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撒尼刺绣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

2022-03-05王舒

美与时代·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作为其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翘楚也随之崛起,同时增长的还有消费者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可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也催生出新的旅游商品。以云南著名旅游景区石林为研究场地,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背景中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石林;撒尼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其消费需求也开始更多地转向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进入快车道。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游客们的消费水平和内容的快速升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受到更多游客的喜爱,成为最为吸引游客的旅游类型之一。在这样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催生的旅游迅速发展。

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到来的,是注重单一化批量生产的福特主义时代已经被注重于市场化、个性化精益求精的后福特主义所取代,消费者的喜好也更加多元丰富。所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火热,旅游地区旅游商品的市场划分也越来越细致。消费者们开始进一步强调个性化定制,反对成为“大众旅游”中的一部分,渴望在热门旅游中也能找到独一无二的纪念。游客们在消费中日益看重旅游商品附带的文化价值及其带来的文化体验。消费而非生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者们要更加受消费者意念的驱使,不断进行创新设计,生产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本文以云南著名旅游景区石林为研究场地,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背景的影响下,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一、传统的石林撒尼刺绣

彝族撒尼人是世代居住于石林的一个彝族支系,汉族称之为“撒尼”,拥有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和经典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撒尼)刺绣也叫作“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之为“拿窝”,是一种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中盛行的民间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的撒尼妇女们个个巧艺在手,自幼就同长辈学习从种麻、织麻、纺线、织布到缝绣制造的技术,十岁就会挑花。经过一代代撒尼女子精挑细绣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撒尼刺绣艺术日渐完善,形成了色彩搭配明快、图案构思精美、图案组合巧妙的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凸显出独属于撒尼刺绣的艺术特點,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在2008年,彝族(撒尼)刺绣就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一)传统撒尼刺绣针法

传统的撒尼刺绣针法多样,对刺绣针法的运用和呈现是评价撒尼女子刺绣技艺高低和心灵手巧程度的标准。精通刺绣的撒尼女子会用挑花绣、穿花绣、平绣、裹绣、贴花绣、镂空绣等不同绣法组成花纹,绣制日常生活用品。

挑花绣是众多绣法中运用最多也最为常见的,实际上传统撒尼挑花绣与十字绣都是用大十字交叉的绣法进行刺绣。可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十字绣是用打好“十”格子的绣布和绣线,根据绣布上已经描好的底色轮廓、定好每种颜色坐标的图案进行刺绣。绣时不用思考太多关于图案构成配色的问题,只需要选择想要的样式,就能根据色彩和颜色坐标提示立刻上手。并且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图案、哪一针开始,最后都可以绣出同一种效果的完整作品。但是传统的撒尼挑花绣却不同。老一辈的人挑花绣时,使用的是没有任何图案色彩线条辅助的空白绣布,只能是根据底布纺织时带有的细密的经纬线,在脑海中进行图案构想,绣前无定数,所以千人绣出来是千种样式。虽然现在为了方便,已经开始使用十字绣所用的打好“十”字的绣布,可依旧是空白底色的。并且由于撒尼刺绣图案几何对称的特点,第一针必须是所绣图案的中心点,从内向外扩散着绣,不能随意开始。且由于撒尼挑花绣精髓在于“挑”字,所以所有操作都是在布上进行,不用来回翻转。所以挑花需要在第一针上来之后就想好下一针的出针处,一直顺着挑到该条的边缘再返回挑,挑到开头处,一整条十字才算绣完。这样的绣法极大地提高了速度,但也正因如此,中途错漏任何一针都需要从头再来,非常考验撒尼人的细心与耐心(如图1)。

(二)传统撒尼刺绣图案纹样

传统撒尼刺绣的图案历经世代撒尼人的概括提练、细致临摹,从一种基础纹型演变、扩展出的多种多样的鲜明美丽的图案。主要分为四个大类:

1.花、草、树、蔓、藤葛、农作物、植物的茎、叶、果等植物类纹样。这些植物通常用来装饰衣服、衣物的配件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可以单独使用,也经常与鱼虫鸟兽图案混合运用。

2.龙、虎、麒麟、猴子、猫、五畜等动物和昆虫类纹样。运用较广,一般是绣在衣服的袖筒、托肩、胸背、胸前、头饰、腰带用品,如背被、围裙上。多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以及美好愿望。

