,积极谋求剪纸作品的物态展示平台,主观上强化剪纸创作者艺术创作的信心和动力;客观上为地方文化的展示和创新贡献力量。例如,自2019年9月起,剪纸创作组陆续为咸宁马桥乡村记忆馆制作了大量的鄂南非遗剪纸作品,近40幅剪纸作品一直悬挂在马桥乡村记忆馆的非遗传承馆和二楼的文化展示厅内。作品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嘉宾的深度好评,不仅为地方文化的展示贡献了一臂之力,也让剪纸创作者感受到自己能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活态”传承鄂南非遗的自豪感;客观上成为提升咸宁文化软实力、增强咸宁人文化自信和马桥乡村振兴的一枚视觉与文化心理的催化剂。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剪纸创作组在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举办了第一届剪纸艺术作品展(如图10);2021年5月14日,剪纸创作组又参加了“‘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鄂南雕花剪纸展”。这些展览对鄂南非遗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回看几年的研究实施历程,得力于剪纸工作室首批核心成员姚山、敖悦、尚新文、肖舒文、卢明霞等同学的积极参与,项目研究的主线可作为以后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延续下去:坐下来——学习鄂南非遗的文化底蕴;走出去——面对面向非遗大师学习;扎进去——苦练剪纸技艺;跳出来——大胆进行剪纸创新;展出来——让剪纸作品成为老百姓和鄂南非遗之间的可视化“桥梁”。这条主线,也是我们与鄂南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彰显了以鄂南人民为核心的非遗技艺、经验和匠心精神,其活态流变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剪纸的“活态”传承得到延伸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定光平,夏再兴,何岳球,谢毅,等.鄂南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168-17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咸宁市人民政府.2020年政府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EB/OL].[2020-02-21].http://www.xianning.gov.cn/xxgk/xxgkml/ghjh/gzjh2/202002/t20200221_1933336.shtml.

[4]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科技学院入选第二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EB/OL].[2020-10-07].http://enwhzx.hbust.edu.cn/info/1037/1442.htm.

[5]陈希子,张丹.让非遗“活”起来[N].咸宁日报,2021-04-21.

[6]潘鲁生.推进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N].人民政协报,2021-03-15.

[7]李婷.关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我们还有多少误读[N].文汇报,2021-02-20.

[8]董其昌.画旨[M].毛建波,校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57.

[9]增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N].人民日报,2020-9-13.

作者简介:向宏年,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活态剪纸传承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大嘴蛙学剪纸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手工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