3.十字纹、万字纹、几何纹(方形纹、菱形纹、三角纹)、人字符和寿字符等字符和文字类纹样,多绣于枕头、被面、腰带、围嘴、飘带、裹背等日常用品上,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

4.住、行、劳作中的生产工具等人文生活类纹样;一般出现在大幅描绘生活景象的作品中。伴随出现的还有代表生活娱乐的跳脚纹、铜钱花纹和传说故事里美丽勇敢的阿诗玛。

(三)传统撒尼刺绣图案色彩

传统撒尼刺绣的特色就是色彩极其丰富艳丽,抓人眼球。国家级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老师说:“对于我们老一辈的撒尼人来说,传统的撒尼刺绣有五种绝对必不可少的颜色,在这个基础上只能再增加,不能少任何一个。”五色分别是含有万物主宰、威严庄重含义的黑色;展现出火的民族撒尼人们热情豪放、威猛勇敢的红色;举目可见的山川草木代表万物生机与希望的绿色;传达欢乐心情与祈福心愿的粉红与橙红色。这些不同的颜色在撒尼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成为了传统撒尼刺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四)传统撒尼刺绣的材料

传统的撒尼刺绣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曾经受到地域的限制。那时候经常用到的底布是麻布,制作过程费时费力,麻布匹制成的产品也比较硬,不够软。传统撒尼人的另一种珍贵的面料则是火草布,材料更加难得,讲究时节,耗时耗力,所以火草制品的价格相当高。而刺绣时撒尼人传统绣花线一般是天然蚕丝线和棉线。蚕丝线质地紧密,一般在手工布上绣,使用单线绣,绣出来的图案工整精致,但过水后容易掉色,色彩之间会有混染现象,但不影响美观,反而有种互相融合的美感。棉线绣出来的图案则具有光泽、柔和、柔软但不光滑,看上去朴实自然。

二、石林撒尼旅游商品发展现状

旅游商品,是包含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旅游日用品、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等在内的集成,应具备可纪念、能实用、能收藏,富有艺术性的特点。既可以满足前来旅游的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也具有传播当地旅游文化形象的价值。所以它不仅是停留在旅游当地被动接受的纪念品,而是承载着当地文化特色的一种可流动、可向外输出的商品。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就是旅游景区当地与向外输出的旅游商品。

能歌善舞、精通刺绣的彝族撒尼人居住的石林,是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景区的所在地。在2007年6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之后,石林作为云南的著名景点之一,在非物质文化旅游业兴盛的今天也高速发展起来。而石林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旅游商品。目前石林市场上主流的旅游纪念品包括:阿诗玛形象系列周边产品、撒尼刺绣系列产品、撒尼民族服饰、民族包包、石林明信片、木雕工艺品、本地特色食物,等等。但是这些主流旅游纪念品也存在与其他旅游地区纪念品形式重合、种类单一、重复率高、做工不够精细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石林撒尼刺绣在旅游商品中的创新应用

撒尼刺绣作为石林所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成为了石林旅游商品的中使用率最高、开发最多的内容之一,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走向产业化之路。撒尼刺绣的传统民族装饰品在当地旅游市场中有一定空间,可作为地域性游客购买的礼品,但是撒尼刺绣的传统图案样式已经难以符合现代审美实用的要求,所以市场表现欠佳。而旅游商品不仅是石林区域内的需求,也会通过商贸订单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大部分旅游商品需要具备更加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物美价廉使用性能高、具有强辨识度的鲜明个性化等特点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所以为了在日益激烈竞争的旅游商品市场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撒尼刺绣旅游商品的制造者們也在不断改变自身,从各个维度对撒尼刺绣进行创新运用。

(一)手绣向机绣的转变

传统的撒尼服饰、包头、包包等需要撒尼刺绣装饰的物品,都是撒尼人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那时候的撒尼刺绣开发还未形成商品规模,人们绣出来的物品基本都是供自己和家庭生活使用,所以并不计较时间与材料成本,一般是农忙之后闲暇之余拿起来绣,做一件撒尼服饰往往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而当撒尼刺绣逐渐融入市场,成为了可贩卖的商品之后,耗时长自然导致其数量少、价格昂贵。于是手绣就陷入了一种“外来不懂得撒尼手绣价值的买家觉得撒尼刺绣不过是自己也可以去做的十字绣,价钱太高不值得买”,而花费大量时间的撒尼人则觉得“外人不识货,手绣费时间,又费眼睛,卖得太便宜了自己舍不得,还不如自己留着”的尴尬境地。

为了使具有代表性的、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撒尼刺绣适应市场,机绣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可实现撒尼刺绣大量生产的方式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旅游商品化,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自然而然代替了手绣。在石林锦绣艺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昂琼芬的机绣工厂里,所使用的绣花机器就是石林大部分机绣工厂所使用的12针22头高速自动机剪线绣花机。用昂琼芬自己的话说,绣花机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复印机,设计好想要的图案通过机器录入,就开始疯狂打印,一天能工作超过四十万针,大大提高刺绣片的产出速度,可以快速实现撒尼刺绣产品的大量市场投入。

(二)针法上的创新应用

传统的撒尼刺绣使用的针法有很多种,前面介绍了常见的三种,也是现在撒尼旅游商品机绣比较常用的三种绣片。绣花机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包括双面绣、打子绣、包梗绣、挖绣、仿手绣、包针绣、长针绣、拉毛绣、打手绣、包线绣、破针烫、鱼针破绣等在内的许多针法。但是传统撒尼刺绣的常用针法反而为机绣提供了较为简便的选择。机绣使用的是十字绣针法代替挑花绣,看起来并无二异,但速度更快。而且机绣大部分只是负责绣出绣片,再裁剪缝制到产品上,反而与撒尼刺绣中的镂空贴花法“不谋而合”,只是后续的缝制使用小型缝纫机而不是手工了。

(三)图案上的创新应用

撒尼刺绣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艺术,绣布上千姿百态的图案,搭配协调的色彩,并非不着边际的空想,而是生活赋予撒尼人的刺绣灵感。所以每一种图案及颜色背后都代表着撒尼人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与民族信仰。撒尼刺绣图案是撒尼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品中呈现出来的、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

1.图案色彩上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效应,是通过眼睛看到、脑中感应所产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不同色彩引起人们的感官体验偏好程度也是不同的。上文介绍过传统的彝族撒尼刺绣使用的五种代表性颜色黑、红、绿、粉、橙,是撒尼人在生活中提炼出的颜色。但是由这五种颜色组合出来的图案通常鲜亮缤纷、大红大紫,并不为现代社会主流的、亮度较低的彩色系偏好所接受。甚至有些撒尼当地的年轻人都觉得有些“土味”,太过显眼不好意思用。所以在机绣可以快速换线,同时使用几十种颜色的绣线,撒尼刺绣产品在继承前人色彩运用的基础上,大胆改进与求新,使撒尼刺绣呈现出以黑、粉、绿、红等色为基调,黄、白、橙、紫等各色为辅助色的色彩搭配方式,每次搭配使用的色彩虽然很多,却使用明亮度较弱的丝线中和,缩小不同颜色的色块大小,使整体产品呈现出撒尼色彩丰富的特色又不会喧宾夺主。

2.图案纹样上的应用

图案是能最直观表现人们生活景象和信仰的元素之一。上文介绍过传统撒尼刺绣常用的图案,以及这些图案背后撒尼人生活日常的写照,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但是由于现在旅游商品基本都是机绣,原理是根据每个载体所需的图案大小,在电脑中绘制出图案,传入机器程序,在一整块大绣布上将图案平铺,同时绣出一长条的重复图案,再按所需尺寸进行裁切的。所以几乎所有撒尼旅游商品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传统撒尼刺绣中的不规则图案,例如,生活农具锄头、镰刀等需要不同尺寸、不同绘图的并不适合在产品中呈现和批量生产的图案,转而选择最具撒尼文化代表性的几何图形。运用最多的就是中心对称的八角月亮花与多角太阳花,几何图案的对称性使得在电脑绘图放大缩小调色的更改事半功倍,并且几何图形之间的规则性拥有更多的组合方式,也能运用到更多的产品中。

(四)材料上的创新应用

触感是人类五感之一,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旅游纪念品也因为不同的性质需要用到不同的材料。传统撒尼刺绣常用的麻布已经随着现在更柔软、易获得材料多样化的发展被逐渐取代。像麻布这种并不舒适的材料、单一的材料和工艺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不适合旅游产品机绣的大量生产。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创新才是刺绣工艺发展的新方向。为了适应机绣,出现了固色不宜损耗的塑料布、更不容易在机器上断裂的、股数更多的模仿蚕丝光泽、更便宜的丝光线,甚至还有更粗的毛线。用绣男王爱国的话说:“我们也不想用这么粗的毛线,但是同样一块大小的图案,用细线要绣更久成本更高价格还低,毛线粗,绣起来快,卖的低一点还能接受。”但是手工刺绣材料的一些优势也是绣花机器代替不了。手工撒尼刺绣往往使用的是蚕丝线,富有天然光泽,手感柔软;而机绣则无法使用会劈丝的蚕丝线,使用丝光线由于机器会拉得比较紧而摸起来偏硬。同时由于机绣不能断线,所以绣片的背面满是连线,导致同样一幅图案,机绣绣片比手绣重两倍不止。所以一般定制的中档以上的产品,基本还是采用手绣。

(五)形式上的创新应用

当撒尼刺绣刚刚进入旅游产品行列之时,产品品种很少,还只限于服饰、大挎包、老钱包、床上枕套、桌布、沙发套等任何景区都会出现的老一套产品。而且价格较贵,实用性不大,被消费者购买后也大多用于收藏展示,市场上撒尼刺绣旅游商品的同质化严重。而现在的撒尼旅游商品生产商根据现代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融合了更多现代产品的形式,创新设计出了具有民族特色感的,集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撒尼文化特色和石林地方特色的产品。在石林的民族特色饭店中随处可见定制的撒尼刺绣桌旗、高背椅椅套、杯垫、杯袋、餐布、装饰画。以昆明难看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撒尼刺绣系列产品为例,光是包包系列就突破了传统撒尼刺绣斜挎包的大小束缚,出现了适合现代都市人使用的会议包、手提资料包、单肩公文包、手提斜挎电脑包,还有现代年轻人更青睐的双肩小背包、手拿卡包、手提零钱包等十几种运用上撒尼刺绣的、不同样式的包(如图2)。

(六)包装上的创新应用

如果说品牌形象是消费者购买时的质量、安全、信誉的保证,那么对包装的有效识别则是对品牌形象的进一步认同。由于旅游产品还有收藏价值,所以部分价格稍高的旅游产品可以作为收藏或者礼物送人,具有显示地位或促进人情往来的功能,旅游产品的包装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种“异域风情”的象征符号,旅游商品不仅要具有地方性,而且在其包装上也要融入地方性,这样才能统一协调、赏心悦目。曾经石林地区的企业生产的商品并不太在意统一特色包装或包装与撒尼刺绣并无相关,但是随着撒尼刺绣的知名度日益扩大,成为了城市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的一部分。石林地区的一些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撒尼刺绣的价值,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用撒尼刺绣元素。将原先使用的硬纸盒包装改成带拎手收口的布袋,用撒尼刺绣绣上自己的品牌名称或者在拎手和布袋四缘绣上撒尼刺绣传统图案作为点缀,突出民族特色。常见的有彝家酒瓶外包装与石林农副产品外包装。

四、结语

撒尼刺绣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不断存续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具有更高的辨识度和更强的生命力。撒尼刺繡旅游商品作为向来石林的旅游者传达撒尼文化、历史等非具象信息的可见载体,作为具有石林景点民族地域特色的形象代言物,无疑是最容易被旅游消费者认可和购买的宣传物。所以石林撒尼刺绣商品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审美与工艺,在传统刺绣艺术图案材料形式上进行的改造创新,是拓宽企业产品销售,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更是发展和丰富当地旅游文化,使撒尼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市场上持续绽放活力的必然举措。同时,撒尼刺绣的旅游商品化也逐渐泛滥,开始蚕食手绣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撒尼刺绣在现代旅游商品中的应用固然值得肯定,但随之产生的手绣传承与保护问题则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月露.云南石林撒尼刺绣区域品牌生成和成长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8.

[2]瞿天凤.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象征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1.

[3]杨柳.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图案的研究与应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3):172-176.

作者简介:王舒,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漫石林 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峥嵘向上石林峰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路南石林